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场疫病防控和净化措施

2022-11-24 21:39程彦丽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种猪公猪病猪

程彦丽

(山东省梁山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济宁 272600)

影响种生猪(如种公猪、能繁母猪、后备种猪等)生长、发育、繁殖的疫病有很多,如猪瘟、非洲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附红细胞体病等。近几年,这些疫病可影响生猪生长性能,严重时会造成死亡,给场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种猪是生猪养殖行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因此,种猪场疫病防控和净化尤为关键。

1 非洲猪瘟

1.1 病源与特点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不同日龄的家猪、野猪均可感染,发病率高达85%以上,死亡率可达100%,严重阻碍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2018 年8 月3 日,非洲猪瘟首次传入我国,随后迅速大范围蔓延,致死率高。ASFV 对环境抵抗力极强,病毒存活时间因其存在的介质、温度、湿度而不同,且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发病。如在自然条件下,ASFV 在感染猪污染物中可存活30d,在冷鲜肉或腐败的血液中可存活120d,在冷冻猪肉或肉制品中可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在泔水或腌肉中也可长期存活。

1.2 流行症状

ASFV 包括强毒力、中等毒力和低毒力等3 种毒力的毒株。临床上常把非洲猪瘟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等4 种表现型。

1.2.1 最急性型

病猪体温高达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皮肤充血,一般1~4d 即死亡。也有无发病症状就死亡的病例,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

1.2.2 急性型

病猪体温高达40~42℃,不愿活动,时常伴有呕吐现象,皮肤发红,鼻腔出血,便秘、便血,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可达90%~100%。

1.2.3 亚急性型

病猪中度发烧38~39℃,食欲下降,皮肤出现出血、水肿,一般感染后7~20d 死亡。病死率45%~70%。

1.2.4 慢性型

病猪呈现间歇性发热现象,耳部、腹部和大腿内侧皮肤发生溃疡或坏死,关节肿大,体重下降,有时有呼吸受阻症状。

1.3 防控、净化措施

非洲猪瘟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药物进行预防、治疗。鉴于当前防控形势依旧异常严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清除种猪场中存在的病毒,阻止猪与病毒接触是公认的唯一有效的阻断途径。ASFV 不耐高温,60℃时20min 可杀灭病毒。消毒剂最好选用次氯酸盐、碱类和戊二醛等。

建议对种猪场进行可视化管理,严格守住安全三大因素:人的因素、猪的因素、媒介生物因素等。

1.3.1 人因素

人因素包括两大门,即前门和后门。前门指进出场的车、人、人用物品、兽药、饲料、餐厨用具用料等不要携带污染物,增强防范意识。后门指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粪污的合理化利用。

1.3.2 猪的因素

引进生猪严禁携带病毒。猪体(特别是母猪)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更易于感染。禁止生猪食用带毒饲料、饮用带毒水源。

1.3.3 媒介生物因素

猪场内外的鼠、蚊、蝇、蜱虫等均可传播病毒,而且病毒可以长期生活在这些昆虫身上。消灭这些潜在传播者非常必要。

2 猪伪狂犬病

2.1 病源及传播方式

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家畜及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PRV 主要存在于脑脊髓组织中,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随鼻液、唾液、乳汁及尿液等排出,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和配种时感染,怀孕母猪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哺乳母猪可通过乳汁传播给仔猪。病毒潜伏期为3~6d,也有的长达10d,对低温和干燥的环境抵抗力较强,对高温比较敏感。

2.2 流行症状

各日龄的猪均可感染该病毒。发病猪表现为发烧、奇痒、脑脊髓炎症状。4 周龄以内仔猪感染时,精神极度委顿,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发抖,高烧可达41℃,出现四肢运动不协调、转圈等神经症状,最后后躯麻痹、昏迷、衰竭而死,病死率高达80%~90%,极少治愈康复。怀孕母猪感染时,常表现流产、木乃伊胎、死胎、产弱仔,弱仔多数于产后不久即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

2.3 防控、净化措施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注射高免血清可降低死亡率。在疫区可以用伪狂犬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种猪每年接种两次,母猪于产前30d 加强免疫一次。种用仔猪出生30d 左右免疫一次,隔4~5 周重复接种一次。感染PRV 后及时隔离病猪,并对栏舍、用具及其他污染物进行严格消毒,必要时可用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3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3.1 病源及传播方式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病。母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公猪表现为睾丸炎。马、猪、牛、羊、鸡、鸭等均可感染该病,并且均可成为该病传染源。该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睾丸、死亡胎儿的脑组织中。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到初秋),蚊虫是该病的传播媒介,多呈散发。

