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景观营造中公共艺术介入的设计研究

2022-11-24 12:30薛如冰
关键词:人居艺术作品营造

薛如冰

(安徽艺术学院 美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00)

一、人居景观空间物理定义及环境诉求

城市空间里的人居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沟通的空间载体,也是人居生活的物理体现。城市在建设人居景观时不仅需要满足基本功能需求,还要营造出视觉与体验感并存的艺术场所,以不同使用功能将社区景观、商业景观与休闲景观构成当代城市人居生活环境最直接的景观空间体系。所以,城市人居景观空间在其物理定义上应该是与人居生活有着最直接互动的空间载体,该景观空间本质上是最贴近生活的公共空间,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场景类型,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人居景观空间形式也较为多样,如居住社区景观空间、商业广场景观空间、娱乐景观环境空间等,这些既可以是公共性开放空间,也可以是相对封闭的私密性空间,它可以代表这个城市的形象,也是城市复兴计划的产物。[1]

现如今,城市人居景观空间的文化性体验越来越重要,同时也需要满足现代城市软性实力要求,即体现独特的城市主体文化、增强现代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整体生态机能。构建城市软实力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居景观空间文化体验度的提高可以提升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景观空间中的艺术作品成为更新城市文化体验的主要工具,因此,人居景观空间需要借助公共艺术为其发声,需要植入新的文化艺术让大众对环境空间主体感受产生转变,填补因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过快所带来的生态、人文感知的缺失,尤其是在不可变的环境空间中以此形式灵活介入,完成人们对空间艺术文化的参与、体验,继而对环境的使用性质进行更新。所以城市人居空间需要设计者把握空间主题,从自然艺术的感悟中完成对其艺术文化体验的需求解读,完成城市人居空间对“自然、文化”主题的塑造。

二、公共艺术介入城市人居景观的营造形式

1.以不同展出时长介入的景观空间艺术营造

公共艺术的展出时长是根据景观空间不同需求或营造的不同主题项目来确定的,成熟景观空间的公共艺术介入改造往往需要相对长期且稳定的时间周期,而新生景观空间则需要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艺术效应来刺激大众对空间的需求度。短期介入的公共艺术往往以其表现内容和形式来满足一段时期内该空间的精神诉求,通过不断创新来塑造景观空间里新鲜的艺术、文化氛围。现如今这种临时性介入艺术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能够充分满足大众对快速流动空间“常看常新”的艺术诉求。此类公共艺术展出形式大多具有个性化、主题化和小型化的特点,无论是艺术拓展、行为艺术或是艺术展览等,从其体现的知识性与意识度上更为与时俱进,展出艺术作品形式多样、空间组合也相对自由,对空间要求也不高。

长期性的公共艺术介入时长往往被划分至6个月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类公共艺术的展示多为以景观空间特殊属性或题材而量身定制的公共艺术作品。此类公共艺术长期介入人居景观空间,成为该空间主题视觉符号代表的文化形象。如烟台海滨广场中设计营造了众多以海洋生物为元素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广场雕塑到公共座椅等景观小品均以展现海洋文化为主题进行塑造,突出表达了城市文脉与区域地理文化在人居景观空间中的艺术化处理,也让大众容易产生对城市记忆与文化的情感共鸣。但这种长期性的介入并不表示不可更替,现如今很多人居景观空间与公共艺术的融合共生已成为景观空间使用者进行文化体验的必要手段,人居景观的艺术化处理和公共艺术的景观化处理需共同发展。

2.以不同展出目的介入景观空间营造

(1)主题企划类景观艺术。通过活动策划介入人居景观的公共艺术大多带有鲜明的主题和目的性,常以主题艺术活动、艺术巡演或个展等形式出现。这类公共艺术介入通过艺术活动的开展来让空间环境状态变得充实。在人居景观空间中无论以何种方式开展艺术活动最终目标指向均以“人”为核心,从人的心理意识变化影响到对景观空间的心理感应变化,因此,介入的公共艺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以提前设定好的策略方案中进行明确表达,揭示在一定时期内的空间。如北京何里栖地创意小镇即是在传统村庄基础上改造升级的公共性人居艺术空间,它以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进行有机空间设计,以开放式文化交流为主导思想延续人居景观空间的可循环发展。从2017年起,以“栖地设计大展”为主题面向大众开放,设计小镇的人居景观空间在跨界设计合作中完成对空间公共性氛围的创建,区域内的人居景观建筑均进行了公共性美学设计,在城市中成为大地公共艺术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2)原景改造类景观艺术。艺术作为景观空间和大众的衔接媒介,与不同的环境空间结合会产生不同含义与价值,公共艺术介入空间的作用之一是激发大众内心情感。以公共艺术为工具对人居景观空间进行改造,可以改善场所中的公共交流环境,有效地更新空间环境魅力,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形象定义。所以该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原有构成要素,如空间面积大小、毗邻的周边自然环境、建筑等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心理感悟。在提升大众艺术审美前提下,城市人居景观空间环境需要更多公共艺术介入给予它新的细胞与活力。公共艺术以改造为目的介入景观环境不同于临时性艺术介入,是承接空间与环境生命的有机载体,人们在更新后的这种双重环境中认识美、体验美、感悟美并试着创造美,同时也能通过对原景的艺术改造,以公共艺术作品达成弘扬历史、传播文化的积极意义。[2]在国外很早就有借助公共艺术进行改造人居景观环境的项目实践活动,如德国1970年就提出对汉诺威街道进行艺术改造,开展汉诺威“实验街头艺术”活动,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和街头艺术表演等活动对旧街道环境进行重塑,以丰富该区域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整个汉诺威地区的公共艺术改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街道空间安置27件不同设计师的公共艺术作品,二是围绕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为基础构建“公共艺术基地”,吸引更多艺术家参与到街头艺术活动中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到2010年,汉诺威街道陈列的公共艺术作品已达200余件。汉诺威的“实验街头艺术”活动通过公共艺术介入到城市人居景观空间中,熏陶、鼓励民众参与景观艺术文化的建设,打破了生活环境与艺术的界限,起到美化空间、丰富居民生活,提升区域文化形象等作用,推动了艺术文化的公共化、生活化发展。

