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研究

2022-11-25 19:40宁春晖张艳军李烨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伦理生命大学生

宁春晖,张艳军,李烨

(1.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2.山西工学院,山西朔州 038500)

大学生的生命伦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尽管科技飞速发展,经济迅猛增长,有悖生命伦理的现象依旧在高校频发,这必须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的关注。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生命伦理关怀的教育一直有所缺失,高校心理咨询多以教材、讲座、选修课等形式出现,无法全方位地听取广大学生的心声,缺乏针对性。如何规范研究以及建立和完善生命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命伦理价值观,应该成为高校的责任和义务。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伦理现状分析

当下随着各种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人身伤害、动物虐待、自杀等负面事件频频出现在热点新闻里,这样有悖正确生命伦理观的现象出现代表着智力和道德水平的大学生群体中,巨大的反差总会引起一片哗然。诚然,消息渠道的丰富提高了类似事件的曝光频率,也反映了大学生的生命伦理问题一直存在,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思想道德课的误解

我国的教育制度中,从中小学到高校都设有思想道德课程和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过度重视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不被重视,甚至被边缘化。在教学活动中,脱离时代背景,缺乏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思想道德教育表现出“假、大、空”的现象。所以,我国学生把思想道德看成是一科需要考高分的课程,而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实际生活和整个人生都有重大的影响。

(二)生理课程的缺失

在传统教育中,生理健康教育一直被家庭和学校所回避。尽管学校有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却很少将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在家庭中,生理常识也常被认为是难以启齿的话题。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得不到正向的解答,容易使他们在迷惑中误入歧途。而科学的生理课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诞生和演化,不同生命的异同,生命新陈代谢的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接受生命的多样性和平等性,从而学会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培养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命伦理观。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失联”

每个家庭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将教育完全托付于学校,但是中国式的父母习惯在子女面前树立威严,很难与子女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导致长期以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关注和引导。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对考试成绩的过分要求,使得学生除了课程之外的时间被极度压缩。即使是在高校,生命伦理教育也不被重视,学生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接受生命伦理教育。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对于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变化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没有合规合法的监督管理,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形成负面的价值观。总之,在长久以来的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大学生求学成长的经历中,“学到的”与“见到的”有很大的差别,困惑和迷惘的情绪在大学生中很常见,对一些认知和经历比较浅的学生,很容易诱发潜在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地关注和解决,最终就会引发为负面的生命伦理问题。

二、高校生命伦理教育团队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在逐步提升,生命伦理观教育也被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思维和身体都处于最活跃的年龄,作为未来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关注其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树立其正确的生命伦理观,这就需要高校主动承担起生命伦理教育的责任。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开展生命伦理教育重大作用的认识,提高教师队伍的生命伦理学术水平。高校要积极招募生命伦理教育的专业人才,组建优秀的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聘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专家,研究开展生命伦理的专项教育,这是高校发展生命伦理教育的基础。让生命伦理教育的相关研究不限于是学术问题,更是高校大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提高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切实地去关注大学生的生命伦理问题。

(二)提升高校的心理咨询条件

大部分高校都有心理学课程,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室等,但是真正发挥出作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在传统教育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自知,在第一时间没有发现并得到有效地帮助和治疗。第二,心理咨询相关信息传达不到位,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第三,个别有心理求助的学生,找不到专业的教师引导,一些特定的个人问题被掩盖。

针对上述的原因,高校应该做出相对应的改革。首先,将生命伦理相关课程增设为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并且此类课程要有别于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情况,结合高校环境内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宣讲、讨论等交互式课堂的模式为主,考试、作业等传统考核方式为辅。其次,健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给学生宣讲到位,讲清楚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有专业的教师能提供帮助给他们。定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部门,需要帮助时能找到正确的途径,从而真正发挥出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最后,在面对大学生群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针对个别特殊情况,要调查其实际情况进行单独对待。同时,鼓励学生组织生命伦理社团,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辩论、演讲等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生命伦理问题。

