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

2022-11-24 01:56张舒蔡胜
关键词:李大钊责任意识责任

张舒,蔡胜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1]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孕育于近代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其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救国救民的价值观,推动了近代青年的思想觉醒和家国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当下,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汲取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完善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讲深讲透李大钊对青年群体的殷切期望,不断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一、准确把握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核心要义

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建立于对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思考之上,旨在教育青年具备奋发图强的责任意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矢志不渝的理想信仰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要对李大钊青年思想进行认、真梳理,厘清其历史逻辑渊源,才能将其合理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过程。

(一)青年要有“奋发图强”的责任意识

“奋发图强”是李大钊对青年提出的首要任务。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压迫,内有军阀政权割据,时局动荡不安。以至于“辛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2]这种困局之下,国民的共和梦想彻底破裂。国家的软弱衍生出青年群体的价值迷失,致使部分青年对未来怀抱悲观消极的态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大钊首先指出知识分子群体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大声疾呼”“唤醒众生于罪恶迷梦之中”,他批判了部分俄国作家“字里行间,含厌世之彩”“致一般青年自裁者日益加多”[2],认为作家群体要给青年树立“救世”的理念,引导青年群体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其次,李大钊对青年群体寄予的厚望。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已经处于“苟延残喘”的白首之年,而只有青年群体才能“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因此,李大钊为振兴中华开出“谓此菁菁茁茁之青年,即此方复开敷之青春中华”[3]的良药,并且鼓励青年群体要“当以国家自重”,尽自己所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3]积极承担“振兴中华”的使命担当,“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只有如此,中华这头“睡狮”方能“勃然兴起”。李大钊认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担当是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应当“奋学不懈”,不仅要具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而且需要研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只有在困苦不懈中不断前进,才有能力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大任。

(二)青年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积极进取”是李大钊对青年提出的态度要求。一方面,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国家政权瓦解,“中国政治舞台上演着出出闹剧,流品日滥的各类人物走马灯似的上台表演,赳赳武夫们正翻云覆雨、拥兵自重,欺世盗名的政客们则播弄权谋、招摇煽惑、舞智弄巧。”面对这种社会状况,青年们愈发感觉在救国之路上已经没有“可扮演的角色”,“他们的济世精神无不受到极大的挫折。”[3]除此之外,新文化的冲击也致使青年在社会变革中显得无所适从。一些外来的如“国家、社会、团体”等观念让青年渐生疑惑,并不完全能够理解西方文化概念的内涵。“过去对皇帝、对朝廷、对家庭应该采取的态度是非常清楚而确定的,现在这些词却使得生活变得陌生起来。”[4]

在这种青年整体陷入困惑的僵局之下,李大钊首先指出,“吾之国家若民族,历数千年而巍然独存,往来古今,罕有其匹今论之,始云衰老,始云颓亡,斯何足讳,亦何足伤,更何足沮丧吾青年之精神,销沉吾青年之意气!”他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华即将要开启新的轮回,而社会的雾霭遮住未来曙光只是因为“青年中华”尚未脱胎于“暮年中华”。因此,李大钊希望青年“自作其气,力求超脱乎俗世之烦累”,并且能够秉持积极进取的心态,“鼓舞畅旺之气力,奋发活泼之精神,与兹罪恶之社会宣战,使之日进于光明。”[3]不能“怠其努力,荒其修养”,要“打起精神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唯有如此,中国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活力,“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3]。

(三)青年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信仰

“矢志不渝”的理想信仰是李大钊为青年提供的方向指南。社会的波谲云诡使得青年群体彷徨苦闷,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引发青年苦思冥想。时人形容当时的青年“一生的生活,都归于‘莫名其妙’”[6]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引用尼采“重新估定一起”的口号反对传统文化,沿袭已久的传统东方文化虽然并未完全失去作用,但也不再被青年用于行为处事的规范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备受推崇的西方民主政治也开始“濒临破产”,“究竟什么才是拯救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正确道路”[6]愈发让青年群体迷茫,不少青年感觉“自堕地到现在,都是昏昏董董,在梦里谋生活。”[7]当一切都成为问题,生活充满困惑时,“‘主义’的出现,将现实生活中的苦闷、挫折转换成了明确可解的理由。”[6]但如何在纷杂的“主义”中选择最适合的当时国情的,社会各界的说法莫衷一是。

