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产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22-11-25 19:40黄晓峰朱永祥谷志茹朱敏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株洲轨道交通校企

黄晓峰,朱永祥,谷志茹,朱敏

(湖南工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湖南株洲 412008)

一、背景

株洲是全球先进轨道交通制造业产业高地,产业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旺盛。湖南工业大学作为株洲唯一的综合性大学,立足产业急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是当务之急[1]。然而,对标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需求,人才培养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创新需求脱节

传统的人才培养基于学科知识的逻辑,学生工程意识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训练不足,无法满足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2-4]。

(二)多主体办学资源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在政校企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企业、产业园区和行业协会等多个参与办学的主体由于价值追求、利益诉求的差异,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多主体协同运行机制可持续性不强。

因此,2016年湖南工业大学与中车时代,联合创建了轨道交通学院,承担着打通高校与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重任,以探索轨道交通产业下的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为目标,践行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推进与政府、企业资源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共同培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设思路

以“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为指引,面向区域轨道交通装备优势特色产业需求,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以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为支撑,通过校企优势互补、双向嵌入,与中车时代联合建立“124”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一体化”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二个互通”资源汇聚通道,“四维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人才支撑,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探索性贡献。

(二)建设内容

1.“一体化”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对接轨道交通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的需求,整合教育链与产业链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要素,包括整合校内各学科的创新教学实践资源,通过学校参与建设的轨道交通产业联盟、IGBT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产业联盟的校外资源,形成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机制。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外、中、内三环的闭环反馈机制,构建与产业发展动态同频共振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外环制定机制,打造与产业技术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中环优化机制,建立与产业企业工程实践资源相匹配的实践体系的内环调整机制,实现产业、企业信息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快速反馈对接。

2.“二元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探索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成为重点突破口,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名片,株洲是“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中国轨道交通之都”,集聚了诸多推动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利用中车时代产业龙头优势,联合中国动力谷展示中心,借助株洲全球首条“智轨示范线”“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峰会”等特色品牌,汇聚株洲·中国动力谷的产业特色、发展历程及创新成果,建立学生创新与思想政治相融合的教育载体。

探索优质资源与自主创新园区结合:以联合建设的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桥梁,推进企业和学校优质资源入驻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区,激发“磁吸效应”,充分利用中国动力谷大学生创业园、新动力众创空间等平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孵化培育体系,不断吸纳园区内相关企业创新创业资源投入,形成校地企创新创业教育“同心圆”。

3.“三个互通”资源汇聚通道

师资资源互通:利用校地企人才政策、轨道交通产业磁吸效应的叠加,引进高水平科研教学团队。成建制地派出教师进入企业一线进行技能锻炼,参加企业专业技能培训,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承担企业研发项目、形成沉浸式交互式师资培训,有效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企业成建制派出轨道交通专家群担任教学团队,以弥补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水平的脱节。联合轨道交通产业链头部企业的海外研发中心,分批推送青年骨干教师赴英国林肯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开展深层次培养。

高端平台互通:联合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企业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优质科研平台资源,延拓学校的国家级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辐射面,有效地形成产教纵横交错互通的科教人才培养平台集群体。在集群企业的协助下建设“功率器件设计”“功率器件测试”“半导体材料”等开放实验室。

优质资源互通:交叉融合微电子技术、功率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架构,试点CO-OP合作模式,将智能功率集成电路、逆导IGBT技术、逆阻IGBT技术以及电气系统集成与应用、车载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应用、电动汽车整车集成及关键部件开发等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实践,编写《功率器件CAD》《功率器件典型应用系统》等教材,形成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特色课程教材,促进课程组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4.“四维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产教科创“四维融合”,学院与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链核心企业联建单位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汇聚产业需求,打通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学院与中车时代联合建立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共享轨道交通产业前沿资讯、工程教育资源、人才需求、创新需求,通过轨道交通最新业态、新技术、新需求,构建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跟随机制,持续调整和优化学生的毕业要求,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统一共生体。强化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无缝衔接、确立教学过程与产业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打通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创新需求错位的瓶颈问题。轨道交通相关各专业推进工程教育体系构建与建设,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制定基于轨道交通与学科知识结合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毕业要求,体系中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聚焦学生能力的过程考核为核心的(如编程设计、仿真设计、论文型大作业、设计型大作业、路演答辩、课堂测试等),代替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和不可分辨的作业形式。

