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2-11-24 08:27杨泽武
学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分层大学体育

杨泽武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全面推进体育教学是提高全民体质建设水平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各大高校针对学校学生自身特点与现状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基础教育不同,高等教育学生来源更为复杂,学生体质及体育运动水平具有更大的差异。延续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方式很难在高等教育阶段取得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分层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一般情况学校按照学生兴趣进行课程自选,以达到基础分层教育的目的。此种分层方式虽然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依旧无法完全避免学生差异带来的影响,进而对于固定课程自身的难易水平较难把握。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要在进一步探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化分层教学在高等教育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体质贡献力量。

一、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作用与可行性

(一)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中的应用作用

分层教学策略的核心关键是按照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以及知识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形成针对特定群体的差异教学内容与要求体系,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能、提升教学满意度的根本目标。分层教学在如下几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1.提高学生兴趣

分层教学能够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丰富程度。教师不仅要开展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也要在基本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性教学。具体来说,可以开展一系列团体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个人体育项目,如田径、游泳等;可以开展形式众多的特色体育项目,如电子竞技、空竹、舞龙等。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体育项目还可以按照学生水平及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如相同的体育学科教学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拓展学科的丰富性。学生则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目的与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择,同时根据自身的水平与身体素质选择适宜的课程难度。

2.规避学生差异

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巧差异性极大,不同学生在参与相同体育活动与教学的过程中接受程度是不同的。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会由于一直处于“舒适区”而无法得到提升,也有部分学生会由于突破了“极限”而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这一现象不仅会造成课堂的混乱,更容易磨灭学生的兴趣。引入分层教育方法对大学体育课堂进行升级与改进,能够按照学生的不同基础与体质进行划分,进而在体育课程授课班级范围内形成基础类似、兴趣相同、目标一致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一课堂条件能够有效促进不同学生差异情况的最小化状态达成,进而使得体育课堂有的放矢,能够灵活开展。与此同时,差异较小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还能够相互参考、相互借鉴,发挥更大的教学效能。

3.保证教学质量

除了上文探讨的具体作用,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其一是通过分层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制定更为明确与清晰的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特点给出更为有效的方法,使得课堂效果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二是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有效缩小班级规模,促使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其三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更为良性。由于学生基础水平相对接近,在合作与对抗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更大的动力,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显著提升,在激发了主观能动性与榜样作用后,教学效果会随之提升。其四是评价结果更为科学,不会由于学生基础水平差异过大而造成成绩存在较大差异,评价更多是针对学生学习期间的增量变化而进行,更为公平。

4.保证教学安全

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对抗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体质以及运动行为,学生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损伤与危险。分层教学的核心关键是对学生个人基础条件的充分掌握,并在分组、分层的情况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一过程能够使得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与学生能力相匹配,避免了由于能力差异而可能造成的运动损伤。将相同层次学生间的差异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能使组内开展对抗或竞争的烈度有所下降,客观上对学生的生理机能及心理健康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基础与诉求,在内容、流程、行为等方面的建设上更有的放矢,通过优化管理、夯实教学流程等避免风险的发生。

(二)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中的应用可行性

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不尽相同,无论是其所接触到的体育教学、训练形式,还是形成的体育观念,抑或所具备的体育素质等都有着较大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如果对所有大学生都进行同样的体育教学,都开展同样的体育训练,既不符合教学要求,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应用分层教学法。这样,教师不仅能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客观差异进行积极回应,还能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开展体育运动,促进所有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面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以其实际的身体状况为基础,利用分层教学法对其运动练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而面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难度较大且具有持续性的体育项目。

另外,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观察,了解学生的体育素质发展情况和个性发展状况,再设计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二、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观能动性较低

大学教育多采用学分制,体育课程同样如此。部分学生在选择体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时,往往并非出于对体育的热爱及兴趣,更多情况是认为体育课程“不会挂”,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得相应的学分。大学生的错误认知直接导致了其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形成与教师的充分配合。

