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在阑尾切除术后康复的研究进展

2022-11-25 19:40周定伟刘莉刘橙橙韩鹏艳郑曾真潘志翔钟荣亮温木生陈波翰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耳穴胃肠功能阑尾

周定伟,刘莉,刘橙橙,韩鹏艳,郑曾真,潘志翔,钟荣亮,温木生,陈波翰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 400055)

急性阑尾炎是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特点,其病因为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入侵,具有起病急、症状复杂、病情变化多等临床特点,是外科最为常见的急腹症[1]。目前,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方法,其中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因其手术创伤小、病人康复快的优势在基层医院中广泛应用。但腹腔镜术中气腹对肠道干扰,术后腹腔内残余炎症刺激对胃肠功能恢复有较大影响,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肛门排气时间延长等肠麻痹的现象较多见。在术后,西医治疗主要以抗感染为主,在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上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中医外治法可以通过扶助患者正气、激发机体抗邪能力等方式,有效地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现对中医外治法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康复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病因病机

(一)急性阑尾炎的病因病机

急性阑尾炎在中医称为肠痈。肠痈是指痈疽发于肠部,其病因总体可分为内伤和外感,《灵枢·上膈》指出“喜怒不适,饮食不节,寒温不时……留则痈成”,即情志、饮食、外感邪气均可致病。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对其病因不断探索总结,明代陈实功在其《外科正宗·肠痈论》指出肠痈形成原因有三,一为情志不调,二为体虚失运食积肠胃,三为饥饱劳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气血凝滞。综上所述,其病因病机总归为外感内伤致痰湿内聚,气血瘀滞,郁而化热,腐蒸血肉,发为肠痈。

(二)阑尾切除术后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并没有关于阑尾切除术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记载。根据患者接受手术后出现的腹胀、腹痛、肛门无排气排便等症状,中医学通常将术后胃肠功能异常的病因归属于正气亏虚、气滞血瘀、腑气不通、脾胃运化不利等[2]。而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六腑以通为用,脾胃升降失常是患者术后出现胃肠功能异常的病机所在[3]。

二、中医外治法在阑尾切除术后康复的应用

(一)艾灸疗法

灸法是温热类中医外治法,具有温通经络、消炎镇痛、消瘀散结等功效,而艾灸在阑尾切除术后康复治疗中,可应用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镇痛、镇吐等作用。石红梅等[4]将临床200例阑尾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艾灸神阙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的时间。结果显示术后6h艾灸神阙穴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认为艾灸神阙穴能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提前。刘金伦等[5]将120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治疗和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拟中药敷于神阙穴并施以艾灶灸法,直至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焦虑恐惧程度、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隔药灸脐法在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有显著疗效。纪璇等[6]对60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进行观察,观察组术后应用艾灸疗法,选取足三里、内关两穴,采用温和悬灸法,对照组则不予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2h、4h的内脏镇痛VAS评分、躯体镇痛VAS评分以及牵涉镇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痛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术后追加的氟比洛芬酯的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故认为对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实施艾灸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痛苦,增加患者围手术期的舒适性,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昌玲[7]等对100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进行观察,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补液、抗感染、早期下床活动等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处理,观察组采取中医艾灸治疗,具体通过对足三里、关元、中脘、神阙穴实施艾灸治疗,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故认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艾灸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腹胀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故综上所述,可见艾灸治疗在阑尾切除术后恢复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技术方法已较为成熟,为目前临床上阑尾切除术后较为主流的中医外治手段,其功效较为广泛、患者舒适度较好、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等特点是其使用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二)耳穴压籽疗法

耳穴压籽疗法是耳穴治疗的方法之一,该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在耳穴局部放置王不留行籽,并进行揉、按、压的方式对耳廓的穴位进行刺激,以此来达到调节经络、改善脏腑功能气血、镇痛等作用[8]。

刘利华等[9]对60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采用耳穴压籽加常规治疗,对照组只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术后2h开始耳穴压籽,并嘱患者每2h按压一次,每次每个穴位按压1~2min,并于术后2h、12h、24h应用视觉疼痛评价表(VAS)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12h和24h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耳穴压籽对腹腔镜阑尾术后止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无创伤、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经济安全的特点。方蕾[10]等观察耳穴压籽护理对阑尾切除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另予耳穴压豆,取胃、小肠、大肠、交感,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所取的穴位上,用拇指、食指轻轻按压贴压的耳穴数次,每次贴压一侧,两耳交替。比较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肛门排气明显早于对照组。故考虑耳穴压籽能有效地促进阑尾切除患者术后肠蠕动的恢复,减少腹胀发生。其操作较为简便,患者舒适度较高,临床上患者多易于接收。

