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独奏曲《忆事曲》赏析

2022-11-24 08:53雷婷婷
黄河之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扬琴乐段演奏者

雷婷婷

引 言

由周煜国、刘惠荣所创作《忆事曲》的容量较大,其曲式与协奏曲相近,强调引用丰富的音乐语言,对创作者内心深处的回忆和憧憬进行抒发,不同乐段所使用演奏技巧以及所传递出的情绪均有所不同,对其进行赏析的意义有目共睹。

一、《忆事曲》介绍

作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作品,忆事曲既没有复杂的情节,同时也没有用到繁琐的曲式结构,创作者通过将扬琴演奏技巧、西方作曲技术充分结合的方式,赋予了该乐曲极为鲜明的特色,真正做到在保留、传承写意美学的基础上,凸显现代化气息[1]。除此之外,该作曲创作于国内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该时期,群众人文思想有所觉醒,艺术、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纷纷选择摆脱神本的观念,转而从人本视角出发,对强调个体价值以及人性的作品进行创作,可以说,该乐曲在现有扬琴作品中仍处于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对该乐曲进行创作时,创作者选择以西北地区音乐作品中常见的音调作为基础,创造性地引入七声音阶,希望能够赋予该乐曲更加鲜明的特色。在作曲方面,创作者并未选择沿用常规手法,而是增加了复调段落的占比,与此同时,利用扩展、转调等方法,对节拍进行处理,配合使用滑拨、击奏等扬琴演奏常用技法,达到了犹豫和憧憬并存、思考与激情碰撞的效果。由此可见,在演奏该乐曲时,演奏者应将重心放在表达感受上,而非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炫技”,确保听众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2]。

二、《忆事曲》结构说明

作为由忧伤且优美的主题变奏所形成独奏曲,忆事曲全曲包括引子、主题、高潮和结尾等部分,结合乐曲情绪、结构能够看出,创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赋予了该乐曲阳光且积极的气息。

(一)引子

该乐曲引子部分共出现了4个重音,且各重音均源于主题拉宽变奏,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确保引子与主题能够得到充分融合,通过连串音阶展示乐曲主题,由此赋予引子部分更加强大的活力。对重音进行演奏时,演奏者应将肩膀作为中心点,充分利用大小臂的重量,带动手腕和手指运动,确保力量能够被及时传送至琴竹头,在表演动作的加持下,弹奏出富有激情且情绪饱满的音调。这里要注意一点,即:顺利收住重音后,应屏住气息对音阶、轮音进行演奏,通过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方式,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给人以似断非断之感。对轮音进行演奏时,需要调整情绪及力度,而在演奏音阶流动时,演奏者应做到演奏清晰且富有激情,确保内心深处的情绪得到宣泄[3]。经过动感十足的音阶后,乐曲整体情绪回归平静,为顺利过渡第二部分奠定基础。

(二)主题

在我国,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传统艺术均十分重视气韵生动,而从音乐的角度看,气并不仅仅是指气息,还包括乐曲气息贯通。作为复杂且高级的呼吸方式,气可以通过贯穿零散音符的方式,使长短不一、形态各异的音符成为一个呼吸群,对无声的音乐而言,利用气贯穿音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使该乐曲主题部分的演奏效果达到预期,关键是要保证演奏者有良好的美学底蕴作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没有高难度技巧的加持下,达到对主题旋律进行完美演绎的效果。演奏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演奏力度,确保所演奏出旋律轻巧并俏皮,为演奏转调对比段奠定良好基础。在通过变奏的方式转C调时,应准确把握乐曲音色明亮且情绪激动的特点,使乐曲所传递情绪由平稳、均衡尽快转变为悲伤,保证该段能够与快板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过程中,演奏者应始终坚持用左手表达主旋律,真正做到在放松的状态下,快速完成大跳等动作。需要注意的是,主题慢板部分的作用主要是写意,既不需要描绘具体情节,同时也不需要过渡追求具象人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写意表达的效果。