除此之外,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还决定了学生的具体体育项目选择,如健美操、足球等对各人身体素质要求不高的课程更受到青睐。这也形成了另一种教学问题,即基于自选的体育课程学生分布十分不均衡。上文提到的集体性项目往往是一课难求,在选课系统开通后的短时间内便“爆满”,而对于自身要求或学习训练强度相对较高的课程罕有学生“光顾”。

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科目选择的不均衡还延伸出了大学体育课程师资配比的不均衡。热门课程中存在明显的师资力量以及硬件条件的不足,学生为了争夺教师课程或者教师排课所需要的运动场地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而部分“冷门”体育学科则存在学生不足,正常教学难以开展,甚至是由于报名学生不足而被取消。这使得大学在不断提高对体育软硬件投入的同时依旧很难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问题产生的影响与危害。

(二)教学目标不适应学生多样性需求

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了以学生体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即存在具有体育特长的“特长生”,也存在普通学生,甚至是身体素质欠佳的“体育学困生”。在普通学生群体中,由于身体素质的基本差异也导致学生在耐力、爆发力、体育技巧等方面存在多样性。这一现象导致统一的教学目标很难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对于体育特长生,学校很难通过体育课程教育对其进行提高;对于“体育学困生”学校缺少针对学生特性而制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群体中的身体素质差异性,目标层次较为模糊,无法达到评价课程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有限的精力更容易向体育特长或优势学生群体倾斜,进一步造成了教学目标与学生多样性之间的不适应现象,加剧了问题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三)课堂模式及考核体系僵化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较为僵化,在内容、形式以及课堂组织等方面缺少创新。当前,一般性体育教学多采用三部分来进行构建:其一是组织学生进行热身或体能性训练;其二是教师进行技术演示或讲解;其三是学生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模仿与练习。此种教学方式虽然在实践中相对有效,但是僵化的教学模式无法对学生形成有效吸引。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难产生新的体育兴趣与僵化的课堂模式存在正相关关系。

与此同时,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也不够全面和科学。教师往往将学生的身体素质或课程完成情况作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以篮球课程为例,期末考试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定时三步篮”考核,要求学生在3 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进行三步篮上篮,以学生的总得分作为评价标准。在实践操作中,此种考核模式对于具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学生而言十分简单,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获得远超于普通学生的分数;而对于篮球的初学者则相对困难,能否达到及格线都是未知数。僵化的考核模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这显然与大学开设体育课程的初衷相违背。

(四)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在课堂的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基本模式来进行。针对部分技术动作的讲解也多采用教师进行分解动作讲解、学生模仿练习中教师予以纠正的方式来进行。此种教学方法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课堂中原班级小团体的存在,无法形成更大范围的互动。同时,教师的精力较为有限,在参课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教师的纠正与讲解很难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这一问题在部分教学场地较大的体育课程中表现更为明显,如集体球类课程、游泳课程等。

由于教学方法缺少创新,使得具有基础的学生不愿意上课,缺少基础的学生听不懂教学内容等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课堂效率。与此同时,部分体育课程的实践与练习模式采用学生自由组织的方式来进行,学生“三三两两”在运动场聊天休息或学生自由组队进行体育非课堂内容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利用。

三、动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多维度的分层教育体系

要从更多的维度构建大学体育教学的分层体系。在具体建设中可以采用如下三个方法来进行。

1.构建基于学生兴趣的多项目分层体系

学生的兴趣应该作为分层的先决条件。学校要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课程供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在具体的项目设置上应该以学生的选择为核心标准。对于报名人数较多的课程可以通过增开课程的方式予以满足;针对报名人数较少的课程可以采用社团互动或合并课堂的方式予以解决。尤其是针对部分相对小众的体育项目,如飞盘、沙滩排球等更要鼓励学生的广泛参与。

