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2022-11-24 17:06汤晓霞
新课程 2022年16期
关键词:心理生命家长

汤晓霞

(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意义深远。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剖析该现象的特点、影响、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对中学阶段生命教育进行深层思考和探索,力求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中学阶段是生命含苞怒放的时期,朝气蓬勃是中学生共同的精神气质。当今,生命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中学阶段适时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重视生命、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层剖析当今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策略,以期与处于同样困惑中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并期待对该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一、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育的内卷化,学生心理承压能力不断下降,各方面的原因,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不断地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考试分数这个“指挥棒”异化着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功能,焦虑等心理问题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试教育的主导使学生和老师不重视心理问题,所以几乎在各个层面,生命教育都没有提上日程,显得尤其薄弱。

第二,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各种潜移默化的因素加重了部分学生偏激的想法,在肉眼观察不到的情况下,各方面不利因素不断积累,问题就产生了。当前的生命教育缺乏必要的预测性和相应的应对措施,造成问题发生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小问题了,而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大问题了。

第三,教育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社会的过度娱乐化又强化了副反应,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使静下心来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因素变得异常困难,而对生命教育的漠视使得每个人又深受其影响,最后让学生感觉到生命本身的价值在于分数,所以极端和偏激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二、问题的背后

首先,问题来源于学生个性心理的认知偏差。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自卑情结的影响,由于自卑就需要补偿,补偿机制就是通过一些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达到对权力的追求和实现。就如自残这种行为来说,自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自残者为了逃避惩罚。如有这样一个女孩,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补偿自己的自卑心理,幻想通过作弊来获得一个好的分数,以此优越于他人。谁成想被发现,而且要面临公告处分,这对于她的自卑感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她又铤而走险地选择极端方式来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关注,从而成功地得到了他们的关心和原谅,进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种认知的偏差实际就是对周围事物以及自我的评价出现了偏差,主体要么放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要么总是觉得别人在针对自己或者讽刺自己,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一旦这种认知偏差被强化成习惯,主体要么封闭自己,拒绝和他人接触,要么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通过攻击别人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有的学生就采取了攻击的方式来彰显自己,有的学生则通过伤害比自己弱小的动物来发泄自己的内心,获得期待的优越感和胜利感。

其次,学校教育引导的缺失以及管理的不到位是造成此类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卢梭曾说过,“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执着于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缺乏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教育。事前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事后往往又只是息事宁人,完全忽略了亡羊补牢的教育过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传承文明的手段,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教育呢?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最大的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使受教育者在感受之中油然而生出对生命的感动和敬畏。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放眼我们的教育不正是缺少这一点吗?教师要改变学生视生命为儿戏的冷漠心态,改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原和增强教育的人文性是必由之路。

再次,冷漠的家庭环境以及错位、缺位的家庭教育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他们的价值观会产生重要影响。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残缺和冷漠,带给他们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厌世、憎世等。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言行应该多加关注,往往一些大问题在事先都会有一些细节征兆出现,而很可惜的是,有些家长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于孩子的心里想些什么、烦恼些什么,却很少注意。还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参与,往往忽视孩子的主体性,使得孩子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要知道压得越重,反弹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各种悲剧。我们在感叹的同时,还需要认真地反思,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最后,社会落后文化以及错误的价值导向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杂乱无章的,既有主流、健康文化的引导,又有腐朽、落后文化的误导。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他们缺乏一定的判断和自制能力,而且尝鲜和挑战心理使得这些学生愿意去接触这些文化,如电影、杂志、小说等,并且喜欢模仿其中人物的言行,从而不同程度受到这些作品中的价值观的影响。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显示,如果过多地涉猎宣扬暴力的文化作品,会习惯性地表现出攻击性。

三、应对的策略

(一)标本兼治,重在心理疏导

治标就是着力迫使学生放弃对生命的摧残,使该学生能够打消各种消极的观念,这个过程相对来说容易一些;而治本则是要从根本上扭转他对自我、他人认识的偏差,打消他的错误倾向,在此基础上引导他树立健康的个性心理,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首先,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认识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敢于面对现实,生命当然要比学校的规定更重要,但是选择向学生妥协,哄着她开心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这不是宽容,而是无知。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学生的错误方式非但没有被否定,反而被肯定,就会被心理强化,当类似的条件再次出现时,他就会采取同样的操作模式来应对。所以我们应该待该同学冷静下来之后,帮她剖析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否定她的操作模式,告诉她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是错上加错,得到的只能是更大的否定和处罚。这样从源头上纠正心理,才有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包容一切,开阔胸襟,使他们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和减压,学生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容易冲动。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谈话,教给他们一些减压的小技巧,如把内心的不快用文字写下来,或者找父母以及知心朋友聊天,或者骑车踏青,或者参加体育锻炼等方式。

(二)群策群力,家校共同合作

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以及任课老师与家长之间应当保持良好的沟通,遇到反常的情况要及时沟通协商,商量对策。首先,学校要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心理业务素质,不断改进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对学生的需要能够做到有求必应;其次,任课老师遇到反常情况要及时反映给班主任,或者直接找相关学生聊天,把握好细节,防患于未然;再次,学校应该做好学生心理筛查工作,把测试有问题的学生名单通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班主任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从宏观上制订矫正计划,遇到问题要及时通知对方,科学、合理、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最后,学校在是非曲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可妥协,但在操作上可以变通,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不可激化家校矛盾,不可对心理问题学生孤立、鄙视,或者有意区别对待,而应该让这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大或者没什么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怀。

(三)人文关怀,谱写爱的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裴斯泰洛奇也提出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强调教学应从‘自然的道路’上而来,要寻找教学的‘心理根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内化自然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教学资源加强爱的教育,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对于一些德育理念不可“填鸭式”普及,教师应当充当“助产士”的角色,设置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生成相关的结论,使他们能够把这些思想内化为行为的准则;其次,引导学生强化对生命的感悟,让他们感受到自然万物的精妙美丽,领悟上苍造物的神奇,感受生命的乐趣,积极组织一些郊游活动,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在整个过程中淡化纯知识的传授,紧密围绕爱的教育这个中心;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赞叹生命的文学书籍,帮助他们理解书中的思想,向他们推荐一些有益书籍。我历来推崇学生阅读《读者》杂志,同时在班级设立读书角,专门购置此类的杂志、书籍,并经常组织读后感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帮助他们解答人生的困惑,抚慰他们孤独冷漠的心灵,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真正意义。

猜你喜欢
心理生命家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