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祖宏辨治慢性胃炎经验阐介*

2022-11-25 02:21韩壮沈静王华宁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焦嗳气胃脘

韩壮,沈静,王华宁

1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2 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昆明 650021

慢性胃炎胃镜检查确诊率较高,约为80%左右[1]。慢性胃炎虽不威胁生命,但其症状长期存在、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工作的一大重要疾病[2]。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长期使用制酸药、杀菌药等,在相当一部分病人中出现副作用较多、症状无明显缓解、停药后病情易反复等情况。而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值得临床近一步研究和探讨[3-4]。

龙祖宏教授,男,86岁,广西桂林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兼全国名医传承指导教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60余年。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见解,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有较好的疗效及研究心得,现挖掘、整理龙祖宏教授辨治慢性胃炎之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慢性胃炎总属脾虚气滞

慢性胃炎多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满不适,伴或不伴有胃脘部灼热感、反酸、呃逆、嗳气等症,依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分属于中医“胃痛”“胃痞”“呃逆”等范畴。中医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外感六淫、七情失和、饮食内伤、劳欲久倦等均可导致脾胃的纳运失常、升降失司[5-6]。龙祖宏教授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指出,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机郁滞是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胃炎初起,往往是由于外感寒湿、湿热或暑热内侵;或情志内伤,肝气犯胃;或饮食不节,食滞胃脘等,以实证居多,病程日久或劳欲久倦,则易逐渐演变为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等各种虚证。“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功能失职、升降失司,则易出现运化传导失常,可在虚的基础上出现气机郁滞、痰湿内蕴、瘀血阻滞等表现,从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7]。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脾升胃降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肝主疏泄的推动,木土两脏气血相关,生理病理相互影响。《临证指南医案》曰:“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若肝气受阻,则可横逆犯胃,出现“木不疏土”,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胃气壅滞,从而表现出胃脘部疼痛、胀满等症状。因此龙老强调,慢性胃炎病位虽多在脾胃,却与肝关系密切[8]。

重视症状分析,详查病机

龙祖宏教授在临床辨治慢性胃炎时,多围绕疼痛、痞满、呃逆嗳气、饮食、五味、二便等多个方面审证察机,简述如下。

1 辨疼痛

慢性胃炎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者,按“胃痛”辨治。龙祖宏教授将其分为胃脘部胀痛、灼热痛、刺痛和隐痛四大类[7]。龙老指出,胃脘部胀痛,痛及两肋,伴有嗳气反酸,性情急躁易怒,脉象多弦、弦滑或弦数者,此类胃痛多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肝郁脾虚,内生痰饮;或肝气不舒,郁久化火所致。胃脘部灼热痛,口干口苦者,多伴口臭、反酸烧心,舌苔腻黄,脉象滑数,龙老认为此多由湿热阻于中焦,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若热邪偏重,热灼胃络,可出现消化道溃疡,甚则呕血、便血、肛门灼热等症;若湿邪偏盛,则易伴见胃肠息肉、结石等形成,正如《内经》“阳化气,阴成形”所云。胃脘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舌质暗淡或紫暗者,此多为瘀血阻滞胃络所致。胃脘部隐隐作痛,时发时止,喜揉按者,则多为虚症,诸如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等。

2 辨痞满

慢性胃炎以胃脘部胀闷不适为主证者,按“痞满”辨治。《景岳全书》云:“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丹溪心法》将“痞”与“满”作出了区分,云:“胀满内胀而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指出“痞”主虚证,以胃脘部痞塞不开为主;“满”多为实证,以胃脘部胀闷不行、饮食难下为主。龙祖宏教授认为,发于实者,多因感受外邪,邪气侵袭入里,阻滞中焦气机;或因饮食不节,食滞胃脘;或因湿邪内阻,郁而化热,内蕴中焦;或因情志不调,肝气郁滞,致中焦被遏,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司而生痞满。发于虚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久倦,致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畅而生为痞满[9]。

3 辨呃逆嗳气

呃逆和嗳气二者皆由胃气上逆所致,呃逆者,其声短促,连绵不绝;嗳气者,其声沉长,难以相续[10]。《景岳全书》云 :“嗳气多由滞逆,滞逆多由气不行 ”;“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龙祖宏教授认为,呃声有力者,多为实证;呃声无力者,多为虚证。前者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嗜食寒凉、辛辣,败伤胃气,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逆动膈所致;后者多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所致。然嗳气者多因肝气犯胃,中焦气机不通,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嗳气则舒;若嗳气不舒者,龙老认为多因痰、湿、热、瘀等有形邪实闭阻气机所致。

4 辨饮食

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龙祖宏教授指出,饮食失常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患者饮食的判断可推测胃炎发生的内在病机。龙老认为,“不欲饮食”者,多见于脾胃气虚、湿邪困脾或饮食积滞等证,脾胃气虚者,多伴有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等症;湿邪困脾者,多伴有头身困重、四肢酸楚,舌苔白腻等;饮食积滞者,则多伴有嗳腐吞酸,舌中部多见垢腻苔等。“饥不欲食”者,多表现出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多细数,龙老认为此多为胃阴亏虚,阴液不能濡润胃肠所致。“消谷善饥”者,虽进食量多却形体消瘦,此多为胃中实火,腐熟消化水谷过强所致,常可兼见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