2.构建基于内容难度的分层体系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应该以基础动作、基础技巧以及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体;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该以基础的夯实、技巧的讲解以及技巧的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针对基础扎实的学生,应该以临场实践、对抗提升等为主要方式。通过不同难度的课程设置将类似基础的学生聚在一起,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还能够形成课堂范围内的良性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体育课堂的内在效能。

3.构建具有选拔功能的分层体系

对于优质学生,可以通过广泛地提供临场条件对其进行选拔;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采用吸纳入体育兴趣社团、各层级体育队的方式进行激励。此种方式可以更为有效地对较高水平学生进行选拔,从而极大地拓展分层体育教学的上限,保证不同层级学生均能够具有明确的上升路线。

(二)建立以变量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分层教学背景下,要改变现有的学生及课堂评价方式。原有的评价方式无法消除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进而无法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基于学生成绩的课堂评价方式也很难切实找到课堂设置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也就无从谈起。在分层教学应用下,要对评价方式进行变更,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需以增量为基本框架。如在学生的体质提升上,利用学生入学或者学期前的体能测试成绩作为本体值,以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后的期末体质成绩作为对比值,二者之间的差值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效果的关键性指标。通过此种评价方式改革能够切实表征不同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提升,进而有效消除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在针对教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上,传统以报名人数、平均成绩、学生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并不能切实反馈体育课堂的真实开展情况。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课程审查机制进行取代,如分层是否科学、不同层级教学内容是否有效落实、不同层级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随机指标更适宜于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此同时,对上述指标的观察还能够对课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使得大学体育教学能够不断升级与迭代,更好地服务大学生。

(三)引入外部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课堂可以通过引入外部资源的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方法的丰富程度与创新程度。得力于互联网的发展,教师能够较为便捷地获得先进的教学资源,如短视频、微课、比赛录像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的来源路径。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综合运用所获得的资源对课堂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如利用直播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利用比赛录像观摩的方式讲解团体体育活动的技战术等均可以作为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方法创新要更倾向于学生的自由练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表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并使得学生将教学方法“带出课堂”,有助于学生的课下体育活动的参与。无论是学生体质的提升还是运动技巧的应用均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要鼓励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指导学生学会自发进行体育学习,这才是从根本上“上好体育课”的必经之路。

(四)倾斜资源激活“弱势”层级课堂活力

大学体育课堂中的较低层级学生往往存在体质不达标、运动技能基础不牢等客观问题。为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提高的既定方针,学校要在低层级体育课堂中投入更多的力量,如针对部分较为“冷门”的运动项目要提供更多的基础层级课堂与软硬件条件。此种方式能够使得体育基础知识惠及每一名愿意参与进来的学生。与此同时,基础性层级体育教学在学生群体中的需求是最大的,在这一领域倾注更大的力量有助于大学生体育成绩的总体提升,对于学生形成兴趣、参与自发的课外体育活动、获得合格的体质等均具有积极贡献,也能够使得学校在体育课堂上的投入绩效更高,达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根本目的。

(五)重视学生的动态发展

学生的兴趣与技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体质以及体育技能必然提高。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提升较快、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层级升级,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当前能力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在学生的动态管理与动态分层中可以采用两种模式:其一是按时间进行划分,如下一层级体育课堂仅限具有上一层级学习经历的学生报名,进而为学生提供连续的、可成长的体育教学模式。其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表现进行层级之间的自然流动。学生提出升级或降级的申请,教师在对学生的实际动态表现进行评估后予以批准。如此可以保证分层教学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态发展进行动态调整,进一步扩大分层教学的科学性与课堂效能。

四、结语

提高全民体质,为社会贡献合格人才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大学体育教学要沿着更科学、更高效的道路前进,其中基于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是一种可行路径。在本文研究中,首先明确了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能够规避学生差异、保证教学质量并保证教学安全。针对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分层教学后,要从构建多维度的分层教育体系、建立以变量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入外部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倾斜资源激活“弱势”层级课堂活力、重视学生的动态发展五个方面进行强化建设,以达到提升课堂效能的总体目标。

猜你喜欢
分层大学体育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