“资源融合”强化保障支撑,聘请中车时代等核心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创新创业基地企业导师,承担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中车时代的海外科研平台,计划分批送英国林肯大学、伯明翰大学海外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培养;创新创业基地共享中车时代的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中车时代的协助下建设“有机光电子材料制备”“功率器件与IC设计”等先进开放实验室。

“科教融合”突破科技与教学,夯实工程化的教学体系。政校企联合在株洲动力谷的轨道交通协同中心开展轨道交通关键共性理论研究、应用技术攻关的牵引下,聚合形成多项校企联合科研成果,同时集聚产业链企业的各项科研创新成果,形成项目式、案例式、工程式的教学素材。学院与企业专家组共同研讨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推进建设功率半导体器件原理与设计、功率器件系统与设备、动车组构造与原理、动车组牵引与制动技术、列车网络控制技术、动车通信信号系统等一批高质量的校企共建、共上课程,并且共同编著教材、工程项目案例集,并且打造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系列。引入企业专家进入本科生教学课堂进行授课、讲座、指导实验,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环节;以轨道交通工程应用角度对标实际产品的国际、国家标准、进行原理剖析、工程化设计、成本结构、产品制作、调试测试等多环节的工程应用。学院采用卓越工程师等方案、学生成建制地分散进入产业园区轨道交通企业参与项目研发等多种手段,创建科教融合的工程教育的终极环节。

“创教融合”形成递进驱动,耕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开启三阶段的校企联合双创培育模式。低年级进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聘请轨道交通联盟头部企业创新导师和创业型科创企业创始人,基于双创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课内外形式,开启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启蒙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素质要求,在认识层次上理解创新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中年级进行创新技能的训练,主要聘请企业技术导师和校内双创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完成知识学习与工程技能、职业技能训练、学科竞赛训练,夯实创新的理论与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组织协调能力、技术沟通和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高年级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训练,采取企业导师制度,学生进入企业技术团队参加工程技术项目开发,或者自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夯实创新创业的底蕴。学校把优异的创新创业项目推荐入驻中车株洲所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帮助学生优秀项目实现成果的孵化、转化、中试甚至产业化。

三、建设成效

通过5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轨道交通学院取得显著成效。

(一)建立了“产教科创”四维融合的专业建设新模式

成果率先在交通设备与控制专业中应用,组建了轨道交通学院联合办学,聘任企业总工担任副院长;组织10余家单位多方论证,企业总工最终审定培养方案;共筑协同平台、汇聚优质师资、科研促进教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成果辐射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IGBT实验班、智能驾驶实验班等相关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7%左右,年均受益学生达5 000人。

(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校地企共同支持高水平师资建设的机制,实现人才政策互通、柔性引进双聘。柔性引进“千人计划”等领军人才4人,轨道交通学院全职引进耶鲁大学等博士30余人,聘任企业知名专家50余名兼任教师,推进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深造。现有教师博士占比75%,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0%。

科研促进教学。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科研促进教学。近年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湖南省科技创新奖等10余项成果,并将逆导IGBT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编写了《EDA技术》等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特色课程教材。

汇聚多方优质资源。汇聚“5211”人才计划、成果奖励、双创扶持等优惠政策,构建了“点-线-面”结合的创新训练平台。投入1 000万元,在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5 000m2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连通了园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南省双创示范基地”等资源,助力成果的孵化、转化、中试甚至产业化。

(三)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双创”覆盖面超过95%,超过50%的学生参与过教师项目或自行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荣获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奖项50余项,部分项目已实现产业化;每年就业岗位供需比达20∶1,实现高质量就业。

四、结论

为破解轨道交通产业的人才培养供给切合产业创新需求,加速形成多主体办学合力,湖南工业大学以“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建设行动路线为指引,建立“124”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推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人才建设,成果显著。

猜你喜欢
株洲轨道交通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株洲地域美食文化系列招贴设计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