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体系管理及建议

2022-11-25 03:47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环节食品

杨 蕊

(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84)

食品安全管理即确保食品原料、加工、销售和使用每个环节均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不能出现危害人体健康与安全的情况。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FSMS)采用GB/T 22000—2006或ISO 22000:2005标准,既能为食品安全要求提供指导,也是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认证注册依据[1]。2021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21修正),旨在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与健康。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提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但食品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及改进措施。

1 食品安全管理的意义和现状

1.1 食品安全管理的意义

1.1.1 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

在过去,因经济条件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饮食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并没有“食品安全”这一概念。如今,人们的饮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而食用不安全的食物,不仅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还会降低身体素质,威胁生命安全。例如,在25 ℃环境下保存的隔夜菜,12 h后蔬菜类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上升,甚至超过20 mg·kg-1的限量指标;24 h后含蔬菜的菜肴中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高,尤其烹饪过的蔬菜达到100 mg·kg-1以上。

1.1.2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是人口大国,饮食是人们生存的首要需求。随着食品加工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增加了企业的生存压力。评价该类企业的综合实力时,食品安全与质量是基础,其次是口味设计和外观包装。实践证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生产出优质安全的食品,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继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

1.2 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1.2.1 消费者的安全识别能力不足

人们的食品安全识别能力会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人们在购买、使用食品时,可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但是,人们的安全识别能力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社会上存在大量食品信息,这些信息中既有真实的、科学的,也有虚假的、伪科学的,人们难以准确分辨。近年来,随着新的食品生产技术的出现,也带来潜在性的安全问题,因消费者的安全识别能力不足,无法识别该类食品是否安全。

1.2.2 市场主体的安全意识薄弱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食品欺诈事件不断增加。以2020年为例,全球共发生食品欺诈事件141起,涉及近200多种产品,其中饮料、鱼及鱼类产品、奶制品、食品配料、油脂、蛋及蛋类制品和肉及肉制品发生食品欺诈的数量较多[2]。在国内,食品添加剂超标、超范围使用较为常见,生产企业无视法律法规,过量使用添加剂改善食品的外观、口味,通过增加销售量从中获利。这种行为不仅危害人身健康,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其中一个原因是市场主体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效率低、监管力度不足。

1.2.3 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

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在不断努力。从安全监管的角度看,1998年改革了监管体制,从原来的垂直分段管理转变为属地综合管理;2018年,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属地管理与综合执法结合起来,实现市场监管的统一化[3]。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现监管结构形式单一,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于这种情况,监管者除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外,还应将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纳入其中,共同推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增强监管权威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出助力经济发展的作用。

1.2.4 企业存在违规生产行为

我国相关法律规范中,对食品中的添加剂使用情况有明确规定。具有致癌作用的防腐剂、色素等禁止使用在食品中。可以使用的防腐剂和色素不能超过使用限值。部分生产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存在违规生产行为。例如,食品生产中,漂白剂、亚硝酸盐等物质添加过量,引起食物中毒事件;为改善食品口感,滥用香料成分,诱发口腔炎、哮喘、呼吸道炎症等疾病;食品加工生产中,将关注点放在产量上,忽视了质量、卫生情况,易造成食品污染,流通到市场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2 食品质量安全各环节影响因素及安全管理要点

食品从源头到餐桌主要经历原料生产、加工制作、市场营销3个环节。每个环节中,均存在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必须从源头到餐桌进行全流程安全管理。

2.1 原料生产环节

目前来看,一些生产企业购买原料时,因检验检测工作不到位,可能有毒素残留或化学药剂超标。如果未及时发现此问题,进入加工制作环节,就会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该环节,安全管理重点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开展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污染源治理,严格管控农业投入品,严把种养环节用药安全。

2.2 加工制作环节

加工制作是食品生产的重要环节,总结来看,生产环境、加工技术流程、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均会影响食品质量安全。①生产环境不够清洁,尤其是生产线的卫生不达标,生产设备和器具没有规范消毒,都可能污染食品。②采用的加工技术不当,或生产流程不合理,改变了食物本身的结构性质,可能影响食品安全。③工作人员存在健康隐患,导致细菌、病毒等进入食品中,也会引起质量安全事故。在加工制作环节,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生产企业质量管控、开展特殊食品体系检查,企业标准公示、自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抽查。