此时,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纲领,勾画出了社会发展的蓝图。一方面,他从欧战胜利的原因出发,阐明“对德国军国主义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3]取得如此显赫成果,并不归功于联合国抑或“徒事内争托名参战的军人和投机取巧卖乖弄俏的政客”,而是“列宁、托洛茨基、马客士(马克思)”的功业。他充分肯定了在以“马客士为宗主”的布尔什维克党引领的革命潮流,并宣称“这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新信条”[3]。另一方面,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对西方民主政治失望之余,李大钊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去分析社会问题。他认为,“世界已经黑暗到了极点”,人类历史要继续发展,就必然要“迎接一场大清洗”。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分析社会问题,将“从前阶级竞争的世界洗得干干净净”,才能实现“崭新光明的互助的世界”[3]。因此,李大钊号召青年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盼望他们能够“将来把研究的结果发表出来,指导社会,真正能够在中国放点光彩”[10]。

(四)青年要有“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

“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是李大钊对青年的殷切期望。马克思主义经由李大钊介绍在中国广泛传播,不少青年从中感觉到“思想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8],但多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浅显认识并不足以完全武装他们的头脑,要秉持何种理念去改造社会,便成了新的议题。面对这种困境,李大钊指出青年要以“甘于奉献”的价值观为引导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李大钊期望青年能够“让中华常得青春”[2]。他以草木存肥来比喻青年和中华的关系,土壤的肥力因种植的原因会造成流失,只有用一种草木“能由空中吸收窒素肥料,注入土中而沃润之”,土壤才能保持肥沃,而近代中国“荒凉废落至于此极”的原因,就是缺少这种草木,而“青年之于社会,殆犹此种草木之于田亩也”。因此,他建议青年要“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奉献青春来“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2]。

另一方面,李大钊鼓励青年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青年的活动方向是李大钊重点关注的问题,他劝诫青年群体要在“寂寞的方面、痛苦的方面、黑暗的方面”开展活动,从“寂寞的日子里寻得真味,解脱苦痛的群众,拿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即使“有时困于魔境,或竟作了牺牲,也必有良好的效果发生出来”[3]。而牺牲奉献换来的战利品,便是“灭绝世间的黑暗”,因此,李大钊告诫青年要“我们的目的,在废除人类间的阶级,在灭绝人类间的僭擅,但能达到这个目的,流血的事,非所必要,然亦非所敢辞。要知道,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10]

二、李大钊青年思想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价值意蕴

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有其独特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不仅对近代中国的青年群体发挥着方向引领和三观的塑造的作用,对当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明确当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明确社会责任认知,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首要环节。社会责任认知是指大学生能够准确意识到自身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其参与社会责任行动的过程中,社会责任认知始终发挥着导向作用。将李大钊的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全过程,能够促使大学生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强化责任认知,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李大钊对青年应要肩负“振兴中华”使命的期许充分彰显其家国情怀。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素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对象的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转折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的生成往往会受到外在环境影响。在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极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对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发生动摇,淡化了爱国主义情怀,严重影响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因此,要充分利用李大钊的青年思想作为方向指引,教育大学生要敢于作为,“努力为国家为自重,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2],以此明确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进而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感。