三、公共艺术介入城市人居景观的营造路径

1.前期: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介入体系

从文化属性的角度看,城市人居景观空间的营造和公共艺术的建设是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精英文化为引领的社会活动,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文化普及来形成普通大众的基本认识,[3]并形成公共启蒙教育机制。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去剖析当前文化普及与传播所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明确目标并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继而总结出适合当下城市大众文化意识与生活方式的介入原则、策略和方法。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引导社会大众形成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让大众可以主动去关注社会与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新文化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民众、市场和专业领域人才需要协同合作,不断了解、参与相关知识宣传和设计实践,让不同参与群体感受公共艺术介入后人居景观环境的更新与提升。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区域发展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也可协助政府机构进行政策文化宣传,继而实现社区体系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在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即是以韩国政府主导的“村落艺术”改造实践案例。该项目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邀请艺术家团体和社区区民共同参与,遵循多元主体协同介入策略,在原有人居空间基础上,对建筑、空间、设施与环境进行改造,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并将其纳入旅游产业开发计划中,从而实现该区域空间的整体发展,该项目的成功也为以后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中期:保持公众参与和认同的营造策略

公众参与永远是人居景观空间改造和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公共艺术空间营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设计师与民众的沟通、对话让民众了解设计理念、发展现状等,提升公众参与度的同时解决问题,也让民众增加对空间的认同感、信任感。所以在公共艺术介入的营造策略中,设计师需要针对该区域的历史背景、空间尺度和民众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特色鲜明的主题进行设计创意,合理进行公共艺术品的布局构建。作品尺寸的把控更需要考虑所处空间的原有状况,避免一味追求作品形式美而忽略其他环境因素。充分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性,确定主题时需着重在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方面提取设计灵感,并设定不同层次主题以迎合环境空间的建设要求,将该区域使用人群的心理感受作为前提,营造出富有创新感的区域特色空间。

保持公众的参与性和认可度不仅仅是在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建设完成后,认真对待艺术作品的后期评价、反馈也十分重要,需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平台,让设计人员充分且及时获得民众对空间环境的反馈,准确掌握现状,从而继续完善对空间的后续设计与维护。只有通过大众体验并形成有效情感反馈后,才能对介入的公共艺术产生完全认同感。

3.后期:相互促进的持续发展策略

促进公共艺术与城市人居景观的融合共生需要长期且持续进行,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功能性设计策略。以“对话性”为主要创作手段,通过深入研究人在人居景观空间中对公共环境的需求,明确设计融入空间的营造目标,改善空间中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持续用艺术影响力助力舒适生活空间环境的塑造、更新。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向人们展示自然与社会的衔接,而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景观建设中不单是一种简单的城市摆设,也在营造城市的新空间,创造新的城市文化。在提供公众感官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在传播积极的关爱城市的生活观念。[3]要充分体现空间使用者的生活特质和文化审美,完美展现环境空间本身的价值,让该公共艺术作品成为空间与外界交流、对话的窗口,使人们能够体验到更好的人居生活。在公共艺术介入过程中,要基于城市或区域空间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生态介入策略,从区域空间、大环境出发进行公共艺术介入的整体性构建,充分利用艺术介入来维护生态环境,或引入自然景观要素实现人居景观生态的更新,营造更舒适宜居的居住空间。此外,要进行人居景观空间的持续性文化营造策略,公共艺术介入要以文化为依托,传达城市或区域文化精神,通过对环境氛围与文化内涵的修复、加强和持续更新,让人居空间环境发挥出其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

四、结语

公共艺术的介入明确了城市人居景观中的文化意识和核心内容,它的介入代表着在城市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当下,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社会人文价值以及人居美学内涵的重视。公共艺术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总结,从单一艺术形式转换为多艺术媒介形式,从传统观念下的主题事件转化为为时代、社会而思考的主题事件。这种转化极大地丰富了人居景观环境中介入性艺术体验的效果,让公共艺术向更多元化的审美方向发展,更具有时代的个性特征。

猜你喜欢
人居艺术作品营造
最美城市“绿化带”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