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

2022-11-24 11:23包丽琼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减法治道德

文∣包丽琼

科学设计作业是提升作业效能和落实“双减”政策的核心环节。但是,从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现状来看,作业形式单一、趣味性弱、评价缺失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消解,学生为完成课后作业仍然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不仅有违“双减”政策要求,还使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要使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契合“双减”政策的新要求,真正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需要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上下大功夫。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强力推动下,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学科越来越展现出其育人价值,其作业设计也更接地气、更有效地发挥其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但是,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现状,不仅与“双减”政策的新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作业设计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

(一)形式单一

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后作业可以发现,目前教师布置的作业还是以抄写、背诵、做题为主。这种侧重于死记硬背的作业形式,不仅忽略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1]更忽略了小学生好奇好动、自我控制与调适能力较弱的特点。相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各个教学环节活动的动态性而言,课后作业又是静态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抄写、背诵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且难以从中获得启发以及提升综合能力。单一、僵化的作业形式是导致小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流于形式、产生厌倦和诱发负面情绪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趣味性弱

“双减”政策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依据学生的年龄、爱好、特长和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具有趣味性、创意性、实践性的个性化作业。然而,目前道德与法治的课后作业大多缺乏趣味性、创意性、实践性。一方面,一成不变的作业形式,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相脱节的作业内容,缺乏道德认知、感悟的心路历程的作业完成过程,与学生的天性与本能不相契合的作业特点,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助于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时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既没有有效地融入创意元素与创新思维,也没有树立跨学科整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导致作业创意度低、趣味性不强。学生完成作业往往基于教师强制要求的“要我做”,而非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产生动力、兴趣的 “我要做”。

(三)评价缺失

作业评价是推动作业优化创新的“牛鼻子”。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客观准确,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对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作业无非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已。他们更倾向于以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对作业功能及作用的认知偏差,使作业评价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习态度。还有部分教师以评语代替评价或以对错为评价方式,评价标准描述性、解释度不强,使作业评价只局限于作业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进步度和做作业的态度与习惯,这种传统式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导致作业的功能发生偏差,难以实现课后作业的育人初衷。[2]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新特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如何增进作业的功能和体现作业的价值,更好地实现“减负、提质、增效”,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过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也不例外。从学生道德成长过程看,道德情感是其精神动力,道德行为则是其必然结果。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时,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与培养,也要兼顾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与认知行为;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及自主学习时的状态,以及在活动中的探索意识、思考行为与创意能力等。[3]

(二)多样性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善于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合起来,设计灵活多样的跨界作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如设计亲子、小组、班级等团队作业,构建多向互动、交流合作的作业完成机制,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纵横度;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设计承载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使命的开放性、立体化作业,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政策认知水平;设计能够使学生成为有温度、有关怀的社会人的实践型作业,将道德与法治学习延伸至生活,以实践浸润道德成长。[4]

(三)生本性

“双减”政策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作业总量﹑作业完成时长做出明确规定的同时,一再强调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为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诉求和学习期待的差异性入手,运用分层设计、分类布置、分别评价、分开指导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呈现思考、展现创造、表现成长、实现成功的机会和舞台,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切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提高、取得进步,并迸发继续学习、挖掘潜力的动力,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对学习道德与法治更有信心、更有兴趣。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质量提升途径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呈现的新特征,本文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质量,使之能够契合学科特点、符合“双减”政策和体现新课标要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以及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以课程育人为支点丰富作业形式

为有效解决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单一、僵化等问题,教师需要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准绳,紧扣课程育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精心设计独特新颖、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促进学生由“要我做作业”向“我要做作业”转变。为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融入影视,撰写感受。抄写、背诵等作业形式单调乏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让作业设计“变脸”。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巧妙地将影视剧内容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中,并让学生撰写观后感或心得体会。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7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的教学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荣誉感。对此,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观看《鸦片战争之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影视作品,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或心得体会。这种开放型,情境结合,将视觉、听觉与内心体验融为一体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使学生愿做、乐做、活做,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二是口述故事,加深认知。口述故事是指学生利用自主选择或自己创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契合、与文本蕴含的人生哲理或道德理念相吻合的故事。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口述故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认知水平。以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课《父母多爱我》的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将懂得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能够理解与感受父母之爱,学会体谅与感恩父母,并以实际行动回报与表达对父母的爱。对此,教师可以布置口述作业——“父母之爱”,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处入手,感悟父母对孩子的爱。在课堂上,教师请学生以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语言口述故事,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从内心深处感受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的真谛。

(二)以体现童真为关键点增强作业趣味性

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童趣横生,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年龄、身心健康及认知水平,设计与布置一些充满童趣、体现童真的趣味性作业,让学生享受作业之乐。对此,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作业“趣”起来。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分别以“探访古代文明”“多元文化 多元魅力”为主题设计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手抄报。学生收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手抄报图文并茂,不仅客观地展现了学生在书写、美术、排版、文字内容选择等方面的技能,更综合体现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作业形式与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相契合,既增强了作业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感受到创意的乐趣。

二是融入实践活动,让作业“活”起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特点使其作业设计应融入实践教育活动,以强化学生行为训练。以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6课《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的教学为例,为促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家里的米桶”的调查活动。首先,指导学生制作调查表格,要求他们通过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大米用量、大米品种、大米价格、买米花费等,将了解到的信息分别记录在表格里。紧接着,引导学生与家庭成员一起制订“爱惜粮食,节约粮食”计划,一个月以后,让学生核算家里大米用量、买米花费,并与初期数据进行比较,懂得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将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实践性课后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掌握生活技能、学以致用,更有利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强化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激励启发为重点改进评价方法

为确保“双减”有效落实,保障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质量,作业评价与反馈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有效解决学生作业负担的关键举措,也是赋能“双减”整体增效的内在动力。教师应提高对作业评价与反馈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探索作业评价方式与反馈机制,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多样性、多元化、多角度的作业评价与反馈体系,推动作业评价指向持续发展。[5]

其一,学生自评,强化自我反思。让学生去评判其作业成果,有利于学生反思做作业的过程,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作业、完成作业。

其二,生生互评,强化合作意识。生生互评,一般是指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从不同层面提出评价意见。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可以在讨论切磋的思维碰撞中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在取长补短中形成欣赏他人、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其三,教师点评,强化现场感悟。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观点、方法和成果,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分享,然后教师再进行现场点评。将学生的学习成效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的情感体验。

其四,家长评价,强化家校共育。请家长参与作业评价,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作业完成情况,又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念,增强对学校教育、课程教学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有利于家校携手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四、结语

总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在作业设计时,应基于核心素养视角,重视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使精心设计出来的作业既有利于落实“双减”精神,又有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既能引领学生自主地学习道德与法治,又能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双减法治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