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钢琴创作和传播展望

2022-11-24 23:15崔锦兰
黄河之声 2022年13期
关键词:民族化钢琴创作

崔锦兰

一、中国钢琴百年发展历程回望

二十世纪初,钢琴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多位音乐家,成为了早期中国钢琴创作和演奏的发展的主力军。1915年,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被视为中国钢琴创作的开山之作。此后萧友梅、黄自、李荣寿、青主等也纷纷进行了专业创作。虽然该时期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均有不足,但是其开创性意义却却是不容忽视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籍俄裔作曲家齐尔品在中国任教,期间举办了“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创作比赛”,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陈田鹤的《序曲》、江定仙的《摇篮》等佳作应运而生。这些作品普遍在形式上更加完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曲家们已经初步生成了民族化创作意识,这对于后期中国钢琴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这几首作品的带动下,江文也、马思聪、丁善德等也纷纷推出了《五首素描》《钢琴奏鸣曲》《春之旅组曲》等佳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且民族化发展方向更加坚定。桑桐创作的《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丁善德创作的两首新疆舞曲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化风格。与此同时,钢琴改编曲也异军突起。多为创作者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对民歌、民乐、戏曲的改编,使之成为新的钢琴曲。如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王建中改编的《百鸟朝凤》《彩云追月》等。这些改编作品的出现,使中国钢琴创作的民族化追求更加明确,也赋予了传统音乐以全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在钢琴演奏方面,也有周广仁、吴乐懿、傅聪、巫漪丽、殷承宗、刘诗昆等多位演奏家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使中国钢琴的创作和演奏成果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琴创作和演奏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多位年轻作曲家,采用了更加开放化的理念和多元化的技法,使中国钢琴创作得到了本质上的丰富和扩展。新世纪以来,中国钢琴创作继续繁荣发展,并呈现出了原创性、邀约性、故事性等新的特征,孔祥东、郎朗、陈萨、王羽佳等中青年演奏家先后在国际比赛上获得重要奖项,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学习钢琴人数最多的国家,专业和业余钢琴人才培养体系也更加科学和完备。让钢琴这门外来艺术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二、当代中国钢琴创作和传播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中国钢琴创作和演奏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新世纪以来,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内外环境都有了突出的变化,使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凸显,成为了继续发展的瓶颈所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钢琴创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从绝对性的角度而言,特别是于中国数以千万计的钢琴演奏者、学习者而言,作品的整体数量还是太少,使真正普及开来的作品并不多见。特别是一些原创性和时代性作品尤为短缺,缺少雅俗共赏的精品,这对于钢琴艺术的普及和繁荣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是传播方面。百年来钢琴传入中国,可以视为是一种文化馈赠,百年后的今天,中国钢琴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国钢琴艺术已经成为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代表,应该也必须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对于新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而言,必须要走上世界,在于其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才能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同样,于世界钢琴艺术而言,也会因中国钢琴的加入更加丰富。所以中国钢琴走出国门,走上世界,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也是下一步中需要重点发力的环节。

三、新时期中国钢琴创作和传播完善路径

(一)繁荣钢琴创作

钢琴作品是钢琴艺术长远发展的基础所在。这一点在百年前中国钢琴传入中国后,就得到了中国音乐工作者的充分重视。特别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民族化理念的坚守以及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技法的运用,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佳作,一些作品还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但是从现实和长远角度而言,中国钢琴作品的整体数量还是太少,在作品类型上不够丰富,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是通过创作主体的丰富和扩展,实现作品数量上的提升。中国是世界上钢琴学习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诸多演奏者、学习者所接触的作品仍然以西方作品为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钢琴作品绝对数量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作群体较为单一所导致的。因此要鼓励更多群体参与到创作中,再经过筛选后形成可以广泛和传播的佳作,分别满足不同演奏者、学习者的切实需要,构建起立体化的中国钢琴作品体系。

其次是继续坚持走民族化发展路线。钢琴传入中国后,面对其背后的西方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工作者选择了民族化发展方向,通过对其进行民族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继而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事实也充分证明,这一选择是科学和正确的,让钢琴这一外来的艺术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民族和地域的传播。后期一大批改编曲和具有民族风格的佳作则正是民族化发展的直接成果。新时期下,民族化发展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凸显。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只有民族风格的彰显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得先机,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中国钢琴创作仍然要坚持民族化发展方向,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精神品质等作为表现对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钢琴创作的成熟风貌,反映出当代创作者文化自觉与自信。同时,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一方面,一个世纪以来,诸多创作者和作品都积累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如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和技法的融入,展示出民族精神、气质等,都是需要得到当代创作者充分继承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创作认识到,早期民族化探索是有效的、成功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便是民族化表现的全部,而是仍然有更多新理念、新技法、新方式的。其作为创作者主动、自觉的追求,应该也必须更加丰富和多元。应鼓励创作者以全新的、个性化的方式去追求和实现民族化,才能保证民族化道路越走越宽阔。