(二)有利于强化当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强化社会责任情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部分。社会责任情感是连接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和意志,落实社会责任行为的纽带。将李大钊的青年思想融入对强化其社会责任情感尤为重要。李大钊所处的年代,国家风雨飘摇,社会矛盾尖锐,群众生活苦不堪言。以至于时人发出“中华之国家,待亡之国家也;中华之民族,衰老之民族也”的言论。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李大钊没有流露出消极的情绪,反而鼓励青年要“奋青春之元气”,在外人贬低中华民族时,做到“思与四亿同胞发愤为雄,以雪斯言之奇辱者”,充分调动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情感。借鉴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对当下大学生进行爱国的情感引领,能促使其形成正向的社会责任情感,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此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得到强化后,其奋发向上的观念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正如李大钊希望社会能够制定方案,来促使青年“速奋励其志气,选择其学业,而预为易于就职之地步”[3],大学生在在正向社会责任情感的引领下,能深刻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密切相连的,进而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3],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有利于坚定当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

提高社会责任意志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关键所在。责任意志是大学生对本身的责任要求和自我约束,能够促使大学生的责任愿望转换为责任目标,并为之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以达到责任目的。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如果社会责任意志环节出现问题,其行为的自律性与自觉性则会大打折扣。因此,将李大钊的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能锤炼其社会责任意志。一方面,李大钊指出我国的青年应该是“活活泼泼的青年”,而非“奄奄待死之青年”[3],也就意味着青年具有朝气蓬勃的勇气和坚忍不拔意志。只有这样“沈毅有为坚忍不挠之青年”,才能“应兹世变,当此潮流”肩负起创造“新生活”的责任[3]。另一方面,李大钊认为觉醒青年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意志是极为极为坚定的,“断然不怕强暴势力的摧残”。他用俄国革命中牺牲的青年来类比,“当年俄罗斯的暴虐政府,也不知用尽多少残忍的心性,杀戮多少青年的志士,那知道这些青年牺牲的血,都是培植革命自由花的肥料”[3]。正是怀揣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意志,青年才会前赴后继的投入救国运动。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结合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对其进行启发教育,能促使其自觉形成坚忍的社会责任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志得以锤炼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进一步坚定。李大钊不仅从思想行为上指导青年的社会责任意志,还在信仰方面为青年提供了发展蓝图。他指出当时黑暗的社会里“潜藏着许多恶魔毒菌”,但是青年如同防疫的医生,“虽有被传染的危险,也是不能不在恶疫中奋斗”[10],而在“恶疫中奋斗”的武器便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和“人类真正历史的前兆”,而青年则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研究他的学说,并用来指导社会”[9],只有这样才能“从列强压迫之下,把中国救济出来,以达于民族独立的境界。”将李大钊的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并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四)有利于落实当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

落实社会责任行为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最终目标。社会责任行为是社会责任认知、情感、意志的集中体现。其是否能够得到实行,关系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成败。因此,要结合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吸收李大钊教育青年踏实肯干的思想。李大钊深刻认识到“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因此他希望中国青年“要认清这个道理”,积极到农村去宣传运动的精神,“做些开发农村的事”[3]。李大钊意识到“农村的黑暗,算是已经达致终点了”,那里存在的赃官、污吏、恶绅,肆无忌惮的搜刮群众,但教育的落后导致反抗意识的淡薄,农人并不采取反抗的手段,反而“按着等级互相凌虐,去结那些官绅棍役的欢心”[3]。因此,李大钊疾呼青年不要“在都市上天天向那虚伪凉薄的社会求点恩惠”,而是“早早回到乡里”,“作开发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事业”[3],将社会改造的思想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要借鉴李大钊的青年思想中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念。舍己为人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品质。在落实社会责任行为时,大学生能否秉持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念极为重要。因此,要着重学习李大钊教导青年甘于牺牲的思想。李大钊在民国双十节之际,指出社会要创造“新生活”,关键在于坚持“博爱、自由、平等、牺牲”的价值理念。并特别强调,“自由、平等的生活,都是以爱为基础的生活”。而“实行这个‘爱’字,必须有牺牲的精神”,在李大钊看来,“爱的方法便是牺牲,牺牲的精神便是爱”,但这种牺牲决不是让“美好的景物”为我们牺牲,而是“把我们自己牺牲给他”,只有这样“美善才真能为我们所享受,所获得”,所以他号召青年要“拿出牺牲的精神,反抗这颓废的时代文明,改造这缺陷的社会制度,创造一种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将这种“甘于牺牲”的奉献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过程,能够正确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落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助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三、李大钊的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是系统全面的过程。将李大钊的青年思想融入这个过程能够促使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奋发向上的观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舍己为人的理念。因此,需要从教师认知态度、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教学环境与评价三个方向共同着力,共同构建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发展路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深度和效力。

