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

2022-11-25 15:55申长崴
关键词:五环交融红色

申长崴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1]。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新时期,高校思政育人过程中加强对红色文化精髓的汲取和宣教,无疑具有巨大意义。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过程中,黑龙江工业学院结合学院特点、地域红色文化特色开展了“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一、“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创建的积极意义

1.有助于创新思政育人载体和理论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红色文化作为彰显国家历史精神和时代魅力的载体,在高校思政引领和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校园内外开展“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研究实践有助于创新育人载体,有效探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有助于以育人模式创建和项目实践积极参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可以说,这一实践探索既提出了全新命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又延展了思政育人的实践范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2.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育人实效

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卓有成效的育人实践,进而有效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延展能够围绕学生课堂、生活社区、校外基地、网络空间开展理论学习、浸润体悟、实践体验等多角度育人探索,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规律、双向互动规律和内化外化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感悟动能,进而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和实绩。

3.有助于彰显学校育人特色

“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创建和实施立足黑龙江工业学院所在的鸡西地域,让学生充分汲取地域红色文化营养,充分体现了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大课堂”立体育人的理念。作为多元化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地域红色文化育人促进了学生“1、一、○”差异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即促进了学生“长高”“长宽”“长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作为鸡西“五地一库”之“文化传承创新承载地”的定位和特色。

二、“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定位

1.“一心五环”模式定位

“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是黑龙江工业学院基于多年工作实践提炼出来的理论总结和育人实践探索的成果。“一心五环”模式中的“一心五环”是指一个中心,即以学生全面成长为中心;五环联动,即从“理论传授”“社区浸润”“实践体验”“基地强化”和“服务社会”五个维度开展育人实践,夯实环环相扣、互促互进的建构体系。

2.地域红色文化教育的功能定位

一是彰显认知优化功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一方面体现出学生对价值认知的优化,另一方面体现出学生对历史认知的优化。二是彰显信念固化功能。进一步体现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固化,同时强化学生的政治站位和立场、信心和信念,使学生个体成长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三是彰显行为活化功能。引导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将教育认知进一步转化成行为行动,实现思想和行为的自觉。在具体创新实践过程中,以本土地域红色文化为依托,紧紧结合本土地域特色,不仅能够打造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于本土红色文化的认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优势。

三、梳理整合地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整合地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是育人模式创建的必要前提,只有对地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才能为“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文化和资源基础。

1.建立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鸡西域内有诸多体现“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中,学校与鸡西域内“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北大荒纪念馆”“东北老航校纪念馆”“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烈士陵园”“鸡西民俗博物馆”“恒山国家矿山公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深度联系,优选并建立多个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使学生在沉浸式参观体验过程中了解鸡西地区百年煤炭开采史、东北抗联奋斗史、鸡西地区解放史、北大荒开发史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获得心灵触动和思想升华。

2.优化红色文化教育路线

在对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优化红色文化教育路线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实践中,学校以“追寻红色基因”为主线,深挖红色资源,制定了5个红色教育体验方案,真正把地域内红色资源“点”连缀成“线”,把“线”扩展成“面”。如此,优化了丰富的红色教育体验路线,有针对性地覆盖不同学生群体。同时,也能够根据具体时间安排、学生人数、服务保障等因素科学选取红色体验路线,最终实现教育活动宗旨目的。

3.搭建校内红色文化育人阵地

在整合地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不可忽视高校自身的红色教育资源。各高校可以从各自校园红色文化积淀出发,不断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积淀、红色故事、整体规划、环境布局、建筑设施等,不断挖掘校园红色资源,有效挖掘校内文化育人阵地,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黑龙江工业学院践行“1146”发展思路的过程中,依托“文化铸校”工程,重点建设了校内矿山博物馆、校史廊、百年矿山主题公园等校内红色文化育人阵地,组织学生不出校门参观学习,感受煤城、矿山特色,了解学校发展建设历程,极大地促进了地域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地域红色文化育人的效果。

4.打造红色文化引领团队

在地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红色文化引领团队也是育人实践有效推进的重要组成,兼有组织者、引导者和宣传者的身份。在红色文化引领团队的引导下,面向学生的红色文化浸润能够更加有目的、有方向,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感受、体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基于此,黑龙江工业学院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红色文化引领人团队,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引领人资源,将校内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专家、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校外基地讲解员、革命建设当事人等组建成地域红色文化教育专家团队。

5.梳理红色文艺作品资源

红色文艺作品是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影响力大、宣传面广、生动形象的优势。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红色文化作品就是彰显地域红色文化的独特代表,也是能够生动代表地域的鲜活名片[2]。例如,歌曲《沂蒙颂》唱出了沂蒙山区人民群众心向共产党的激情热血和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鱼水情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舞出了海南地区女战士英勇作战、不让须眉的战斗风采,现代京剧《沙家浜》反映了江苏沙家浜地区新四军浴血抗日的英勇壮举,微电影《半条被子》反映了红军战士与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故事。

