浅析皖北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3 23:00郑凤
园艺与种苗 2022年8期
关键词:皖北病虫草害小麦

郑凤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阜阳 236065)

安徽省皖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有砂姜黑土和黄泛淤土,光温水资源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一年种植两季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是安徽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随着农业主管部门大力推广宣传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种粮大户示范带头及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旱茬小麦绿色增产技术推广等的开展,农民科学种田意识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普遍达到7 500 kg/hm2以上,部分地力差的田块单产也达到6 000 kg/hm2,皖北地区小麦产量有了很大提高。笔者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仍旧存在粗放种植、苗弱、病虫草害、冻害、倒伏、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小麦大田生产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逐一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对皖北地区小麦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1 小麦生产中存在问题

1.1 种植方式粗放

整地质量不高,播期、播量、播种深度随意性大,小苗、弱苗、缺苗断垄现象普遍,会增大后期冻害、倒伏、减产的风险。同时,播种期、生育期间降水不足时不能及时浇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小麦出苗和生长发育。

1.2 病虫草害较重

皖北地区常见小麦病害有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皖北地区常见小麦虫害有小麦吸浆虫、蚜虫、麦红蜘蛛、黏虫、小麦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皖北地区常见小麦草害有猪殃殃、播娘蒿、宝盖草、婆婆纳、荠菜、看麦娘、泽漆等。皖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发生出现年度间波动大、发生模式复杂的趋向,如2020年重点是防治白粉病,2021年开始锈病重发。

1.3 冻害

皖北地区倒春寒发生频率较高,是制约小麦高产的因素之一。冻害是由于越冬生态条件超出了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的,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也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小麦冻害根据冻害类型可分为冬季冻害、春季冻害、低温冷害3种,冬季冻害指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降温引起的冻害;春季冻害指小麦在返青至拔节时期,因寒潮来临降温发生的霜冻危害;低温冷害指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因遭受0℃以下低温致使幼穗和旗叶遭到伤害,气象上称之为冷害。根据发生冻害的早晚又可分为早春冻害和春末晚霜冻害,晚霜冻害又叫倒春寒。近年来种植的小麦品种,小麦春季冻害特别是倒春寒发生频率较高是限制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倒伏

小麦倒伏也是制约小麦高产和优质的一个因素。小麦倒伏可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2种类型。根倒伏,主要由于耕层过浅,整地、播种质量差等原因,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所造成的。茎倒伏,是指茎基部茎秆弯曲或折断而发生倒伏。一是品种特性决定;二是播量过大,群体的叶面积过大,田间荫蔽,通风透光不良,茎秆细小软弱,较易倒伏;三是田间管理不善,施用氮肥过多、追肥时期不当都会引起倒伏;四是由于灾害性天气如暴风雨等引起倒伏。小麦倒伏后叶片重迭,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养分运输受阻,成熟延迟,对产量影响很大,易使小麦发生霉变,品质下降,且不利于收割,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 原因分析

皖北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自然气候因素和人为原因导致:第一,种植模式多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种植居多,难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第二,品种多而杂,质量良莠不齐,导致小麦产量、品质难以保证;第三,专业化程度低,种植经验知识缺乏更新,与农业快速发展不协调;第四,种地意愿差,种植业相较于其他产业,效益低、周期长,不再是农民家庭主要收入,尤其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第五,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大量人口流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

3 皖北地区小麦生产建议

3.1 品种选择

从近5年审定小麦品种看,仅从安徽省审定的小麦品种和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麦区国审品种统计结果来看,新品种存在中半冬性品种、冬性品种,参加引种试验的品种,以及河南省、江苏省、山东省等周边省份审定的小麦品种。

