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扇旧话

2022-11-25 20:04仲富兰
东方企业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电扇蒲扇扇子

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现为华东师大“非遗”与传统文化应用与传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入夏以来,高温不断炙烤全国多地,甚至一些城市的气温屡屡攀上40摄氏度,人们只得相信“为人心静身即凉”,以淡定的心态求得一份内心的清凉。小时候,一到大热天,在城市平民家里,有两样东西是必备的:一个是一双“木拖板”,一个是一把“蒲扇”。

先说“木拖板”,上海人也叫“木拖鞋”,就是“木屐”,木板做的拖鞋,与几个小伙伴一起穿着木拖板,行走在徐家汇老街里的“弹咯路”上,不时会发出“踢呖嗒啦、踢呖嗒啦”的声音,清脆而响亮。每当太阳落山,洗完了澡,就是“乘风凉”的愉快时光,我记不清木拖板到底什么时候悄然地离开了人们的生活,最终只成为一种生活的记忆。

再说蒲扇,也有人叫“芭蕉扇”。它是用天然的蒲葵叶编制而成,据说属于一种乔木,生长在温暖而湿润的南方。蒲扇在江南很是普及,简单古朴,一扇在手,轻轻摇动,清风徐来,无疑是暑热中的一种惬意享受。因为这种扇子价廉物美、朴实无华,耐用且实惠,在没有电扇与空调的时代,几乎每户人家都会用上,也最能体现扇子的本意——本就是一种纳凉之物。至于其他功用,则是其社会性的展开了。

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扇子和许多东西一样,经历了从日常之物演变为阶级身份象征的过程。据考,蒲扇在东晋时期便有生产。《晋书・谢安传》载:东晋大臣谢安有个同乡,由中宿罢官返回京师建康,带有葵扇五万柄作为经商的物资,谢安取其中几把自用。他常常手摇蒲扇穿街过市,由于谢安名气很大,因此京师很多人纷纷效仿他,使得蒲扇流行起来,“价增数倍”,很快就卖完了。

唐代时候,有许多诗人吟咏此事,如孙元晏《晋・蒲葵扇》:“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寰宇,争得蒲葵价数高。”还有一个叫雍裕之的诗人作《题蒲葵扇》:“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羡尔逢提握,知名自谢公。”唐代诗人李嘉祐也留下名句:“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一柄蒲扇,赛过装腔作势的羽扇纶巾,获取清风,是老百姓最诗意化的寻常生活。

半个多世纪之前,居住在上海徐家汇老街里的人家,家家都有几把蒲扇,记得我要上中学那年,母亲特地给我准备了一把小蒲扇,还专门在这把蒲扇的扇沿滚上了一圈布条,样子还算精致。到我上学时,有钱人家子弟打开折扇扇凉,我则是用蒲扇扇凉,还向几个同学显摆哩。那个时候,不知向谁学得一首打油诗:“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谁要问我借,请过八月中。”一边显摆,还一边摇头晃脑地吟诵这首诗。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少年郎,哪里懂什么借与不借的人情世故,一切都是懵懂得很。

互联网时代,尽管电扇、空调早已普及,但蒲扇依然有着它经久不衰的魅力。我总觉得,这是一种人文的力量,一柄蒲扇,有着一种特殊的草叶清香,轻摇在手,徐徐生出自然凉风,让人随之有了一种淡然的心境。我也永远难忘那炎炎似火的夏日,父母摇着蒲扇给他们的儿女送清凉、驱蚊虫的温馨场景,不过,那一切自然也成了我远去的记忆。

猜你喜欢
电扇蒲扇扇子
香蒲扇底故乡风
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吹电扇
蒲扇摇
拿错电扇
物微情浓
挂在墙上的蒲扇
不把电扇当玩具
可收缩得彩色扇子
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