鸡西域内红色文艺作品资源比较丰富,这里既是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原型所在地,又和《林海雪原》故事所在地山水相连,还涌现出了现代京剧《烽火搜救孤》、话剧《燃烧的黎明》、画册《鸡西红色印记》等红色文艺作品。在宣传红色文艺作品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可,育人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宣传和鉴赏红色文艺作品是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浸润过程中,学生能够和作品进行心灵对话、情感沟通、思想共鸣。

四、确定“交融式”建构实施路径

1.以“理论传授”为基础,夯实教育引导覆盖面

习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可以说,立足思政课堂,积极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夯实“理论传授”基础,扩大教育引导覆盖面是“一心五环”交融式育人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黑龙江工业学院思政教师将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红色教育资源引入课堂,适时适度做好引用、宣讲或阐释,切实做好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工作。在课外讲座中,学院定期邀请红色文化引领团队的专家,围绕鸡西地区的红色故事展开红色讲座,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2.以“社区浸润”为保障,提升学生社区影响力

学生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成长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力和约束力。黑龙江工业学院开展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管理容括了学生学业导航、思想引领、文化浸润、情操陶冶、生活服务等多项内容。在学生社区内广泛开展“红色电影放映”“地域红色故事宣讲”“校内矿山博物馆参观”“东安革命根据地精神研讨”等多品类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同时,发挥“一站式”服务大厅、公寓阅览室、活动室等育人阵地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红色文化育人质量。再加上党团组织的有效进驻、学生自律组织的深入建设、学生社会性成长的自行探索,使得学生在社区生活空间里能够充分汲取养分,持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和浸润。

3.以“实践体验”为依托,做精立体化育人实践

在构建“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过程中,黑龙江工业学院坚持从学生出发,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做精立体化育人实践。一方面,将主题教育活动、重要节日节点迎庆活动等系列红色爱国主义活动办出特色、办出规模、办出影响、办出活力,让学生不反感、不拒绝、爱参与、乐参与,确保红色育人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另一方面,打造高精尖育人阵地,重点培养主题团课、论坛讲坛、青马工程、红色社团、精品主题班团活等品牌,进一步营造育人氛围、提炼并深化育人成果。

4.以“基地强化”为突破,打造高质量育人阵地

促进“一心五环”交融式建设融合,“基地强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建设质量需要校内、校外有效协作。在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教育阶段,组织开展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带领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鸡西地域文化基地、北大荒发展建设基地等实地参观、亲自感受,既能强化学生对地域红色文化精神的理解,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感悟,还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当下实际起到激励提振的作用[3]。值得一提的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能够实地体验感悟的只是部分学生,但是学生间的带动影响、朋辈育人、群体感染等作用巨大,能够凸显立体化育人实效。

5.以“服务社会”为深化,凸显育人模式延展力

在做到地域红色文化教育引导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全面覆盖的前提下,侧重引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并服务社会,这是开展本项育人实践的预期目标和重点所在。实践中,学校注重引导学生把沉淀下来的红色精神养分传播开来,服务他人,引领带动。通过“关爱老兵”“智力助学”“心理爱老”“文化服务”“情暖童心”“特教融合”“调研服务”“创城有我”等实践和服务凸显了育人模式的延展力。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做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学思启悟”与“躬耕实干”相结合。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对地域红色文化的理解愈发深刻、投身社会服务的意识逐年增强、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五、“五环同建”交融程度的落实和把握

在育人实践推进过程中,要综合把握“五环同建”过程中群体广泛性、受众差异性、作用协同性的特点,系统推进落实,确保实现逐步深入、分级分类、多点开花。真正实现从全员日常参与到少数骨干研修,从普泛式教育到精英式深入,从表层参与到沉浸思悟的分层递进。将地域红色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育人载体,努力做到把握红色教育先导,在求真、求效上下功夫;夯实红色活动基础,在覆盖、保障上下功夫。既全面加强红色教育制度建设、切实加强日常教育引导力度,也注重网络宣传网络思政建设、建立健全学生评价反馈机制。

综上,“一心五环”交融式地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探索创建不在一朝一夕,也不能一蹴而就。从模式提出到探索实践再到提炼经验需要结合地域红色文化特色、学生需求特点、有效方式载体,也需要校园内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努力。

猜你喜欢
五环交融红色
红色是什么
真美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为什么奥林匹克以五环为标志?
交融的独特优雅
五环数阵
五环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