3.2 流行症状

各种日龄的猪均可发病,但6 月龄内的猪发病较多,病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且高热稽留,精神萎靡,饮食减少或不食,喜卧嗜睡,粪便干燥呈球形。个别猪后肢肿胀麻痹,行走困难。患病妊娠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产出大小不均匀的死胎、木乃伊胎;流产后母猪症状很快减轻,体温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公猪患病后,病初高温,常发生一侧性睾丸肿胀(也有两侧同时肿胀的病例),睾丸发热、有疼痛感,数日后肿胀虽然消退,但缩小、发硬,丧失配种能力。

3.3 防控、净化措施

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溶液、3%来苏尔溶液对其均有良好的灭活作用,为减少继发症,可使用磺胺类药物。防蚊灭蚊,防止蚊虫滋生。排出积水,填平洼地,根据种猪场实际情况喷洒灭蚊剂。在蚊虫出现前(3—4 月),给5月龄以上的种猪接种弱毒苗。首次接种的种猪间隔14d 后加强免疫一次,严格处理死胎、胎盘及产出分泌物。

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4.1 病源及传播方式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源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目前已知的该病毒有两个血清型,即欧洲型和美洲型。该病毒存在于病猪呼吸道和肺内,死胎、脾、腹水、弱仔的血液中也有病毒存在,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怀孕母猪胎盘垂直传播。病猪和带毒猪都是该病传染源。病原体可以在康复猪体内保留6 个月以上,通过鼻分泌物、粪尿等途径向外界排出病毒。

4.2 流行症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侵害种公猪、繁殖母猪和仔猪,育肥猪发病表现比较温和。

4.2.1 母猪

怀孕母猪感染本病毒后,病情表现比较严重,最明显的症状是体温高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嗜睡,呼吸困难。部分母猪的四肢末端、腹部、耳部、口鼻皮肤呈青紫色,特别是耳尖发绀,故也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称为“蓝耳病”。患病母猪流产、早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死亡胎儿常常自溶,皮肤棕褐色,有水肿。由于流产多数发生在妊娠后期,因此,即使是活产仔猪,也表现为体重小、衰弱,产出后不久即死亡。母猪流产后2~3 周慢慢康复,但再次配种时受胎率明显降低,发情期也不正常,一般延迟发情。

4.2.2 公猪

公猪感染后表现为厌食,精神沉郁,嗜睡,发热,呼吸急迫。精子数量降低,活力下降。

4.2.3 哺乳仔猪

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流鼻涕,喜侧卧,四肢划动,严重者有呕吐、腹泻、平衡失调等症状,个别仔猪特别是断奶前后的仔猪两耳、耳尖可见蓝紫色,死亡率高达80%。

4.2.4 育肥猪

育肥猪感染后,表现为食欲下降,有时呼吸困难,症状表现比仔猪轻,也有两耳发蓝现象。

4.3 防控、净化措施

发病后要加强消毒工作。带猪消毒可用0.2%过氧乙酸溶液喷洒;对空圈舍消毒,先将舍内、用具等附着的粪污清理掉,然用2%~3%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彻底消毒。对死亡仔猪和所产死胎、木乃伊胎、胎衣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疫区接种疫苗(灭活苗或弱毒苗)。常用免疫程序:后备种猪6 月龄首免,21d后加强免疫一次;成年母猪或经产母猪于每次配种前15d 免疫一次,种用公猪每年免疫两次。

5 小结

种猪场影响生猪健康的疾病很多,特别是对能繁母猪和种公猪的危害,严重扰乱养猪业的安全,打击从业者信心,针对上述情况,对种猪场的净化特作总结如下,主要目的是将病源“灭于内”(设施设备完善、优质、高效)、“阻于外”(切断外病源),营造更好的种猪群生长环境,增收增效。

采取综合性措施,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引进种猪时,严禁引入疫区的猪。对引进的猪要做好严格的隔离、检疫工作。确认安全时再考虑混入原种群。平时也要加强对整个猪群的检疫,培养健康的猪群。合理营养,提高猪群自身免疫力,降低易感性。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根据需求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和有效的消毒途径。交替使用各种消毒药剂,彻底洗消。合理配制消毒剂,先添加消毒剂再注水,待充分溶解,混合均匀再使用。消毒设备使用后要彻底清洗,以备下次使用。如有损坏及时维护。交替使用酸、碱消毒剂,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长,充分作用后再进行冲洗、干燥。消毒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伤害或带毒。

积极进行接种免疫。根据本地疫病发生特点,选用合适的疫苗(灭活苗或活苗),不要盲从。严格按正确的接种方法进行接种,如肌肉注射、穴位注射、皮下注射等方式。控制接种剂量。接种后检测免疫效价。

防止鼠类、蚊、蝇、野猫等动物对种猪场的干扰。果断淘汰患病或病愈后无生产能力或生产能力弱的猪。

猜你喜欢
种猪公猪病猪
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
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
种猪选育中的“家系”问题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如何调教种公猪
试论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中西药结合治疗猪高热病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