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研究现状

2022-11-24 01:32胡可芹
医学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习得性个体维度

李 虹,胡可芹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四川 南充 637000)

研究显示[1,2],脑卒中是全球第2 大致死性疾病,亦是第3 大致残性疾病;其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而且也使患者肩负起沉重的健康负担。脑卒中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总称。调查显示[3],全球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其所占比例为84.4%;在我国亦是如此,其患病率为676.7/10 万,发生率较出血性脑卒中高3.8 倍[4]。基于卒中患者的生理特点,在疾病发生后各系统的器官组织都受到原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患者极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习得性无助患者一般都经历了相关的不可控事件、产生没有什么行为可以控制事件发展的认知、不可避免的经历各种失败与挫折及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归因等,也被称为习得性无助的4 个内涵[5]。因此,关注卒中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对卒中患者来说,可以预知患者的心理困扰,防止伤害性不利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更好地生活适应能力和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1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感是个体在遭受挫折、创伤或逆境时产生累积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6],其阻碍了个体的适应性发展,促使个体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生自我伤害等不利事件。Huzian O 等[7]认为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资源匮乏情境下诱发的认知和情感上的无助感。Bruns B等[8]认为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是由挫折、创伤或逆境等负性经历引起的动机、认知和情感上的缺陷,个体常认为他们付出的努力将不会奏效。此外,Günsoy C 等[9]对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定义为一种无法控制的压力后的逃避或回避缺陷,被认为是一种类似抑郁的应对缺陷。目前对习得性无助定义的描述尚无统一标准,但所表达的含义大致相同。

2 测量工具

2.1 ICQ 的无助感分量表 该分量表为齐永扎等[10]翻译的中文修订版疾病认知问卷(ICQ),ICQ 包含了无助感、接纳和感知益处3 个维度;韩静等[6]采用ICQ,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对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和北京抗癌乐园的297 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助感、接纳、感知益处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5、0.857、0.878;重测信度分别为0.946、0.963、0.901(P<0.001);ICQ 3 个维度中的无助感维度得分与B-IPQ 总分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727(P<0.001),表明ICQ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在乳腺癌患者人群中应用。无助感维度共包含6 个条目,每项评分为1~4 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总分6~24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无助感程度越严重;该分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5,重测信度0.946。目前该量表已应用于慢性疼痛、疲乏、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癌等人群的研究中。

2.2 习得性无助自评量表 该量表由武晓艳等[11]于2009 年编制而成,包括2 个维度(绝望感和无助感),18 个条目,其中条目7、10、12、13、18 为绝望感,其余均为无助感;每项评分为1~5 分,分别对应完全不符合、有点符合、不清楚、多数符合、完全符合,总分18~90 分,得分越高表明习得性无助感越严重。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2。目前该量表已用于测量慢性伤口患者、青光眼患者、骨折创伤患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学生及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2.3 习得性无助症状量表 该量表由曹东辉等[12]于2020 年编制而成,该量表主要包括3 个方面:内心感受、适应度和外部行为;共有7 个条目,3 个维度,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得分1~5 分,1 代表“完全不同意”,5 代表“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无助感程度越严重;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为0.862,信度良好。

2.4 关节炎无助感指数(AHI) 由Nicassio PM 等[13]在1985 年编制而成,包括2 个维度(无助感维度和内控性维度),15 个条目,每项评分为1~4 分,分别对应强烈反对、反对、赞同、强烈赞同,总分15~60分,分数越高表明该患者的无助感程度越严重。Cronbach's α 系数为0.69~0.98。目前该量表已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纤维多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人群的研究中。

3 影响因素

3.1 人口学及疾病特征 Alves Silva R 等[14]通过卒中后疲劳(PSF)和卒中后抑郁(PSD)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疲劳和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症状,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自发性运动能力是衡量疲劳和习得性无助的客观指标,而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症的公认相关因素;同时也发现IL-1α 和IL-10 的全身浓度与卒中后习得性无助具有相关性,即炎症细胞因子浓度越高习得性无助感越严重。Burland JP 等[15]发现习得性无助是全局归因(认为失败是由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造成的)和内部归因(认为失败是由自身因素造成的)交互作用的产物;习得性无助理论强调,当个体置身于无法影响结果的环境中时,他们会产生没有任何有效行动能够控制未来的结果的预期。这种不可控制性的期望减少了进行新活动的动机,并干扰解决问题的表现。研究发现[16,17],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与习得性无助具有相关性,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低,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患者无助感越高。

