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在乡村振兴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11-25 07:00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
上海农村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明农业农村

■ 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

近年来,昆山坚持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导,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创新,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已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对照苏州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市)级45项考核指标体系,已超标实现的有39项、占86.63%。接近达标的有6项、占13.37%,预计今年可全面达标。显著的特点是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寓于乡村振兴之中,融为一体扎实推进。具体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大力推进“三高一美”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万亩、高标准池塘6.02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2.17万亩、美丽牧场3家。建成各类农业园区21万亩,招引入园涉农企业189家。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处,建设苏州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处、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8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9%,特色农业机械化率69%。2021年实现粮食产量10.12吨,同比增长12%。

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和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建设,结合苏州市国家智慧改革试点和昆山市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全力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获评2021年度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一种能够提早上市期的河蟹养殖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三是加强农业污染防治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肥应用覆盖率达100%,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供率95%以上,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0.6%,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0.5%。深化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96%,无害化处置率100%,废旧农膜回收率95.5%,资源化利用率100%,获评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评价先进县。

四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推进“昆味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授权企业和个人达116个。2021年累计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6个。预计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农业电子商务销售超20亿元。

五是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构建宅基地管理数据库等“1+8”管理信息化系统,全省首宗农村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线上竞价在昆山成功举行。出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若干意见,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全市164个行政村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058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24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59%和10.6%。

二、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中,着力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新增农业龙头企业8家,累计53家,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1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58.2亿元,同比增长13.9%。2家农业企业在农业板挂牌,累计挂牌7家。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累计14家。培育农民合作社示范社72家、示范家庭农场248家。

二是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

完成“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29人,2021年累计认定1716人,持证人数1505人,位居苏州前列。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免费成人学历教育,4年共招生313人,位居苏州第一。积极培养农业定向“委培生”,累计招录6届、184名“新农人”。举办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25期2150人次。

三是开展“新农菁英”培育

设立最高300万元贷款额度、免抵押的“新农菁英贷”,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3亿元,助力青年创新创业。开展“百号联百村”青年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近200家青年文明号与各村社区结对,引导青年人才向乡村聚集。

四是选优配强第一书记

聚焦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民生领域,从机关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中精选17名第一书记下沉帮扶,推动机关单位与所在村实行责任捆绑,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三、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着力弘扬精神文明时代新风

一是推进村民素养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昆山“市民文明十二条”3.0版宣教工作,引导村民养成文明有礼的“昆山习惯”。深入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一十百千万”行动,实现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村、社区全覆盖。

二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质行动

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建设,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区镇和办事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41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面建成。构建“1+3+N”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38万,服务时长达1830万小时。

三是开展文明系列评选活动

淀山湖镇、周市镇市北村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镇、村,现有省级文明镇7个、文明村19个,苏州市级文明镇10个、文明村38个,昆山市级文明镇占比100%,文明村占比86.9%,各类文明家庭达10万余户。

四是加快乡村教育发展

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21个乡镇学校列入2021年重点实事工程项目,614名教师入职乡镇学校。加强涉农教育培训力度,信义小学耕读课程融入教学体系获央视新闻综合频道聚焦报道,入选省首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校一案”典型案例。

四、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中,着力建设宜业宜居美丽家园

一是优化镇村布局

完成《昆山市镇村布局规划(2019版)》编制,推进32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探索推进3处涉农区域详细规划编制,建立2处规划师下乡工作站。

二是推进美丽村庄建设

累计建成省特色田园乡村9个、省传统村落13个、特色康居乡村251个、特色宜居乡村149个、特色康居示范区7个。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创新推出“四图一库一网一平台”农房翻建管理模式,农房翻建率达54.6%。

三是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考核,创新开展农村美丽庭院“创星”活动。累计创建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示范镇5个、示范村46个,创建美丽庭院一星户17331户、三星户1945户、五星户612户。创建苏州市美丽庭院237户,苏州市美丽庭院示范村2个、示范户13户。2021年6月11日,昆山受邀在中组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示范班上分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做法。2021年10月19日,市北村受邀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乡村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论坛上分享农村人居环境经验做法。

四是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农村无害化公厕改造覆盖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市政天然气管道通达148个保留自然村,通达率36.8%。建成82.8公里“美丽农村路”,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实施方案,梯次分级分领域推进管护改革。

五、在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中,着力打造党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聚焦环境整治、农房翻建、产业振兴等重点工作组建专项攻坚“行动支部”,构筑乡村振兴“红色堡垒”,充分激发党组织活力。

二是选优配强干部队伍

高质量完成农村“两委”换届,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平均年龄43.1岁,实现班子结构“三有三升一降低”。深化村书记县乡共管,在全省率先建立“两委”成员信息联审平台。完善村干部积分管理激励机制,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墩苗接力计划”,着力提升带头人队伍素质。

三是强化网格党建力量

全面建立网格党支部,按照“一网格一团队”的标准,组建以网格长、村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等为骨干的网格服务队,在精细化社会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建网格党组织831个,实现网格党建覆盖率100%。

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构建以低收入人群基础数据库为基础,统筹民政、人社、教育、医疗等部门帮扶项目,实现信息共享、精准监测、精准预警、精准帮扶。低保标准从1045元/月提高到1095元/月。

为确保2022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昆山从思想上、组织上狠抓“四个强化”。

——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寓于乡村振兴之中,并将相关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树立鲜明的导向。召开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研究谋划部署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项工作任务。

——强化要素保障。推进涉农资金跨领域统筹、跨条线整合,集中财力支持乡村振兴建设,整合市级涉农资金16.96亿元。规范5000万元“昆农贷”风险资金池运作,8家农业经营主体获2000余万元金融支持。保障融合发展用地空间,明确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系统推动。凝心聚力实施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制定《昆山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度工作意见》,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乡村振兴制度,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联系区镇(城市管理办事处),实现重点村市领导挂钩联系全覆盖,全域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强化忧患意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清醒地看到昆山“三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诸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还不够快,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实力有待提升;农村整体风貌水平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存在反弹现象,以及村民自主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农民持续增收渠道还不够多,农民收入多元增长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占比有待进一步拓宽增收路子,农村基层治理能力还不够强,改革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必须加以正视与克服。

鉴于上述情况,昆山正在举全市之力,矢志不渝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不动摇,探索一条彰显时代特征、体现昆山特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一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二要加快推进乡村建设。三要稳步提高农民收入。

猜你喜欢
文明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