(三)高潮

该乐曲的高潮部分,通过对调性进行多次转换的方式,使听众对乐曲所传递出的情绪具有更加直接的感受,随着调性的转换,见证了主人公从充满童真的孩童成长为青春期少年,再成长为拥有伟大梦想的青年,最后成功到达理想彼岸的成长历程。最初,该乐曲着重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快乐,通过将四拍主题变奏成为二拍主题的方式,使主题所传达情绪从忧伤、优美转变为活泼、天真,对该段进行演奏时,演奏者应严格控制手腕、手指力度,通过小臂、手腕与手指联动的方式,赋予乐曲应有的跳动感,与此同时,利用反竹、拨弦等技巧,对童年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加以表现。在重音的影响下,乐曲整体稍显躁动,此时,就需要将乐曲从C调转变成F调,通过极具流动性的音乐,对青春期少年所遇到的烦恼加以表现。而加入大切分的目的,主要是强调少年所做出的蜕变,向听众传达“主人公已经长大了”的信息。该乐曲的高潮存在大量转调,作曲家选择对西方作曲技巧加以运用的目的,主要是凸显主人公成长为青年后的激情,确保扬琴在快速演奏等方面所具有优势可得到充分发挥。对该段进行演奏时,一方面要保证演奏速度及爆发力,另一方面要对重音进行正确变换,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使情绪在最强音处得到迸发[4]。

(四)尾声

尾声部分可以被看作主体的再现,在完成高潮的演奏后,演奏者应尽快将情绪从壮丽转变为祥和、宁静,促使听众对乐曲所讲述故事进行思考,明确主人公成熟后,对待未来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由躁动、浮华变得更加理性。对该段进行演奏的力度为mf—mp—p—pp,与乐曲所传递的情绪高度契合。需要明确的是,该段并不需要用到大量演奏技巧,但要想使演奏效果达到预期,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保证演奏者始终拥有饱满的情绪;二是在理性的驱使下,完成演奏任务。要想达到上述要求,通常需要演奏者具有丰富的美学、音乐和历史知识。另外,乐曲结尾所引入分解和弦音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可以说,正是因为分解和弦音的加入,才使得乐曲传递出了不满足的情绪,确保听众能够连同主人公一起沉浸在遐想中,从而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忆事曲》演奏技法赏析

(一)慢板

慢板段乐曲的旋律较为深情,对该段进行演奏时,应酌情放慢演奏速度,除相邻乐句间的呼吸之外,各小节均有相应的呼吸点,其作用主要是帮助演奏者区分断奏、连贯演奏。14~21节通过重复拨奏的方式,使乐曲更加洒脱,在拨奏过程中,演奏者应保证音符清晰,滑至指定音符后,通过手腕发力拨出相应的节拍点,切记要严格控制手腕力度,以免竹尾出现入弦过深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落点准确且音色均匀。22节改为下属调,25节又加入了四连音,要求演奏者加快演奏速度,使听众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欣喜。30节到散板是主题发展的关键阶段,38节再次对主题进行变奏,要求演奏者增加演奏力度,赋予重音旋律更强的爆发力,与此同时,酌情弱化背景双音的存在感,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随着调性的转变,各乐句均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只有准确把握不同调性下,乐句演奏的速度和力度,才能使其背后的情绪得到准确传递[5]。

该乐曲尾声的音调和慢板开始所呈现的音调基本一致,需要演奏者准确把握各短句的情绪,酌情变更音域及音色,确保乐曲能够通过“一波三折”的方式,画上圆满的句号。而乐曲中反复出现相同短句的初衷主要是扣题,加深听众对忆事曲三个字的理解。此外,在结尾进行反竹演奏时,演奏者应当着重突出乐曲悠远、轻柔之感,待过渡至主和弦,再酌情加重弹奏力度,结束后预留一定的静止时间,确保听众能够收回思绪并平复自己的心情。

(二)快板

在该乐曲中,快板乐段作为对比乐段而存在,虽然该乐段并未大量运用双音,但对每个双音的弹奏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反竹弹奏既要考虑音色是否动听,还要注意旋律清晰且轻巧。再例如,在运用拨弦技巧时,应通过满拨的方式,确保乐曲音色响亮、情绪饱满。88~214节均属于快板乐段,要求演奏者灵活运用不同技巧进行演奏,无论是演奏急速四连音还是演奏坐音,均需要将手臂完全打开,在快速移动的前提下,保证击弦准确且力度适宜。

