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番石榴合剂对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的作用研究

2022-11-23 01:36徐瑞颜成金燕李乐愚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肥胖型番石榴合剂

徐瑞颜,成金燕,李乐愚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广东中山 528400)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据2015~2017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为11.2%,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据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超重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3.8%,肥胖人群中为20.1%[1]。肥胖型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胰岛素抵抗。复方番石榴合剂为本院制剂,以广东本地药材番石榴叶及五指毛桃为主药,用于治疗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前期的动物实验显示,复方番石榴合剂具有降糖、调脂、减肥等作用[2]。临床研究则显示,该合剂应用于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降低血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游离脂肪酸(FFA)等炎症物质,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3]。为进一步探讨复方番石榴合剂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观察了复方番石榴合剂治疗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符合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入组标准的患者,共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建议[4];超重肥胖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的诊断标准[5],即: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或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中的任意一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中糖尿病湿热困脾证的辨证标准。主症:胸脘腹胀,头身困重,或食后饱满。次症:体形肥胖,四肢倦怠,心胸烦闷,小便量多,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凡具备3项主症,或具备1项主症+2项次症则可诊断。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符合上述超重肥胖诊断标准;③中医证型为湿热困脾证;④年龄介于30~70岁之间;⑤入组前未经过规范的糖尿病西医治疗;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⑦入组前2周内未使用任何药物治疗;⑧依从性好,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①对本研究所用中药成分过敏的患者;②存在二甲双胍的禁忌症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有严重心、肝、肾、脑等并发症,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⑤以糖尿病并发症为主症的患者;⑥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及严重感染的患者;⑦精神病患者;⑧依从性差,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疗措施,从而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处理 2组患者均给予规范的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治疗。

1.3.2 对照组 给予二甲双胍+胰岛素降糖治疗。①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 g/片)口服,每次0.5 g,每日3次。②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诺和锐30,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40140;规格:300 U/支),皮下注射,每天2~3次。疗程为12周。

1.3.3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番石榴合剂治疗。用法:复方番石榴合剂(本院院内制剂,由番石榴叶、五指毛桃、黄连、红曲、鬼箭羽等中药组成,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中药房统一煎制,每剂中药煎取200 mL),每日服用1次,每次200 mL。疗程为12周。

1.4 观察指标

1.4.1 中医证候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制定中医证候分级评分量表。主症:胸脘腹胀,头身困重,由轻到重分别计为0、2、4、6分;次症:小便量多,大便不爽,由轻到重分别计为0、1、2、3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

1.4.2 炎症因子指标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半径10 cm)离心10 min分离血浆,置-80℃冰箱保存,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TNF-α、IL-6、MCP-1、ICAM-1水平。

1.4.3 理化指标检测 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HbA1c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1.4.4 安全性评价 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血、尿、大便常规和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评价2组用药的安全性。

1.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价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证候积分减少率: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具体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要求)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33例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2.03±8.53)岁;糖尿病病程(3.29±1.83)年。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4.16±9.96)岁;糖尿病病程(3.47±1.67)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下降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with T2D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1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with T2D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注: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例33 31治疗前15.85±1.62 16.32±1.40 1.248>0.05治疗后5.46±2.45①②8.56±3.45①3.763<0.05

2.3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31/33),对照组为74.19%(23/31),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TCM syndrome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with T2DM after treatment [例(%)]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FBG、2h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FBG、2h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对FBG、2hPG、HbA1c水平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FBG,2hPG,HbA1c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patients with T2D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3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FBG,2hPG,HbA1c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patients with T2D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注: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例33 31 FBG/(mmol·L-1)治疗前13.56±1.24 13.52±0.89 0.135>0.05治疗后6.12±0.34①②7.00±0.644①8.954<0.05 2hPG/(mmol·L-1)治疗前18.83±1.21 18.41±0.94 1.530>0.05治疗后7.56±0.42①②8.29±0.59①5.797<0.05 HbA1c/%治疗前10.09±1.02 10.12±0.94 0.104>0.05治疗后6.33±0.26①②6.80±0.28①6.942<0.05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HOMA-IR水平比较 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HOMA-I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对HOMA-IR水平的下降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HOMA-I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with T2D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注: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例33 31治疗前3.01±0.35 3.05±0.33 0.570>0.05治疗后1.73±0.25①②2.03±0.20①5.220<0.05

2.6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CAM-1和MCP-1水平比较 表5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MCP-1、I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CAM-1和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ICAM-1和MCP-1水平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CAM-1和MCP-1水平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serum ICAM-1 and MCP-1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patients with T2D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5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CAM-1和MCP-1水平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serum ICAM-1 and MCP-1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patients with T2D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注: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例33 31 MCP-1/(pg·mL-1)治疗前182.17±40.53 184.98±35.34 0.295>0.05治疗后146.87±35.91①②166.77±29.18①2.422<0.05 ICAM-1/(pg·mL-1)治疗前88.17±12.23 88.84±12.43 0.218>0.05治疗后64.85±13.78①②74.13±10.90①2.977<0.05