3.2 内在因素 中风后患者对希望的探索很少,更多的是表现为无助与绝望感。习得性无助是机构老年人或住院老年人抑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种无价值感和无力感,导致尝试的动力下降。武晓燕等[11]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950 名大学生和117 名社会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习得性无助与内外向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正相关,即不同人格特质与习得性无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有相关性,而性别变量与习得性无助无显著相关。有研究显示,习得性无助程度与高水平的健康素养有关。李春玉等[18]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个社区(分别来自于营口市和沈阳市)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中所有在册的257 例慢性伤口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认为健康素养水平较高的患者拥有较高的获取医疗信息的能力,其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也较高。所以个体在面对健康状况发生改变时,能独立或者在旁人的帮助下对改变做出较全面而理性的判断和认识,从而降低无助感。

3.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朋友、社区、组织、团体等方面的主观支持(如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认可与获得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或客观支持(如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以及个体对支持的感知[19,20]。习得性无助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有关,良好的社会支持能给予患者更多生活上有形资源和精神上的无形资源,缓冲疾病带来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社会支持高者能通过多条渠道获取疾病相关知识,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降低无助感。周燕飞等[21]对256 例青光眼患者运用习得性无助自评量表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发现青光眼患者习得性无助感与家庭动力学呈正相关,家庭动力学的3 个维度(疾病观念、家庭气氛和个性化)是青光眼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的预测因素,这与高用知等[22]研究结果相似。在降低患者习得性无助感中,家庭支持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则是家庭支持的充分体现,家庭气氛的长久维持可充分发挥每位家庭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习得性无助感的下降。Shaw SCK 等[23]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在帮助照顾者和被照顾者适应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护士评估和应对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情绪困扰可以使其更有效地应对无助感等负性情绪。Smallheer BA 等[24]认为稳定的病情、良好的应对能力、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情感支持、获得疾病相关专业知识、与病友及医护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及支持,有助于预防无助感。其中与健康提供者建立信任关系被认为是一种保护,也是对无助感有帮助的体验。

4 干预性研究

刘博等[25]通过对深部脑磁刺激术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进行干预研究,发现深部脑磁刺激术对抗无助绝望情绪具有显著效果;研究表明[26,27]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症患者无助绝望等核心症状也具有改善作用。应激源的可控性是决定是否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关键因素;不可控制的压力导致习得性无助,而可控压力的后果则不那么严重。已有研究证明了大鼠的内侧PFC(前额叶皮层)能够检测应激源的可控制性,随后抑制或控制应激反应,从而控制习得性无助感[9]。此外,内侧PFC 区域的深部脑刺激可有效治疗人类和习得无助大鼠的难治性抑郁症。Sharma M 等[28]对老年中风患者采用生命回顾法帮助患者减轻无力感(“无力”这个词可以被认为是“无助”的同义词,是一种对情况缺乏控制的感知)。该研究运用Gordon 的评估工具收集主客观信息,建立了一系列护理问题,其中针对无力的护理问题运用口述历史法对患者进行生命回顾;在生命回顾的过程中,患者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接受,实现了自我与生活的融合,使患者获得内心的安宁,减少无力感。很多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都集中在它与抑郁和压力的关系上。研究发现[29],如三环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HT 摄取阻滞剂和非典型抗抑郁药等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可以扭转无助行为,从而降低无助感。

5 总结

习得性无助源于实验心理学,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以往的经验指出,当一个人的期望结果与反应无关时,就会产生无力感。因此,当这种期望被逆转时,无能为力的状态应该得到缓解。焦虑会导致无力感,无力感又会导致焦虑,焦虑是一种慢性的恐惧,它发生在威胁事件即将发生时,是不可预测的,且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一个人失去对某种情况的权力感,因此产生习得性无助。国外对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相较于国内更为深入具体,目前我国对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对学生这一对象进行习得性无助研究,另外也有对慢性伤口患者、青光眼患者、骨折创伤患者、大面积烧伤患者、慢性疼痛患者、乳腺癌患者、疲乏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进行纵向研究或干预性研究。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习得性无助研究也较少。对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卒中后带来的躯体活动障碍、感知觉障碍、心理障碍等一系列导致生活适应不良的压力性事件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可通过分析习得性无助的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重整病后消极情绪,帮助卒中患者重拾生活希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研究者根据我国卒中患者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为临床护士更好的护理卒中后习得性无助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习得性个体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