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高标准农田项目灌溉系统布置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4 01:23张志旗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项目区高标准供水

张志旗

(临泽县水务局,甘肃 临泽 734200)

近年来中央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作者就临泽县在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水利基础设施及灌排系统的配套与布置情况,结合自己的看法阐述了几点粗浅的认识,同项目实施单位共勉。

1 临泽县农田建设与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

1.1 全县农田灌排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临泽县水资源历来紧缺,全县水资源分布不均,农业供水保障能力较低,致使全县仍有部分耕地灌溉水源缺乏,加之灌排设施不健全,成为了制约土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南北部的沿山地带,灌区农田灌溉配套设施极不完善、标准普遍较低,致使农业丰产效益发挥不明显。同时,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因建设周期长、项目资金分散、缺乏相应的配套维修资金、老化失修等问题普遍存在,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突出。特别是在每年的枯水季节,供水不足造成连片农业受旱的现象时有发生[1]。

1.2 全县耕地等级相对普遍较低、质量不高

受历史条件及传统耕作模式的影响,全县耕地大部分为碎片化小畦块农田,每块地的大小均在1亩左右,也还有部分三角田存在,且一户多块分散田情况比较普遍。不能集中机械化耕作和改良土壤,使部分村社耕地土壤有机质逐年下降,地力贫瘠,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壤污染问题突出。造成农田农作物生长缓慢,出现作物生长高低不一的现象,影响了农业丰产增收[2]。

1.3 农田机耕道路配套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

全县土地在以往小块耕作的模式下,现有农田的坡地、田坎、输水渠道由农户根据需求自行留置,标准宽窄不一,占地面积相对较多,造成了耕地的极大浪费。同时,机耕道路“自留自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多为断头路,不能形成网格化相互连通的标准机耕道,各类农机“下地难”成了制约机械化种、收的一大难题,在农业生产中难以满足大型农耕机械产生作业的要求,也是影响农业集中统一连片耕作因素之一。

2 临泽县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工作,不是简单地土地整平和农田供水,还牵扯到农田的供水设施布置、农业机械化种收的道路规划、保护农田的防风林带建设、项目区水资源的平衡、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电设施的电力供应保障等多方面因素。若前期的规划考虑不充分、不周全,或是以上任何一项失衡,都会严重影响项目实施所产生的效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态好则环境美,发展生态,实现绿色环保是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力求在规划、设计与实施该项目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供水的问题。以临泽县在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情况来看,就单独列举项目的灌溉系统配套布置而论,存在如下问题:项目区以往的干、支、斗、农渠及系列性配套网络建设,是多年来水利行业及先辈们通过无数次实践总结出来的,任何项目的建设,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各级渠系系统的配套网络形成,才能保障农业生产旱涝有序进行。而临泽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一味地追求土地大片规模化,不能有效地结合项目区现有的良好条件,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而是对田间水利基础设施搞“一刀切”,对项目区原有的水利设施全部拆除或报废。而新规划实施的灌排系统设计配套又不完善,规划项目未考虑到水源、田间防护林带的灌溉用水及周边湿地补水和生态用水等问题,从而产生了制约农业发展的新短板和新问题。

2.1 拆除原有配套设施,造成了以往项目资金浪费

在灌排系统布置方面未做到统筹兼顾,大量拆除原有水利设施(防渗渠道衬砌),造成了以往项目资金的浪费。就项目建设投资而言,既要保证农业灌溉,又要保障防风林带建设、湿地补水和兼顾生态环境保护。那么在建设资金层面,项目资金需求就会增大,而项目建设本身又受到亩均投资指标限制,要想项目建设既能保障农业供水,还能保障排涝和生态用水产生应有效益,又不需要过度增加项目计划资金。则因地制宜的利用原有建好的基础设施是降低建设资的有利措施之一。

2.2 设计供水方式封闭单一,农田的排涝系统缺失

项目区原有的灌排渠道设施大量拆除,破坏了农田原有的排涝系统,而本次新建的灌水系统,供水方式从水源至未端,均为地埋式封闭PVC管道+地面滴灌带的供水模式,未考虑排水的需要,地表又无其他排水设施,工程旱涝调节功能不足,若遇暴雨季节(5-7月份),农作物将大面积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蚀,则会造成粮食稳产增收的新隐患。

2.3 项目设计供水控制区域不全面,导致田间防护林网无法灌溉

项目区原有的防护林网,在以往的灌溉中是通过农作物轮灌期的尾水或汛期排涝的雨水进行适时保灌,而本次项目规划中供水控制区域考虑不全面。新建的灌溉系统未考虑田间防护林带的建设及灌水,田间防护林网没有敷设供水管网及取水设施,导致农田防护林无法灌水,需人工浇灌或二次重新规划布设相关设施,耗费大量人力和资金。