2.7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 表6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TNF-α、IL-6水平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serum TNF-αand IL-6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patients with T2D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6 2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serum TNF-αand IL-6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patients with T2D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注: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例33 31 TNF-α/(pg·mL-1)治疗前87.27±12.71 84.92±10.31 0.79>0.05治疗后71.40±10.05①②78.27±10.41①2.68<0.05 IL-6/(pg·mL-1)治疗前42.85±2.09 43.67±2.51 1.53>0.05治疗后38.74±2.51①②41.67±3.02①4.24<0.05

2.8 安全性评价 治疗过程中,除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的胃部不适感,可自行缓解外,2组患者均未表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同时,2组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和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

3 讨论

自从1993年以来,有多位学者[7]进行肥胖大鼠的动物实验,证明肥胖大鼠中出现胰岛素抵抗,其脂肪组织中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至此,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肥胖、炎症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其中,国内华山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把动脉粥样硬化(AS)、2型糖尿病(T2DM)、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肥胖比作“一根藤(慢性低度炎症)上的4个瓜”,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代谢性炎症综合征(MIS)的概念及诊断方法[8]。本研究的重点在于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而该类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为胰岛素抵抗(IR)。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主要与骨骼肌、脂肪和肝脏等有关。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刺激受体酪氨酸磷酸化,然后激活相关激酶,进而使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等接头蛋白磷酸化。在此胰岛素经典信号通路上的任一位点受到干扰,均会阻碍胰岛素发挥正常作用,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9]。在慢性炎症论中,炎症反应κB抑制物激酶β(IKKβ)/核因子κB(NF-κB)通路和JNK通路的激活均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脂肪组织分泌的TNF-α、IL-6等炎症因子,通过各自受体均可激活以上两条炎症通路,从而导致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抑制其正常的酪氨酸磷酸化,从而抑制胰岛素信号的传导,直接引起胰岛素抵抗。肥胖状态下,巨噬细胞浸润到脂肪组织间,当它被激活后,分泌大量的MCP-1,从而使更多的巨噬细胞浸润于脂肪组织间,分泌更多的TNF-α,使炎症反应进一步扩大[10]。同时,TNF-α还可以使ICAM-1表达升高,后者促进白细胞、内皮细胞爬滚、迁移到间质组织,形成炎症病理基础[11],其水平与HOMA-IR呈正相关[12];以上炎症反应均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因此,选用有效的药物控制炎症反应,可利于控制血糖水平及改善预后。

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属于“脾瘅”范畴。“脾瘅”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其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可见,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阻碍脾胃升降,可导致“脾瘅”的发生。《尔雅注疏·释诂下》曰:“瘅,劳也。”认为脾瘅即为脾劳,脾之运化失职,故现中满、食滞而内热,同时水湿不化,津液不布,化湿为痰,久则成瘀成浊,浊毒内生,蕴生痰毒。可见肥胖的源头病因为膏、浊,由膏、浊化生痰、瘀、毒。有学者[13]认为,肥胖型2型糖尿病“膏、浊、痰、瘀、毒”的病理因素直接导致机体内各种炎症因子表达增强,促进各种炎症细胞因子互相作用,使炎症不断扩大,导致糖脂代谢的紊乱、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以及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改变。本课题组认为,本病以脾虚为本,痰瘀浊毒为标,当以燥湿健脾、祛湿化痰、泄浊清热为法。复方番石榴合剂选用广东本地药材番石榴叶及五指毛桃为主药,其中番石榴叶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健脾的功效,五指毛桃能益气健脾、祛湿化痰,加用红曲、鬼箭羽等药物解毒化浊,黄连解毒泻火,从本病病因病机出发组方配伍,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31/33),对照组为74.19%(23/31),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对中医证候积分、血糖代谢指标(FBG、P2hB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炎症因子指标(MCP-1、ICAM-1、TNF-α、IL-6)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复方番石榴合剂可有效改善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同时还能降低MCP-1、ICAM-1、TNF-α、IL-6水平,改善慢性炎症状态。另外,在安全性方面,仅有2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但能自行缓解,其余患者均未表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同时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和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表明本合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复方番石榴合剂能显著提高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患者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猜你喜欢
肥胖型番石榴合剂
非肥胖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特征和肝脂肪变程度比较*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非肥胖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性肝纤维化临床特点分析
石硫合剂在果树上的应用
墨西哥:量少需求大助推番石榴价格上扬
番石榴果粉的加工工艺
肾络安方治疗肥胖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番石榴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天麻眩晕宁合剂水提部位的工艺研究
催乳合剂对哺乳大鼠乳腺组织中AQP1和AQP3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