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教学对策探析

2022-11-25 22:50许华珍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双减教师应小学生

许华珍

(福建省永安市燕江小学 福建三明 366000)

“双减”政策下要求各小学应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将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全面提升。而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能够将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充分融合的课程内容,通过该课程可引导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所以,实践活动是该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陶行知理念中所强调的是“解放学生头脑、眼睛、双手和时间,让其能够自主学习想要获取的知识内容”,从某种角度讲,这一观念与“双减”政策不谋而合。因此,在针对综合实践课设计相关活动时,教师应立足学生需求和兴趣,选择与之生活贴近的活动主题和内容。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析

综合实践课是基于小学生主体直接经验,是连接社会生活与实际生活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课程。该课程主要以小学生生活及经验为核心、以实践为环节、以活动为形式、以综合为特征,让学生能够对生活发展了解得更为全面。具体分析,小学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人类在生活中通过探索、体验和认识生活,从而达到个体生活品质提升。该课程的特殊价值在于其是向生活的回归,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要时刻以生活为基点,让教育与生活世界相连接,突出生活本体价值。从这一角度讲,所谓的“回归生活”应是立足现实生活,而绝不是抽象生活,其应该是人类本来生活、自由且自主、灵动而真实。纵观目前小学教育课程,部分学校皆对人的发展价值探究多有忽视,同时对于人类个体的实践能力形成以及生活经验获得也未加以重视,而这对小学生个体发展极为不利。要知道学科课程主要是以知识传承为教育导向,其是将各种文明成果向学生进行传递,所以若教学中仅是倾向于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反而是对学生素养及能力提升多有忽略,极易导致课程目标设置与学生生活脱离,并且也无法全面关注小学生个体的直观感受、体验和兴趣。从课程性质层面分析,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间本质上有极大区别,前者是将学生生活及经验作为核心依据设计教学活动,所以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学生所获取的经验与学科中蕴含的经验具有相互融合促进的作用。学生通过课程积累知识,随后再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将各类知识融于生活,从而实现综合能力提升。除此之外,综合实践课程也有突破学科局限的价值,所主张的让小学生在亲身参与和研究下让其对所学知识更为深入的掌握,同时也视其为拓展一条能够连接生活世界、持续发展的道路[1]。

“回归体验及学会生活”是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理念,其教学目的是为强化小学生主体实践和创新能力,所关注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类活动感受生活,并从实践参与中获取更多综合实践类知识。鉴于此,课程活动设计教师应走入学生生活,分析其关注点和兴趣点,进一步拓展其关注空间,让学生学会关注自我、自然、学校和社会。具体实施环节应着重推进小学生对社会、自然以及自我的认识,让其能够做到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体现在,到真实社会中学习社会,积极参与各种类型实践活动;在自然中理解自然,了解更多自然奥秘;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直观性地体验劳动艰辛,提高其实操能力;在生活中感悟生活,提高其生活创造能力。尤其是在“减负提效”理念下,教师更应紧抓综合实践教学阵地,突出传统教学局限,走出课堂,以学生的真实需要和生活实际落实教学任务。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教学对策

(一)立足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活动主题

“双减”背景下为促使综合实践课程能够协助小学生在缓解课业压力的同时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可采用主题活动方式开展,而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应确保与小学生实际生活高度契合。与此同时,教师在确定活动主题时也应对学生群体爱好、兴趣、生活经验和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充分了解,要保证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引导小学生对周边人和事进行观察与分析,并促使其能够由此提出自身所感兴趣的探究类问题[2]。这样一来不仅可使学生对实践活动参与度加深,同时也可让其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更高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属于经验性课程类型,无系统化教材,同时小学生年龄偏低,出于综合能力考虑,部分教师在协助学生进行实践选题时会有一定局限,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该环节加以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尝试从生活的不同方面发现实践活动主题。以往,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常会出现无研究方向、无主题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其对生活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可通过结合小学生所处的生活、学习、家庭和自然情境引领其仔细观察并体会,要让其能够在生活中不断挖掘自身的学习兴趣所在。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始前,带领学生一同进行活动选题的集中讨论,通过本次活动应启发学生找出记忆中一直未解决的具有超过价值的活动内容,引导其学会从多角度寻找活动主题。其次,教师在与学生一同制定实践活动主题时应发挥自身提醒和引领作用,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并挖掘生活中的灵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其想法丰富,但持续性有限,所以通常会有一些极为新奇的想法产生,此时教师应注意维护学生的想法,不可盲目否定,可尝试以语言或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其对自身想法了解得更为全面,从而学会以不同的视角分析并发现问题。最后,教师应在选题时帮助学生反复对比和筛选,让其结合自身能力合理选择实践活动主题。当活动主题确定后,最为关键的则是对该主题实施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往教师在与学生一同进行选题时常会出现主题内容偏离生活、活动核心不明确等问题,所以,当同时出现多个活动主题或是探究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主题。例如,“成长记录袋”这一主题,教师可将其分为成长过程探索、成长记录以及自我保护三个环节,通过该活动可让学生群体间彼此更加了解,同时也可让其学会自我保护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其自保意识与能力。