(三)针刺疗法

对于阑尾切除术后康复的治疗,针刺治疗的应用目前已较普遍。徐生贵等[11]将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术后禁食水,予常规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电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上,试验组为96.67%,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0%,故考虑对阑尾术后患者应用电针治疗,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增强治疗效果。同时针刺治疗还可应用于阑尾切除术后镇痛的治疗。许艳花等[12]将60例阑尾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强痛定肌内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针刺治疗。结果提示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快,维持时间长,故认为穴位针刺治疗阑尾切除术后伤口疼痛疗效好,具有推广性。莫庆金等[13]将37例阑尾切除术后腹胀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具体选用支沟、足三里、上巨虚、天枢针刺配合电针仪治疗30分钟,结果显示其中25例患者治疗后1~2天内腹胀症状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均于4天内腹胀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100%,故认为针刺治疗可扶助正气、行气化瘀、疏通肠道,对阑尾切除术后腹胀症状的改善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四)穴位注射疗法

目前穴位注射疗法主要应用于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梁县宗等[14]将90例阑尾切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用维生素B1注射液足三里穴注射,对照组用维生素B1注射液肌注。结果提示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维生素B1注射液足三里穴注射促进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较好,故认为穴位注射的穴位选择至关重要,足三里作为目前临床普遍较受认可的主穴,其研究证实,刺激该穴能激活与肠道功能较为密切的迷走神经核团等神经组织,同时能够促进胆碱能神经纤维兴奋,从而达到释放乙酰胆碱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的作用,进而改善呕吐等症状。崔岩等[15]将60例阑尾切除术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术后对足三里、内关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对照组术后不予任何处置,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8小时内及16小时内排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术后24小时内,治疗组30例患者均已排气,而对照组仅17例患者排气;同时8小时内及16小时内排气例数比较上,对照组明显少于治疗组,故认为对足三里、内关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提前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达到快速畅通肠道、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的作用。

(五)灌肠疗法

刘嘉芬等[16]选择急性阑尾炎患儿2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腹腔镜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给予大黄牡丹汤保留灌肠。比较两组疗效,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腹腔炎症控制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天数、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对照组少,提示大黄牡丹汤保留灌肠对小儿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术后围手术期疗效确切,能有效加速恢复胃肠功能,减轻术后腹腔炎性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蒋成来等[17]将60例阑尾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予以对照组术后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通腑汤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及在不同时间点肠鸣音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情况。结果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肠鸣音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情况比较,差异均显著。故认为对于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行通腑汤保留灌肠,能够有效促进胃肠道蠕动,促进胃肠功能尽快恢复,从而促进康复。

(六)其他疗法

除上述中医外治法外,临床上在阑尾切除术后康复中还应用到穴位按摩、中药局部外敷、穴位贴敷、中药药物透入等中医外治手段。刘新荣[18]等观察穴位按摩配合中药外敷对阑尾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手术方式、术后治疗和临床护理均相同;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配合中药外敷,具体予以中脘、足三里、双侧天枢进行交替按压,配合中药药袋覆盖于肚脐处;进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故认为穴位按摩配合中药外敷对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作用。

于鹏等[19]观察吴茱萸膏剂外敷足三里穴配合单纯超声治疗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肠道的功能恢复情况,其中对照组行常规足三里单纯超声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中药吴茱萸膏剂贴外敷足三里穴,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可能与实验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细菌移位少相关,故研究认为该方案可以加快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傅华军[20]等观察中医定向药物透入治疗对阑尾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认为中医定向药物透入治疗仪能够利用固定的频率对局部组织进行刺激,可以促进组织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组织水肿、促进炎症因子的吸收、改善组织供血,起到缓解腹痛、腹胀,改善胃肠蠕动等功效,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可见在阑尾切除术后的临床康复治疗中,中医外治法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其选择的多样性与临床有效性已获得广泛认可。

三、小结与展望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阑尾切除术后康复的治疗包括艾灸疗法、耳穴压籽疗法、针刺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灌肠疗法,同时还包括穴位按摩、中药外敷、穴位贴敷等其他中医外治手段。虽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上述疗法的临床实用性,但有关于其快速康复的机制原理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地研究阐明。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在阑尾切除术后康复的中医外治法选择上,仍有可以补充之处,即除上述所提中医外治法之外,穴位埋线疗法也可作为选择之一。穴位埋线是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穴位注射、组织疗法相结合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具有“以线代针”的长效针感治疗效果,具有独特的优势。崔瑾[21]等观察足三里穴位埋线对脾虚证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埋线对脾虚大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亦能明显提高,并能增加脾虚大鼠的脾重指数与胸腺重量指数,提示了穴位埋线对脾虚证的治疗机理可能与调节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有关。目前穴位埋线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胃痛、腹痛、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故笔者认为,对于阑尾切除术后的快速康复上,尤其是对患者胃肠道症状的改善、镇痛、镇吐方面,穴位埋线疗法都有其明确的理论可行性。可在未来开展有关其疗法的相应研究,以期进一步加快阑尾切除术后患者的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同时也可进一步完善阑尾术后康复的中医外治法体系,有利于行业标准的形成。

猜你喜欢
耳穴胃肠功能阑尾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益生菌与常规抗病毒治疗联用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疗效及对机体胃肠功能的影响观察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阑尾真的无用吗?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0例临床观察
消痈解毒汤为主治疗阑尾脓肿1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