2.3 市场营销环节

食品加工制作完成后,进入市场需进行质量安全审核,这是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食品检验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有明确的检验项目和评价指标,对检验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4]。在该环节,如果检验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没有严格执行检验标准,审核上存在疏漏,或在取样、送检、分析等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引发大规模食品安全事故。该环节,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加强收购运输贮存环节监管、严格批发市场准入管理、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和严格进出口食品监管。

3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综合食品安全管理现状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各环节影响因素,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控制难度大和检测技术待提升。

3.1 管理体系不完善

食品安全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也会影响人们对质量监管部门的信任,甚至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问题有两点。①多头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均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中,不同部门的管理内容和职责存在交叉重叠,且信息沟通不畅。②现行安全管理体系本身有漏洞,且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形式化现象,缺少科学可行的监管方案,影响管理工作的实质效果。

3.2 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虽然目前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且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具体施行中存在盲区。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为代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并未形成一个整体。不同法规的侧重点不同,实际执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②企业违规生产引发食品安全事件,此类问题的处罚力度较轻,因违法成本低,不法分子存在侥幸心理,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不复存在。例如,某地针对《食品安全条例》举行听证会,食品生产经营者严重违规的行为吊销许可证,听证代表认为只吊销许可证,没有吊销营业执照,这种处罚方式的震慑作用不大。

3.3 管理控制难度大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同部门的管理权限有差异,农业、卫生、食品、质检等部门,均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方案。但在具体管理工作中,管理控制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缺少明确的监督机构,安全管理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虽配置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管理成果不理想。②不同部门、不同管理人员之间在工作上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并没有形成管理上的合力,没有抓住食品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降低了管理活动的权威性。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转基因、无公害食品为例,新型生产技术不断出现,但相应的质量检测技术、安全管理措施滞后,可能导致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这也是今后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4 检测技术待提升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增加,国家层面上的食品安全检查力度也在加大,除常规检查外,还有随机抽查、突击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但检测工作并没有实现日常化、全程化,部分检测机构根据行业市场现状或产品功能进行检测,导致检测范围小,易产生安全漏洞。另外,食品安全检测需要各级检测机构相互配合,是一个分工协作的过程,因检测体系不完善,存在重复检测、效率低下的问题。检测技术更新不及时,上下级检测部门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4 构建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食品安全管理需求和市场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消费者提供安心、放心的食品。

4.1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安全标准才能完善安全管理体系。①针对同一类产品有不同安全标准的问题,应组织相关部门协商处理,结合市场、行业、消费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对标准进行合并、删除,保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唯一性。②针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复审,将滞后的、不合理的标准剔除,通过复审的安全标准,和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全新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③完善配套标准,如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丰富安全管理体系,为后续执行打下坚实基础。

4.2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①针对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状,应由政府部门牵头领导,其他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建成一个跨部门的管理组织,对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制定、统一调整。在此过程中,重点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联动和协调,改变多头管理的现象。②法律法规制定中,针对违规生产企业和不法分子,应加大处罚力度。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对触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要实施“一次性死亡”,不准再进入食品领域,同时进行重罚,追究刑事责任,显著提高违法成本,发挥出震慑作用[5]。

4.3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市场监管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应从关键点进行控制。①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卫生、质检等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权限应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追究责任,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②食品安全标志在使用时,也要加强管理工作,尤其是ISO9000管理认证的产品,要对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已经取得认证的产品,定期抽检或突击检查,防止出现作弊行为[6]。

4.4 改进检测技术手段

新类型的食品出现,需要更新安全标准,更新检测技术,才能满足安全管理需求。①以国家级食品检测机构为核心,引导省市级、县级检测机构,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整合检测资源,制定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涵盖生产环境、原料、加工、流通和消费各环节。②推广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化检测管理系统,实现检测信息的共享,掌握企业的食品生产安全情况,出现问题快速响应。与此同时,更新检测软件、硬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适应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检测需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管理能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整个食品行业健康发展。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应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改进检测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减少食品安全问题。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环节食品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