(二)挖掘生活资源,有效开展生活实践

“双减”要求下,为将生活化教学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挖掘综合实践课程生活资源时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以校园中的生活资源为依托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并且校园内活动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可结合小学生主体经验、兴趣和需求合理性选择活动内容,使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向外延伸。校庆、法制教育、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校园净化活动以及地方节日等,该类型活动皆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资源[3]。以“校园内的卫生维护”这一活动主题为例,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校园是主要生活场所,所以教师可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扫除活动。与此同时,该活动中,教师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或者,利用植树节契机,可由学校牵头带领各年级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应种植5 棵树,学生可自行分组并认领一棵树苗,将其栽种在校园花坛内。该系列活动不仅是实践学习,其也属于生活的一种,而学生通过该类型活动既能享受生活乐趣,同时也可掌握更多实践能力。其次,以家庭为依托构建实践活动内容,家庭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并且家庭内部生活氛围更加充分,其中护理保健、休闲娱乐、饮食起居等皆属于生活化内容,所以通过家庭生活为切入点创设更多具有生活化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强化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之一。鉴于此,教师应对小学生的家庭生活更为关注,可通过家长群或家访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综合实践课真正成为学生认识生活的关键途径之一。例如,教师可利用“3·15”活动日,向小学生传递消费者权益维护意识与能力,可让学生与家长一同搜集身边所出现的消费纠纷案例,同时也可一同阅读并了解相关条例。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我长大了”为主题设计“精打细算”“清洁小房间”和“今天我主厨”等相关实践活动,该系列内容能够引导小学生回归实际生活,并让其通过该方式掌握更多生活技能。最后,立足社会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陶行知理念下强调让学生融入社会,并要将社会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如此可使教育方法、资源、工具和环境更为丰富。社会情境下能为小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所以通过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环境本身,教师也可设计更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当前社会中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根据这一问题教师可设计“重建家乡蓝天”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知道生活环境与其生存有直接关系,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影响空气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将其逐一罗列,通过实践类调查小学生能够对环境污染正确认识,并且也可引导其不再减少乱扔垃圾。通过不同的生活内容,可为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增添更多活力。

(三)强化生活体验,引领学生个性发展

体验主要是通过置身于可满足个体需求的、喜爱的活动或情境而激发出的内心感受。从某种角度讲体验可视为一种能力,而不同年龄段学生体验水平也有明显差异,而为使小学生体验更为直观化、具体化、生活化,以此达到减轻学习压力,改善教学成效的目的,教师可从“闻”“见”两方面入手,让小学生通过多见多闻的教学模式增强其感受深度,提高其主观体验水平[4]。基于此,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应全力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自然与个体间的联系,并由此增加自身体验。除此之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小学生热爱生活,要让其能够自由、愉悦且负责地参与生活,因为只有当生命极具灵性时,才能使生命包容力和创造力持续提升,同时也在小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同时将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充分唤醒。简单来讲,只有让小学生对生命奥秘充分领悟,并体验生命意义后,才能使教育引领价值全面发挥。所以,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充分结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促使小学生群体能够个性化发展。

(四)构建动态、多元的评价考核机制

“双减”背景下,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各小学应建立动态且多元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通过教学评价促使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升的重要策略之一。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所注重的不仅是学生主体的知识储备量,同时对于学习能力、活动参与程度以及合作精神等皆极为关注,所以日常若仍采用十分单一的课程评价机制,既难以保证教学评价全面性,同时也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极不相符[5]。鉴于此,各小学应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构建系统化测评机制,除注重最终的实践获得感成果外,教师也应将活动参与热情、状态、小组合作实情等方面纳入该课程的考核测评内容,以此将评价动态性特征全面突出。除此之外,学校管理部门也应对顶层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不断加强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督促与监督,以确保评价考核机制能够取得重大突破。而在课程评价后,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群体,教师也可给予相应奖励,充分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类教学活动的参与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各小学以真实生活为方向开展综合实践课教学,教师应注意结合小学生主体生活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联系,并以此挖掘更多生活特征明显的实践活动素材,进一步强化学生生活体验,促使其能够全面成长,同时也应对评价考核机制进行创新,促使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作用最大限度发挥。

猜你喜欢
双减教师应小学生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我是小学生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