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创新研究

2022-11-24 12:10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核心

李 敏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41)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艰巨,必须由正确的指导思想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以此为引领,紧密结合新时代战略内容,充分调动和整合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和成效显现。

一、建立全面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完全体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手段作为支撑。只有建立起完备的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才能保证教育的长远稳定发展。可见,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只有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重保障机制,实现多方筹措、共同发力的局面。

其次,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配备人员时,可以聘请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授课教师,也可以吸收优秀的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党政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协同建设思政工作体系,推动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实施。通过业务培训、实际操练、专家讲座等途径,打造一支政治上坚定、业务上过硬的师资队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人力保障。

再次,要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倾斜力度更大的政策保障。学校党委带领各相关部门狠抓整改落实,以改善硬件为前提,以提升软件水平为核心,多方创造有利条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完善的物质保障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最后,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制度机制。从长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考虑,要将科学性、规范性、长效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保障,重点抓好。

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完善多元化考评机制,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首先,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2]。高校教育工作应结合新时代要求,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形成合力,构建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为中心、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通过课堂内容讲授,大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每个公民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保障,要做合格的守法公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自愿行动的指南[3]。在个人层面,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让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社会实践,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模范。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基点,充分利用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要避免为教学而教学,而要把教学当成艺术,运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师生双向主体互动,努力使理论教学入耳入心,真正答疑解惑并指导生活实践,寓教于理,寓教于自然。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使大学生不抗拒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听得懂,更能用得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育人目标[4]。

三、加强环境导向机制建构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成功教育的外在保障。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调适心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奋进斗志,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

首先,明确什么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切实为大学生解决困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排除各种不良思想的干扰,营造纯净向上的教育生态环境。

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创设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良好教育环境。当前,我们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通过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国家博物馆网站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浏览该网站,开展集中学习和讨论,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优质网络环境[5]。同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拓宽学生视野,加强沟通和互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认识深刻、行动自觉的良好氛围[6]。

最后,要努力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特色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校园文化是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是追求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群体既能明确应尽的社会职责,又能提升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意愿,还能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塑造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发挥广大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建立并完善监督考评机制

首先,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但要将其提升到顶层设计高度,还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到后勤保障都列入监督范围,并组织人员进行定期检查,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此外,还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加强科学管理,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及时提出解决办法,保证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其次,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考核不仅要衡量价值观教育工作是否达标,更要以此为契机,形成激励效应,促进后续工作更好开展。此外,还要对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予以考核和评定,如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思想进步情况、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与评奖评优挂钩,以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成长,以学生进步情况衡量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7]。

最后,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评价对人的行动具有激励、导向和引领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要通过正反两方面对人进行教育。对那些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行为予以惩治和处罚。

五、在实践转化方面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指导大学生的实践,离开了实践,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指导实践。

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价值观内化绝非一日之功,其过程必须经历依从、同化、顺应三个阶段。内化过程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排斥、认知失调等。大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寻找榜样、学习和参与活动等,可以逐渐提高自身的认知。

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是让他们以稳定的思想信念,指导其日常行为。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访贫困山区群众、参观红色基地、到希望小学支教等,大学生能够充分融入社会的大熔炉中,增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意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价值观(二)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