(三)建设联系高校、家庭、社会的工作队伍

在传统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割裂开来的,甚至有互相推诿的现象存在。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这三者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在开展生命伦理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处于特殊的位置,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转型,另一方面学生处于未成年到成年的成长阶段,只依靠高校是很难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这将对高校开展生命伦理教育造成一定的制约。因此,高校在注重开展生命伦理教育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生命伦理教育的家庭性和社会性因素。第一,高校要坚持开设生命伦理课程,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注生活,让学校的教学管理不再程式化,对个体要有针对性。第二,高校要给大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条件,有的高校为了学生生命安全甚至进行封闭式管理,让学生与社会完全隔绝,这样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反而容易引发一些不良的生命伦理问题。第三,加强与大学生家庭的沟通和联动,尽管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高校学习生活,但是家庭是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起源。高校在注重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培养的同时,也要给学生家庭注入必要的生命伦理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只有让家庭、学校、社会联动起来,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的、正确的生命伦理观,而高校处于三者中特殊的位置,要做好联结工作,起到纽带作用。

三、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生命哲学家郑晓江教授曾提出:“生命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并意识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形成,从而必须处理好己与他、己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可见,生命伦理教育不应该是封闭式的教育,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大学生对生命伦理教育的需求,为社会输送具有正确生命伦理观的人才。

(一)重新对生命的认识

大学生群体中频发的生命伦理问题,归根结底是对生命意识的淡薄。生命伦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重新树立生命伦理意识。从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诞生和进化。让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爱护生命不只是口号,要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并且转化为行动。让生命伦理意识里,不仅是人,更要上升到对一切生命的关注。让学生认识到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人是其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社会活动必然受到自然规则的制约。只有使一切生命和谐相处,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生命伦理教育中的“生死观”在传统教育中是被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我国的社会背景中,对“死亡”的教育关注更少。生和死是人生命的两个极点,死亡是每一个生命体不可避免的归宿[1]。高校在开展生命伦理教育中,不应该回避死亡教育,应该鼓励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深入探讨死亡问题,解决大学生对死亡的困惑和误解,接受死亡自然规则中的正常现象。从而让学生将传统的“生死抉择观”转为敬畏生命的“生命价值观”[2],理解因为生命的有始有终,才使得生命的存在有了意义。最终实现让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

(三)探索活着的意义

大学生处在年轻的敏感期,在求学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即将面临的社会责任产生矛盾,使得他们极易产生空虚感、失落感,认为所学无用,自己没有价值认同感。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容易对高校的学习生活感到迷惘,长期的自我迷失和自我怀疑就容易导致不良生命伦理现象的发生。因此,在高校发展生命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启示学生去探究“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追问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促使他们从哲学和生命伦理的方面去主动思索“活着”的意义,追问“活着”对自身以及他人的价值,在思辨中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道德观,在学习生活中展现积极向上的态度。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更高目标就是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伦理的超越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激励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生命价值的追求

首先,要善于引导广大高校生去自发地思考生命信仰,积极探寻更高的价值目标。找寻信仰对于生命的意义,引导其在理性中坚定信仰,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信仰,避免选择一些不理智、不现实的信仰,而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选择主流、理性且文化背景完善的信仰。

其次,要自主选择生命审美,引导广大高校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学校也需要注意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让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生活,领悟生命。

另外,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去体会幸福。任何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与感悟都存在一定差异,我们也处于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教育者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认识幸福的意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体会幸福,发现和享受幸福。

(二)营造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健康氛围

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时,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教学工作的进行,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生命是所有社会活动的基础,当前更多高校也十分关注高校生命伦理教育团队的建设,并且注意在生命伦理教育中结合道德教育、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积极进行教育模式的转变,将生命伦理教育内容较好地融入德育教育中去,改变了原先教育活动中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生命的美好,探寻生命的责任与使命,找寻生命的价值。

生命伦理教育可以将多学科内容做好整合,渗透到其他教学活动中去,探寻其他学科与生命伦理教育之间的共通之处,科学地将生命伦理教育融入其中。像我们在心理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多种案例作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敬畏与热生命,勇于面对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不仅仅只是重视解决方式。帮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日子和未知的社会,做好自我调整,主宰自己的未来。

学校也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一些积极影响。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校规校纪严明,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共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五、结束语

生命伦理问题在高校中,不只是专业学术问题,也是在高校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教师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而在传统教育中,家庭对生命伦理教育的忽视,社会中负面新闻的过度曝光,使得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面对生命伦理问题时,总是被过分关注又显得孤立无援。大学生终将走入社会,高校的生命伦理教育在这种转变中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高校要做好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作用,将生命伦理教育立体化、系统化,使这项宏大蓝图的目标和意义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伦理生命大学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