5 辨五味

脾胃开窍于口,正常人口中和。龙祖宏教授指出,通过对口味及感觉异常的辨识,常可推导出脏腑的内在病变。例如,自觉口干苦,晨起或午后加重,龙老多考虑由肝胃郁热或胆腑热盛所致[11],肝胃郁热以口苦口酸、呕吐胁痛为辨证之要;胆腑热盛多因胆火循经上犯,故常见口苦咽干、双目干涩、小便短赤等症。口甜、口中黏腻不爽,纳少乏力,则多因湿邪困脾所致。口淡乏味,喜食甜食,多为脾胃虚弱。口辣多由肾阴不足、肝火偏盛,或肺胃热盛,热邪上蒸所致。口干多因热扰,其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别,虚热者多为胃阴不足,实热则多为胃热炽盛。

6 辨二便

《景岳全书·传忠录》云:“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在临证中,龙祖宏教授特别强调,通过观察二便,有助于判断病邪的寒热虚实。龙老认为,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多为寒证、虚症;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则多为热证、实证。若中焦脾胃受损,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则易出现大便异常,包括泄泻和便秘。泄泻者多因脾气虚、脾阳虚、肝脾不和或肠道湿热所致。脾气虚兼见周身乏力、饮食不佳;脾阳虚因腐熟水谷失权,故常表现为完谷不化;肝脾不和者多为泻必腹痛,泻后痛减;肠道湿热者则多表现为大便黏滞不爽,泻下物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等。便秘者,龙老认为多由胃肠郁热、阴虚肠燥、脾气虚、脾阳虚等所致。

健脾为主,标本兼顾,寒热同调

1 病之所宗,实在健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龙祖宏教授认为诸邪无脾胃之虚难以致病,倡导“培补脾土,顾护中焦”的治疗思想,指出“脾宜健,胃宜和”,将健脾益气法贯穿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始终,常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减,以健脾益气[12]。当中气虚弱,清阳不升,出现饮食减少、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症时,龙老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气虚则阳虚”,当脾胃虚寒,出现胃腑冷痛、手足不温、大便稀溏等症时,则多选用理中类方剂或黄芪建中汤加减。

2 脾之所重,重在燥湿

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当湿邪阻滞于中焦,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滑时,龙祖宏教授则以燥湿健脾为法,常选用平胃散加减;当湿邪壅盛,阻滞中下焦,出现腹胀、泄泻、小便不利等症时,则改用五苓散或猪苓汤加减,以利水渗湿、温化阳气;当湿邪久居不去,郁而化热,出现脘腹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时,常选用三仁汤或连朴饮加减,以清利湿热、醒脾化湿。湿重者,龙老常加用芳香化浊之藿香、佩兰;热重者,常加用清热燥湿之黄连、栀子;寒热互结,心下痞满时,则改用半夏泻心汤,以平调寒热。

3 调畅气机,以通为要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龙祖宏教授认为气机运行不畅,临床上既可由气、湿、热等有形实邪所致,也可由中气虚弱、中焦虚寒等气机推动无力所致。治疗上,实者,龙老常采用疏肝行气解郁、清热化湿和中等方法,以调畅中焦气机;虚者,常采用补中益气、温中祛寒等治法,补气畅中[13]。龙老指出,当肝气升发太过,则易横犯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胃脘及两胁胀痛,常予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肝体阴而用阳”,龙老认为理气药多温燥,易耗伤津液,故常加用柔肝滋阴之白芍、乌梅、牡蛎等酸甘化阴以滋养肝体;当气郁痛甚时,龙老常加用延胡索、佛手、香附等理气止痛;气郁化火时,常加用郁金、川楝子、黄连、蒲公英等疏泄肝胃郁热;反酸烧心时,常加用海螵蛸、煅牡蛎、煅瓦楞子等制酸止痛。

4 寒热同调,虚实兼顾

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易为寒湿之邪所困;胃为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易为阳热之邪所伤。当脾胃同病时,则易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临床多表现为胃脘胀痛不适、口干口苦、畏寒肢冷、便溏等症。中焦失和,升降失职,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龙祖宏教授常以调其寒热、散结除痞为法,选用泻心汤方类加减,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自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若热象偏重,龙老常加用蒲公英、栀子等;若寒象偏重,常加用乌药、小茴香、肉桂等。龙老指出,此类患者用药既不可过于苦寒,以免败伤胃气,亦不可过于温热,以免耗伤阴液,须总以顾护脾胃为要。