再次是丰富中国钢琴作品类型。从实际来看,目前传播较为广泛的中国钢琴作品,仍以钢琴改编曲为主,其作为民族化特色最为鲜明的类型,艺术价值是毋庸讳言的。但是对于中国钢琴作品整体而言,仅一种类型的一枝独大显然是不合理的,还需要更多原创作品的加入,实现体系和类型上的丰富。对此需要当代创作者将目光投向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这是当代钢琴创作的重要素材库。虽然相较于影视、文学作品而言,钢琴在艺术呈现方式上较为单一,但是如果目光独到而精准,仍然可以让作品成为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比如近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涌现出了诸多“一带一路”主题的佳作,并获得了普遍的认可,这便是一种“文章合为事而作,诗歌合为事而著”。若干年后,这些优秀作品将成为一条重要的线索,子孙后代可以通过作品对时代进行复现,而作品也由此具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二)推动海外传播

二十世纪初钢琴传入中国后,百年来,中国钢琴在创作、演奏、教学、传播、制造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硕果满园。如果说百年前的传入是一种“馈赠”,那么今天的中国则有了“反哺”世界钢琴的能力。这既是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也有着深刻的必要性。首先,于中国钢琴自身而言,其传承和发展仍然以本民族、本地域为主,只有突破这个范围,才能为自身开辟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其次,与世界钢琴艺术而言,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之王”,除了其自身的形制特点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所进行的创造,共同构筑了丰富灿烂的钢琴文化。这个过程中,少了中国这个钢琴艺术大国显然是极大的缺失。所以基于上述两点,推动中国钢琴海外传播已势在必行,整个传播过程中,要对每一个传播环节的要点有明确把握。

首先是传播主体。传播主体分为官方机构和个人两大类型。官方机构要发挥自身权威性和公信力较强的优势,积极推动各项活动的开展,为中国钢琴提供丰富的展示机会和平台。

个人则要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全面参与到各类国际化的钢琴创演活动中。

其次是传播内容。中国钢琴文化对外传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展示,所以应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作为主要传播内容,做到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继承是指要对已有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类,然后形成一个丰富的作品库。以改编曲为例,其作为中国钢琴作品的独有类型,是最具民族特色,也应该成为对外推广的不二之选。创新是指要与时俱进,与世界发展同步。对此当代一些有过海外学习和创作经历的作曲家已经做出了表率,他们秉承开放和多元的创作理念,推出了多部集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于一身的佳作,也获得了外国观众的普遍认可。所以要通过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让更多中国钢琴佳作闪耀在世界舞台上。

再次是传播渠道。要构建起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传播渠道。线下主要是指传统的实地演出、唱片发行等。特别是文艺团体,要成立的专门的宣传团队,通过实地调研、选择合作伙伴、前期宣传准备等,为演出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并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线上则是是指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打破线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传播效率。当下,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信息接受终端,各种类型的信息都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到世界各地。对此应利用好技术优势,通过APP、专题网站、直播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有关中国钢琴的资讯、演出信息等,给观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了解渠道。

第四是传播受众。传播受众在初期以海外华人和对中国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外国观众为主,后期则可以通过长期和短期培育机制的融合扩大观众群体。要通过忠实观众的培育,产生相应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成为新的传播者,引导更多人认可和喜欢中国钢琴文化。

最后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通过整个传播过程,达到了怎样的目的,给受众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变化。具体到中国钢琴文化而言,其效果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表层效果是通过音乐会、网络演出等,让观众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熟悉中国演奏家,体验中国钢琴文化独有的魅力。深层效果则在于由钢琴文化上升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因为中国钢琴文化集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爱国情怀、担当意识、价值观念、审美追求等,完全可以得到海外观众的欣赏、理解和赞同,继而实现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转变。

结 语

综上所述,一百年前,钢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遂开启了百年发展历程。百年中,中国钢琴创作和演奏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虽历程坎坷,然结果喜人,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钢琴大国。其在发展中遇到的各项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关键在于如何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发展得失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提出了展望,也坚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民族化钢琴创作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钢琴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创作心得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