3.1.1选用原则。一个好品种指的是高产、稳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好、熟期适宜、且适于机械化。品种选用应符合以下原则:①审定原则,选择国家或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的品种且审定区域包含推广种植区域。②试验示范逐步扩大原则,不片面认为国审品种一定比省审品种好,新审定品种比老品种好,要坚持试验示范,通过小麦引种示范,逐步扩大。③优点突出原则,一个品种不可能十全十美,且优点要突出,一般不可以有致命缺点。④与肥力水平匹配原则,良种都是在一定肥力水平下发挥作用,肥力水平低或肥力水平跟不上,耐肥高产品种往往起不到增产作用。反之,在高水肥条件下,使用不耐肥品种,也不能高产,甚至会减产倒伏。⑤抗当地自然灾害原则,选用品种应注意分析本地区病虫害、自然灾害特点,选用的大面积推广良种必须对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寒、旱、湿、干热风、穗发芽等)以及病虫害有较强的耐性,以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⑥合理搭配原则,一个地区或者种植大户,主导品种要突出、稳定,要适当搭配种植新审定的品种,既可避免品种单一化,又可培养接班品种和避免品种过多造成机械混杂、品质不稳。⑦良种良法结合原则,根据不同的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好品种潜力,让新审定的好品种尽快种植到农民地里。

3.1.2选用通过审定的所在区域主推品种。因地制宜,结合皖北地区小麦生产的特点及所在区域土地、气候等农业资源条件特性选择适宜的品种。建议选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国审、省审品种,品种类型宜选用半冬性品种为主、辅之于弱冬性品种,产量构成宜选用多穗兼重穗型品种,品质宜选用中至中强筋品种,成熟期适中便于收获和接茬,株高宜选用中秆或中矮秆品种,抗病性宜选用中抗或者耐赤霉病品种,抗逆性宜选用抗寒、抗旱性品种,商品性宜选用籽粒外观、色泽好的品种[1]。如济麦22、烟农19、烟农999、安科1303、华成3366、淮麦33、鲁研128、鲁原502、中麦895、安科1401、周麦36、百农207、淮麦35等。

3.2 简约化栽培技术

3.2.1播前准备。前茬玉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长度控制在10 cm以下。土壤耕深25 cm以上,深耕后浅旋或细耙,保证地平土碎,利于小麦播种。考虑到微生物在分解秸秆时会与麦苗争夺氮肥翻埋秸秆,应配合施入150 kg/hm2左右尿素,并使用杀菌剂+杀虫剂进行拌种防治病虫害。播种前进行浇水沉墒或镇压,使秸秆尽快腐烂分解。

3.2.2精细播种。精细整地打好播种基础、适期、适量、适墒播种,播深3~5 cm,一播全苗,培育壮苗越冬。

3.2.3水肥管理。播种时墒情要好,有墒趁墒,无墒造墒。冬季干旱,及时浇好越冬水。小麦后期管理时,遇旱及时浇水。

3.2.4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根据施药时期、农药用量,按照农药说明书进行精准操作。

3.2.5冻害防治。在冬季发现有寒流、冷空气到来前,可以提前向麦田撒盖土杂肥(撒盖厚度3~4 cm)、行间撒施碎秸秆或麦糠的方法(撒施量3 000~4 500 kg/hm2)来进行保温。对于已经发生冻害的田块,只要分蘖节不死就会恢复过来。应该结合浇水,追施75~120 kg/hm2尿素,促进冻害麦苗快速生长、尽快恢复正常长势,除此之外根据田间苗情,早施返青肥、早浇返青水。

3.2.6倒伏防治。建议选用抗倒伏品种,深耕细作,适量下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越冬,控制旺长,旺长严重的可在拔节前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或助壮素等进行控制,精准施肥,严格掌握追肥时间、追肥量。及时做好大风雨的预防工作,对于已经发生倒伏的麦田可适时进行叶面喷肥,用磷酸二氢钾+尿素或者喷施叶面肥,以补充植株养分,促使小麦尽快恢复生长;加强病虫害防治,一般轻度倒伏和接近成熟期倒伏对产量影响不大,重度倒伏的麦田易导致病害发生,若有蚜虫、红蜘蛛、锈病等病虫的发生情况,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减轻小麦产量损失,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3.2.7全程机械化。随着小麦机械播种、机械深松土壤、机械追肥、机械防治病虫草害、机械灌溉、机械收割、运输、脱粒等逐步发展和普及,小麦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已成为现实。只有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才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猜你喜欢
皖北病虫草害小麦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皖北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
汉字也逗趣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皖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与路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