2.4 项目设计缺失自然生态补水方案,影响了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

项目规划设计考虑不全面,导致项目区周边湖区、湿地补水困难,破坏了项目区生态环境。项目区周边湖区、湿地、林带、草地以往主要依靠各级渠道在丰水期或汛期通过各级明渠引水进行调节补水,保证了湿地与自然生态效益。本次新建的灌水系统未考虑到项目区周边湖区、湿地补水的需要,在拆除原有渠道的同时,湿地周边没有敷设供水系统,从而导致原有湖区、湿地、林带、草地无法补水,造成了自然生态在雨季或汛期水资源充足却不能如期补水的局面。

2.5 水资源调查论证不充分,造成水资源新的供需矛盾

新建的灌溉系统,未考虑项目区水资源分布的现状。项目区的农业生产以往大部分以地表水灌溉为主,而在项目建设中,没有对水资源平衡进行详细的调查论证,采取单一的井位+管道敷设灌溉模式,只能以对接地下水灌溉为主,改变了农业原有供水的水源,长此以往势必造成项目区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水位下降,使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而若引接地表水灌溉,又没有地表水到达井位之间的输水渠道和积水调蓄池,需二次重新规划,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2.6 项目规划未着眼长远的综合效益,影响项目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本次田间供水系统配套布置,未考虑项目区总体生态的平衡和长期的综合效益。项目实施是以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减少水土流失,治理土壤盐渍化、酸化等问题,综合提升土地的生产效率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往的灌溉(漫灌)形式,的确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但每年轮灌中春季林网的生态补水和冬季漫灌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现状条件下,以往项目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河流的入渗补给和灌溉回归水入渗补给,且灌溉回归水的渗入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途径之一,占总补给量的60%以上。而冬季漫灌泡地,则是防止地下水产生连年下降、土地板结、盐渍化和酸化问题,提升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以及灭杀土地病虫害的关键所在。不能简单的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就是对土地进行连片整治和配套相应的水利设施,只要满足作物生长供水的要求就可以了。还应同时考虑生态水的补给及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7 项目设计未考虑电力负荷,增加了农业灌溉的成本

本次实施的项目设计水源采用统一的机井水泵+电机设备提水灌溉,未考虑到项目区电力前期规划的负荷问题,不但给农村电网布设与供电带来了新的压力,也增加了农业灌溉的成本,造成了农业增收的新负担。

3 存在问题的成因及相应对策

上述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原因是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缺乏长远考虑。前面提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质是一项综合型农业项目,项目建设涉及面广,不论项目归口哪个部门或单位实施,都应该在项目规划设计论证阶段,主动邀请水利、土管、农业、环保、林业、生态湿地和电力等部门分别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最终形成一套各部门都能为农业服务的综合性规划。同时结合项目特征及项目区地貌,充分利用好现有地形及已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兼顾林地、生态、湿地和地下水补给等多方面因素,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尤为重要。

3.1 依托政府主导,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建设机制

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统筹兼顾生态建设,以长远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确定项目牵头单位,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各部门相互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建共享,确保联合联动。以镇、村为单元,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编制实施方案,加大项目前期可行性的论证,明确部门任务分工,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力争建设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并发挥好应有的工程效益。

3.2 长远考虑统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实现综合配套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有基础设施的布置,把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长远考虑,政府要统一指导思想,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优化项目建设方案,统一规划设计标准,倡导成片与连片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土地相对平整方正且便于机械化生产作业、设施配套完善,进而节约资源,使农业、生态、绿色环保等方面相互协调发展[3]。

3.3 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完善的灌溉网络保障系统

项目建设应结合现有农田配套设施,按照渠系灌溉与高效节水管网并举,蓄、引提、调相结合,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输水渠道、管网、蓄水池、提灌泵站及取水设备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灌溉排水综合设施建设。在有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措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田间已建的防渗渠道,配套相适应的输水管网与滴灌节水系统,同时,还要考虑林网、湿地、自然生态等方面的灌水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灌水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效益,更好地发挥工程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3.4 提高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建后管护是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的关键,在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上,一是要确定专人负责运行管理。避免农户自行操作,造成工程设施的损坏。专业的运行管理团队是保障工程使用寿命的措施之一。二是要及时做好工程设施的维护保养,杜绝工程设备带病运行,以免小毛病拖成大问题,造成维修资金的压力。三是要做好日巡月检工作,避免农机作业、作物种收或深耕地力改良时造成工程设施的人为破坏。确保工程使用寿命及正常发挥应有的效益。

4 结论

项目建设不能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要因地制宜做好项目的前期规划与布局,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林地、生态、湿地及地下水补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利弊关系,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优化项目前期规划,使项目建设布局合理,保证项目实施的多元化效益。最终使建设项目科学、合理、高效地服务农业,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全面稳步提升。

5 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合理地搞好项目的规划设计是新时期建设好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在项目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社会与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项目区高标准供水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获批复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给水工程中供水管材的选用方式分析
农业水权分配方法研究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坚持高标准是企业致胜的法宝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