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鉴赏与审美研究

2022-11-24 01:54王钰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277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词句语言文字文学作品

王钰(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 277500)

语言文字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文学作品形式以记叙文、古诗词、议论文、散文为主,虽然这些文学作品的篇幅较短,但是作者却利用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文字,将文学作品的意蕴美、形象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应将这些语言文字作为教学核心,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新颖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

一、推敲关键词句,感悟语言魅力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将个人情怀融入某些关键字词。从这些文字当中我们能够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挖掘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提炼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推敲。首先,通过诵读全文的方法,对课文当中的关键词句予以重点标注。其次,针对每一个词句逐一分析、思考、研读,并联系上下文,确定这些关键词句在整篇文章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最后,将这些关键词句串联到一起,并深刻体会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以《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童话故事为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想象成一棵有各种形状鸟窝的树,然后通过对小动物们与妈妈住在鸟窝里的场景的刻画,将作者的童真、童趣展现出来。为了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这篇童话故事的语言魅力,学生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找出作品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比如,在作者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前,文章出现一句心理描写“一点儿都不想吃饭”,这简短的几个字深刻诠释了作者“好玩”的天性,因为作者在树下玩得好好的,并不想跟着妈妈回家吃饭,所以才产生了这种想法。而恰恰是这种想法才给下文变成树的经历做好了铺垫。接下来,作者对变成树以后的经历进行了细致描述,其中能够体现童真、童趣的关键词句有“各种形状的鸟窝、轻轻一跳、轻轻一爬、啧吧啧吧吃了起来”,这些语言文字生动再现了小动物们在鸟窝里开心玩耍与进食美味的场景。这时,作者的肚子咕噜噜叫了起来,于是她想起了妈妈做的美味,而能够体现作者当时矛盾心理的关键词句有“糖醋排骨、香喷喷、真麻烦、我的秘密”,这些词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在“树”与“美味”之间,作者最终还是选择了妈妈做的美味。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关键词句的分析和解读,学生的阅读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并且可以快速确定文学作品的核心主线。

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 “一蹴而就”,尤其在标记关键词句时,需要对词句反复推敲和斟酌。首先,联系上下文的叙事主线与故事情节,分析这些词句在整篇课文中是否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否能够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再对每一个词句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内涵进行理解和剖析。其次,由于每一位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对语言文字极为敏感,能够快速判断出哪些词句在课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有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相对较差,阅读课文时只是将这些关键词句作为独立存在的语言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正确找出关键词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一些提示,如利用黑板或者电子白板将课文的行文架构及核心主线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能够突破阅读障碍,并快速提炼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底蕴。

二、归纳修辞方法,对比语言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较为常用的修辞方法包括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比喻等,这些修辞方法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突出了课文的情感主线,也使课文中的语言美、文字美得到充分体现。基于这一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每一篇课文的修辞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整理,然后将带有修辞方法的句子与没有修辞方法的句子进行比对,并找出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形式存在哪些区别。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共同体验和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情境。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集体生活在其总的意义上说来,一方面是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此二者与集体生活是互为影响的。集体生活愈丰富,则文化教育愈充实,文化教育愈充裕,则集体生活之文化水平愈提高。具体而言,集体生活之作用是用在使儿童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结起来做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团结起来做手脑并用的小工人,团结起来做反抗侵略的小战士。”这段话深刻阐释了集体力量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意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力量,对语文课文中运用的丰富语言进行剖析与解读。

以巴金创作的散文《鸟的天堂》为例。这篇课文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这一奇特自然景观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在学习和阅读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协作阅读的方式,即小组成员可以对课文进行分段阅读。比如,两名学生阅读前三个自然段,两名学生阅读中间三个自然段,其余的学生可以阅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在小组成员阅读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将每个自然段中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当阅读任务结束以后,小组成员以讨论的方式对使用修辞手法与未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比对,并对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语言美进行剖析,最后将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的结果分享出来。比如,“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动听的乐曲”这一句,将划桨的声音比作优美动听的乐曲,如果不使用比喻修辞手法,这句话也将失去感染力与吸引力。可见,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可以深入语言文字所展现的唯美意境中,在这种意境的熏陶下,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修辞手法,提炼更多作者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因此,一篇修辞手法丰富的课文,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同时,语言魅力也将更加明显地展现出来。基于对这一点的考虑,在阅读教学中,一旦遇到修辞手法使用频次较高的课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对语言文字进行鉴赏和分析,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凸显使用修辞手法的语言文字的灵动美、意境美,使学生对类似的语言文字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与感悟力,尤其在对不同的两个句式进行分析比对时,学生将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鉴赏不同类型的语言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得到充分锻炼。

三、品味作者情感,剖析语言深意

每一篇课文、每一首诗词都寄托了作者的一份真实感受。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理解力、感悟力、学习力、分析力相对较差,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常常陷入阅读瓶颈,或者无法准确辨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针对这种情况,在实践教学课堂,教师应当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切入点,通过提问、设疑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引导和督促学生对某一段语言文字深度剖析,以提炼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感受。

以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创作的《慈母情深》为例。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母亲支持儿子学习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讲授这篇课文之时,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然后围绕作者的真情实感与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比如,当母亲把钱塞到“我”手里之后,为什么“我”鼻子一酸?“我”为什么没有权利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了?当这两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相关语言文字的分析确定最终的正确答案。针对第一个问题,其原因是:母亲的同事阻止母亲给儿子钱买那本长篇小说,但是在母亲眼里,只要孩子肯读书、爱读书,她就会全力支持,即便母亲每挣一分钱都是那么辛苦。正是在这一场景的刺激下,“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想到母亲的爱与母亲劳动的艰辛,“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而第二个问题答案是:“我”已经深深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决定为母亲做一些事,而“我”如果再去把钱花在别的地方,母亲最终还是会用辛苦的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满足“我”读书的需求,因此,母亲第二次给“我”的一元五角钱只能去买《青年近卫军》这本长篇小说。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剖析,对行文脉络的解读,能够从这些语言当中快速提炼出作者的真情感、真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围绕作者情感对语言进行有目的的鉴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厘清课文主线。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够将语言文字当中隐藏的实实在在的情感提取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情感构建的场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过程将变得更加愉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教师应当把问题的导入、情感的渗透同语言鉴赏过程融合到一起。一方面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充实和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在鉴赏语言文字过程中,能够快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对解读和挖掘语言文字深意,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情感主线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于教师而言,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并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主观需求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为出发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带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高效课堂。于学生而言,应当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通过对语言文字深度分析与思考,体验和感悟语言文字所展现出来的灵动美与意境美。

猜你喜欢
词句语言文字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文学作品与数学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