四、《忆事曲》中扬琴特征的表现

(一)滑拨奏法

该乐曲展示部有大量抒情乐段,对抒情乐段进行演奏时,引入了扬琴独有的滑拨、拨弦技法,由此赋予乐曲更加丰富的色彩。扬琴所使用拨弦技法和其他乐器存在明显区别,需要演奏者通过波动尾部琴弦的方式,发出亮丽并且清脆的声音。对伴奏进行编配时,先要了解拨弦技法所能够发出的音色,再根据音色对和弦、音型进行选择,确保该技法所具有艺术性得到彰显。本文所讨论乐曲第一部分的变奏旋律,就引入了拨弦技法,其作用主要是重复主体和变化音色,该段伴奏以八度音为主,配合阿尔贝蒂音型,通过相对清淡的和声效果,对拨奏乐段进行烘托。

作为拨弦技法的一种,滑拨奏法强调以某个音为开端,使用琴竹尾部向下/向上滑拨,从而发出特色突出且穿透力极强的声音。在对伴奏进行编配时,无需担心是否会出现扬琴音色被遮盖的问题,可将目光聚焦于选配音型方面,确保音型所具有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结合旋律所传递出的情绪,对具有极强律动的活跃音型进行选配,在保证扬琴技法得到彰显的前提下,为音乐形象的塑造提供支持。例如,该乐曲75~78节便用到了滑拨技法,该段所编配钢琴音型为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通过跳音弹奏的方式,使扬琴的明亮同钢琴的欢快融为一体,所弹奏出旋律自然十分悦耳且轻盈。由此可见,利用钢琴进行伴奏,一方面可使扬琴技法得到突出,另一方面可起到美化旋律的效果,音乐所具有表现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二)坐音奏法

该乐曲还有诸多乐段用到了扬琴特有的坐音奏法。坐音又被称作保持音,在华彩乐段、快板乐段较为常见。乐段以4个十六分音符为一拍,可运用以下方式进行划分:其一,第一音、第三音被称作旋律音,而第二音、第四音被称作坐音;其二,第一音被称作旋律音,剩余音均为坐音。一般情况下,急速坐音、快速坐音均能够转变成扬琴独有的轮竹形态。

在使用坐音奏法时,演奏者应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钢琴伴奏上,确保钢琴在支持旋律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该乐曲呈示部C调—F调为例,该段坐音旋律共包括8个小节,编配伴奏所用音型、和弦均与坐音特征相符,即:右手高音区编配八度和弦,保证其旋律音和扬琴一致,起到突出并加重旋律的效果。左右低音区编配三和弦,通过变徵的方式,使乐曲所具有“雅乐调式”这一属性得到凸显。作为古代宫廷乐特有的调式,雅乐音阶强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通过新增变宫、变徵的方式,打造相应的七声音阶。对民族和声语汇进行编配时,通常需要将抒情乐段所提出情绪要求作为切入点,与此同时,还应对和声力度加以控制。而对伴奏音型进行编配的关键是引入八分音符,通过弱化休止前半拍力度的方式,使乐曲律动感得到增强。除此之外,该段还出现了低音和弦,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乐曲气氛更加浑厚,二是使坐音旋律更加立体。

在乐曲结尾华彩部分,同样能够看到坐音奏法的身影,为保证扬琴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该段往往不会编配相应的伴奏。以本文所讨论乐曲的呈示部为例,主题变奏进行到第六次时,便引入了坐音奏法,与此同时,停止钢琴伴奏,通过对扬琴进行高难度演奏的方式,使乐曲顺利达到高潮。

结 语

《忆事曲》凭借极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手法,深入刻画了创作者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畅想。该乐曲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自由发展的方式进入主题,第二部分则用快板营造轻松的氛围,将主人公的经历娓娓道来,第三部分为高潮+结尾。通过上文的赏析不难看出,该乐曲兼具优美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可谓是扬琴独奏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猜你喜欢
扬琴乐段演奏者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浅析中国扬琴重奏的现状与发展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