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11-24 17:06周广胜
新课程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中华素养传统

周广胜

(甘肃省通渭县第三中学,甘肃 通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学科是高中阶段教学中的必修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所学知识较为抽象、深入,但是只学习书本中的知识是不够的,只能突出文化课程的优势,并不能使学生学科素养、德育方面有良好的提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并结合所学知识点与传统文化并行,应对学生的德育、文化教育等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一、高中数学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现存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人文素养,存在认知欠缺

要想实现传统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和价值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灵活进行融合。但是就目前而言,高中数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很大的欠缺,缺乏相关的人文素养,对传统文化大多数是略知皮毛,并不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数学课堂进行有效的融合。如果融合得不合适,比较勉强,那么渗透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能力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认为渗透传统文化耽误教学进度

高中数学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学科,它有非常多的知识需要讲解,包含众多的重难点,更是老师和学生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因此,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压力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知识点的学习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教学过程中很少会涉及传统文化的渗透,认为会耽误教学进度,耽误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和锻炼,从思想上并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片面地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没有看到考试开始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靠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建筑、数学的著作以及数学思想等与数学题目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大。因此,要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度不高的问题,加强渗透和学习。

(三)无法使渗透传统文化成为课堂的常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课堂出现的次数极为罕见,除了一些公开课或者是有老师进行观摩的课,可能会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课堂导入,主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文化的渗透或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数学题目结合,但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没有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常态。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目的性和理想性,传统文化不追求刻意,利用所学知识恰到好处地引用,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对传统文化有所敬仰,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有新的理解和认知。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传统文化和数学知识相融合,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行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内心涌现出对传统文化、对祖国的敬仰。

(二)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通过设问、情境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课堂上既大胆又心细,能够大胆地猜想,积极参与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来进一步验证、求证,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做到认真、严谨、求实、求真,体会数学知识蕴藏的内涵,领悟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相互交流沟通,养成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好习惯,敢于提出质疑,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学科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历代数学家、科学家没有严谨的思维、坚强的毅力,以及那份对数学的执着,是不会走向成功的,他们面对困难和问题坚持不懈、攻克难关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因此,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坚定不移的精神、高尚的思想品质,在挫折面前不畏惧、不退缩,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对数学知识有一种钻研的精神。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传统文化资源去展开教育,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教师要积极挖掘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价值观升华的显性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直接对数学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学生可以以观察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如在教学“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三角函数在古代不同地区的发展历史。三角函数的概念在古代西方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测量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但是在我国古代却并没有产生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此相对的是《周髀算经》中提到的勾股定理,对我国古代数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古时候的人们还学会了运用勾股定理去测量太阳的高度。让学生去了解数学中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明确古人的智慧,了解数学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掌握数学学习的有效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巧用著名数学家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非常繁荣,出现了很多数学家,他们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为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他们的数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一是增加数学知识的学习,贴合目前考试的趋势和考试走向;二是学习数学家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主要集中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之中,学生了解到祖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他的儿子和他一样也是著名的数学家,提出了祖暅定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也就是说,界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个平面的平面所截,当截得的两个截面面积相等时,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也相等。学生对祖暅定理有一个简单认识,在进行学习时更加有助于自身的理解和把握。“牟合方盖”在数学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它由不同的曲面形成,刘徽提出“牟合方盖”中体积与球的体积比应该是4∶n,进而导出“牟合方盖”的体积公式,对于空间立体集合的学习有巨大的影响;鲁班锁也能够与空间立体几何形成联系,通过鲁班锁的组合,能够计算出放入鲁班锁内容积面积的最小值。著名数学家以及他们的一些数学思想与古代物体相互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而且是目前而言考试中出现的高频题目之一,体现数学题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三)挖掘隐性传统文化资源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思维成长的需求,教师有时候需要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因此,为了更好地渗透数学传统文化,教师要积极挖掘隐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创设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数学知识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维特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好地利用隐性的传统文化资源。

比如,在教学“基本算法语句”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检验学生对基本算法语句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习题,如利用《孙子算经》中的一道著名数学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道问题翻译过来就是:现在有一个数字,不知道具体的数值,如果用这个数字去直接除以三,则余数是二,如果除以五,则余数是三,如果除以七,则余数是二,那么这个数究竟是多少呢?这种问题的结构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设计算法的方式去处理这个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开发学生的智力思维,取得更高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认识。

四、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不仅能够在思维上启迪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通过教学内容来为学生传授传统文化,进而促使学生将传统文化与高中数学内容相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中华素养传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