5 兼以活血,推陈致新

中医素有“久病入络,久病夹瘀”的观点,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龙祖宏教授常适当配伍运用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促进胃黏膜表面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促进黏膜细胞的新陈代谢[14]。当病情尚在初期,血瘀症状较轻时,龙老常选用丹参、三七等化瘀力量偏于柔和的药物,龙老指出,此类药物药性温和,副作用小,可长期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日常调养之中;当患者病情反复,使用以上药物不足以解决体内血瘀情况时,则改用三棱、莪术、姜黄、延胡索等,此类药物既可活血化瘀,又可止痛;久病重病,瘀血入络,患者体内血瘀成疾,甚者出现癥瘕积聚时,龙老则酌情选用水蛭、虻虫、土鳖虫、九香虫等血肉有情之品。此类药物多味咸,主入血分,其行散走窜之力较强,药性峻猛,易耗血动血,龙老强调,使用此类药物时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用量。

6 舒畅七情,解郁安神

“胃不和则卧不安”,“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故历代医家主张“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龙祖宏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畅情志入手,治疗疾病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15]。龙老指出,情志抑郁者,常以女性多见,伴有性情急躁、月经不调等症,常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理脾、调畅情志;思虑太过,心脾气血虚弱时,则选用归脾汤加减,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胆小易惊,心神不宁者,常选用安神定志丸加减,以镇惊定志、宁心安神,失眠者,常加用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等,以镇心安神。

典型病案

李某,女,45岁,公司职员,因“胃脘部疼痛不适5年余,加重1周”,于2021年3月13日就诊。患者5年来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不适,情志不畅时尤甚,伴嗳气、纳差等症,行胃镜后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腹部彩超未见异常。曾间断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铝碳酸镁片、参苓健脾胃颗粒”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1周前因与同事争吵后,胃脘部疼痛复发加重。现症见:胃脘部疼痛不适,伴嗳气、呃逆、口干苦,进食后疼痛减轻,但食后腹胀,周身乏力,眠欠佳,大便稀溏,2次/d,无黏液、脓血,性情急躁易怒。查体:一般情况可,面色萎黄,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脾虚兼肝胃不和证;治法: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方药:健脾疏肝和胃汤加减(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枳壳10g,柴胡15g,炙延胡索15g,佛手15g,紫苏梗15g,炒川楝子10g,白及10g,蒲公英15g,甘草5g)。3剂,水煎服,1剂/d,早中晚温服。

2021年3月17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胃脘部疼痛稍缓解,腹胀、嗳气、呃逆改善,仍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大便稀溏,2次/d,无黏液、脓血。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方药:守上方,加用白芍20g,取柔肝缓急止痛之力;加用麦芽、谷芽各30g,以达健脾开胃消食之功。5剂,水煎服,1剂/d,早中晚温服。

2021年3月31日三诊。服上方5剂后,胃脘部疼痛缓解,进食后仍感腹胀、呃逆,饮食增加,精神可,大便正常,2次/d,无黏液、脓血。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方药:患者进食后仍感腹胀、呃逆,故上方去蒲公英,以防苦寒败胃,加用炙香附15g,疏肝理气消痞。5剂,水煎服,1剂/d,早中晚温服。

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诸症明显缓解,故未来就诊;3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饮食如常,停药期间胃脘疼痛未再发。

按:“健脾疏肝和胃汤”是龙祖宏教授用于治疗脾虚兼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全方由四君子汤、金铃子散加用柴胡、炒枳壳、佛手、紫苏梗等疏肝之品而成,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功效。方中“四君子”(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补气健脾,柴胡、佛手、炒枳壳疏肝理气。加用炙延胡索以增强行气止痛之效,紫苏梗以行脾胃之气,炒川楝子理气止痛,且防气郁化热,三药合用增强全方行气、调中、止痛之功,使“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及具有促进胃肠道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白及、蒲公英相配,是龙祖宏教授用于消肿生肌、清热解毒的常用药对,蒲公英性寒,又可牵制方中温燥之品化热伤津。二诊时,患者胃痛减轻,仍不思饮食,神疲乏力,总属脾土受损,饮食停滞中焦,故守上方加用白芍20g,取柔肝缓急止痛之力;加用麦芽、谷芽各30g,以达健脾开胃消食之功。三诊时,患者进食后仍腹胀、呃逆,故守上方去蒲公英,以防过用苦寒败胃;加用炙香附15g,以疏肝理气消痞。纵观全方,脾土肝木共补共疏,气机湿热共行共清,用药无奇,却各行其道,达标本兼顾,全方切合病机,故疗效明显。

结 语

龙祖宏教授运用中医中药辨治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在实践中获得了满意的成果,可见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前景十分广阔。龙老治疗此类病症时,常虚实相顾,寒热同调,“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重视脾胃功能的升降,既对脾胃虚弱的患者进行滋养补益,增强其免疫功能,还对发病过程中产生的相关兼症及时处理,用药既无大补大泻,也无大热大寒,达到“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之境界,正所谓调整阴阳,扶正去邪。笔者将龙祖宏教授辨治慢性胃炎之经验总结、整理成篇,继承和学习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以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床辨治慢性胃炎提供更多参考。

猜你喜欢
中焦嗳气胃脘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嗳气饱胀,可能是肠胃“发脾气”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