(一)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认知与客体态度: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的前提

第一,要强化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认知。思政课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以李大钊为榜样模范,认真领悟李大钊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并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促使大学生自觉接受所传递出的精神。其次,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研究李大钊青年思想的历史逻辑和科学内涵,并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的研习,厘清李大钊所要应对的复杂社会状况以和问题,在课程讲述中让大学生领悟到近代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心,进而认识到自身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要端正大学生作为接受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客体态度。大学生是李大钊青年思想的主要教育受众,其学习态度决定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学习李大钊青年思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李大钊对青年群体的教育教诲,并引导大学生以此为行动规范。让大学生能够在感悟先辈谆谆教诲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设计和方案实施: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的关键

第一,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设计层面,通过显性教育推进李大钊青年思想的融入。“显性教育是根据一定的规范,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手段,有计划地展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0]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设计上,显性教育优势较为突出。李大钊对青年群体的教育引导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层面都有明确的规划。当下对李大钊青年思想的学习多集中于教学内容中,在其他方面稍有不足。略显单薄的讲解李大钊青年思想并不足以使大学生得以领悟精髓,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也难免差强人意。因此,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设计层面,要充分利用显性教育的方式,推动李大钊青年思想走进大学生心中。

一方面,就李大钊青年思想的传播广度进行拓展。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课程上,定期开展以“李大钊对青年寄语”为主题的案例分享会、座谈会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交流心得体会。在课堂外中,利用校内的报纸杂志等平台,对李大钊青年思想进行专栏报道,扩大李大钊青年思想的传播渠道,促使学生全方面了解李大钊的青年思想的内涵,并自觉学习运用于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就李大钊青年思想内容的深度进行挖掘。教育者要认真研习李大钊的生平事迹,深入了解李大钊青年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并认真思考其与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结合点。教育部门可以组织相关理论研讨会,共同研究学习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对当今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意义与价值。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讲好李大钊对青年的期望,实现教育的转化。

第二,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施环节,通过隐性教育推进李大钊青年思想的融入。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既不存在严肃的课堂教育形式,也不流露直接的教育意图。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施环节,利用隐性教育的方式推进李大钊青年思想的融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大学生而言,单纯开展李大钊青年思想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有效吸收和消化,必须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各项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在对社会的服务与奉献中,感受李大钊青年思想中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义。借助“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举办相关的朗诵活动,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渲染下感悟启发,引起大学生对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推动李大钊青年思想的融入。

(三)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环境与评价: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的保障

第一,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学生对李大钊教育思想的接受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在长期的培养环境中建立基础。首先,从家庭角度出发,父母要为孩子讲述好红色革命历史,从小开始培养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信赖,使其能够自觉接受革命前辈教育思想,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通过举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讲深讲透李大钊的青年思想,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李大钊青年思想的价值意蕴;最后,从社会角度出发,要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落实李大钊青年思想要义的行动提供支持,鼓励大学生将对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感悟落实到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行动中。

第二,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价体系来反馈,因此,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障融入的效果。从教师角度出发,要掌握大学生对李大钊青年思想的认知程度,明确其是否能够真正接受李大钊青年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从大学生角度出发,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及时发现自身在接受李大钊青年思想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互相督促学习。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下,以李大钊青年思想为引领,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其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自身力量。

猜你喜欢
李大钊责任意识责任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责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