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工匠精神的建筑模型课程思政探索

2022-11-25 19:40邬尚霖许菁卢楚璘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模型建筑

邬尚霖,许菁,卢楚璘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225)

一、背景

教育是国家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思想觉悟高的新时代人才,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热点论题。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历史渊远流长。自从人类开始在自然环境中搭建遮风避雨的住处,这门学科就开始孕育发芽了。这门传承历史的古老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知识丰富其内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需要培育具有创新思想、探索精神、文化自信的建筑行业新生力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筑系的建筑模型课程开设于2019年,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专业大一新生。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的课程,教研组对课程思政的路径、元素进行积极地探索。期望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课程中优秀文化、优秀品质等元素的引入,培养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鲁班传人。

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通过矛盾论强调设计的本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随着现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案例纷杂,容易被光怪陆离的设计形式所迷惑,而不去探析设计背后的思想和成因。近年来,学生作业中流于表面形式的设计有增长的趋势。因此,在课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辨清设计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主要矛盾。

近年来,由于建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媒体的快捷传播,同学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数量都呈现爆炸式增长。低年级的同学很容易被建筑所呈现的夸张造型吸引注意力,沉浸于表面的形体层次,而互联其建造过程的可实施性以及支撑造型的背后逻辑,同学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学习模仿阶段,沉迷于电脑炫技,利用各种参数化软件探索炫酷的造型。但在实际建造过程中,造型、技术、经济成本都是捆绑联动的,过于浮夸的造型虽然能成功吸引眼球,但需要不断推敲其技术上的合理性,并付出相当的经济成本。在三者之间商榷、妥协,寻找符合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在建筑模型课中,同学们通过实体的动手操作过程,感知技术的合理性,从而对造型的表现程度有初步认知,寻找其中的平衡点。

(二)通过实践论强调动手操作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建筑专业毕业生多从事设计岗位,直接接触施工建造的时间不多。同学们多关注于设计作品本身,对于如何实现作品一知半解。而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好的设计只是开端,如何用合适的材料去表现作品,如何使用合理的构造去达到防雨防潮、保持耐久性,才是作品能够真实呈现设计思想的重要保障。

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增加实践环节,让他们对建筑材料、建造过程有充分、清晰、直观地认识,利于增加设计的可行性。虽然建筑模型课不能回应建造学习的所有需求,但在建筑模型课程中,学生有具体操作环节,需利用各种材料搭建模型,在此过程中,感受重力、材料、连接方式,促进对建造过程的认识。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建筑模型课程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心目标,从指导思想、提取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环节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教学相结合,开展相关探索。

(一)指导思想

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育人理念,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工科院校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弱,而建筑学科却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需要学生了解历史,理解背后的逻辑和文化价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研组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领域提取思政元素,并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身体力行地体会价值引领。

(二)提取思政元素

结合建筑模型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根据每章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2],通过价值引领,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信

建筑模型作为一种直观的展示方式,历来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不论是民居的四合院、土楼、吊脚楼,还是官式建筑的宫殿、庙宇,通过建筑模型,都能穿越时空活灵活现地展示在现代观众的面前。而透过这些建筑模型,我们可以去解读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智慧、文化。在绪论部分,介绍中国建筑的形式,并用建筑模型这种缩尺复原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建筑之美,中国文化之精妙,建筑模型的价值。

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反映出一个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和优化,积淀的更是历史长河里的精华。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解读,能够窥探历史的变迁。例如唐宋和明清时代的柱,就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唐宋时期的柱头作收分,形成“梭柱”,而明清时代的柱,直来直往,简洁干练。这恰恰反映两个时代不同特征,盛唐时期,政策开明,鼓励创新,因此在建筑形式上更具艺术气息,建筑雄重浑厚,却不失浪漫。通过建筑模型的观察和解读,能让学生了解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2.强调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建筑模型通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制作,是对实际建筑的缩放。在缩放比例的过程中,对建筑进行细致地刻画和表达。精致的建筑模型,可以用“毫厘之间见匠心”来总结,一砖一瓦都精细传神,因此,学习建筑模型的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绪论部分中,引入圣家族大教堂的案例说明精细模型的潜在价值。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是其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成就。为保障施工的精确程度,高迪在现场搭设了缩尺模型,通过模型直观为施工人员讲解建筑造型,讨论难点。高迪于1926年因意外去世,但他所遗留下的模型为后续的建设提供了指导。通过该案例的引入,使学生对建筑模型的作用和精细程度有了全新的认识,鼓励学生以更认真谨慎的态度去制作建筑模型。

3.以人为本,关怀弱势群体

作为人类生活场所的沿革,建筑的本质是提供人类栖居的空间,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并重视人的需求,通过设计去回应这些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在讲解建筑发展历程的章节中,引入了现代主义建筑萨伏伊别墅和生态建筑马来西亚Mesiniaga大厦的案例,说明人文关怀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体现。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代表作,重视功能和空间,反对多余装饰,以简单形体塑造丰富的空间。其中很多地方都折射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例如底层架空使得生活主要空间脱离潮湿的地面,以屋顶花园补偿被建筑占去的地面等。而马来西亚Mesiniaga大厦是生态建筑理论创立者杨经文的代表作。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密集涌现是必然趋势。如何在远离地面的空间实现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舒缓现代社会的压力,减少能耗需求,杨经文在这座大厦中通过建筑语言给予了回应。通过不同朝向的遮阳、富有生机的立体绿化空间,在高层中塑造宜人的工作环境。通过两个案例的引入,倡导人文关怀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使用者的需求。

4.科技发展来自于不断探索

建筑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同时建筑需求也促使技术寻求突破。融合现代科技,能够给予建筑模型制作更广阔的前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激光雕刻、3D打印技术,通过机械操作达到以前手工操作不能达到的精确度。课程中介绍了3D打印的应用前景,并讲授了戍边英雄祁发宝团长头部遭遇重创,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的案例,致敬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课程中还引用了广州大剧院的设计案例,广州大剧院造型流畅,但在施工上遭遇诸多难点,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当技术成为支撑和保障时,才有可能去构想以前所不能实现的设计。因此,建筑模型课试图通过技术的创新,去引领思想的创新,孵化开拓的精神。

(三)融入课程环节

建筑模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提取思政元素之后,还需要将其融入课程实操中,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政治领悟。

1.街区模型制作,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课程中设置了街区模型制作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体块模型的制作方法,利用电热丝切割机及其他工具,制作缩尺比例的建筑群体。建筑形体中既有简单矩形,也有倒圆角,甚至锯齿状的形体,难度由浅入深。在电热丝切割过程中,需要不急不缓匀速推进,才能避免出现波纹状的划痕;在形体有转角的部位,需要提前准备放开电热丝脚踏板,以免过度燃烧。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提前谋划,细致谨慎,而且需要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制作技巧。有同学在失败多次后不断反思总结,最后切割出满意的作品。通过手脑并用,总结提升,教育学生要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3D打印建筑小品,激发学生开拓创新

在课程中布置了3D打印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件建筑小品,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8cm×8cm×8cm的缩尺模型,以技术去支撑设计畅想。3D打印虽然能够更快速地表达设计理念,但并非构建空中楼阁的通道,因此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模型的形态、薄弱环节的连接及受力的合理性。3D打印先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即切片,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打印机的喷头大小、模型精确度、支撑密度都会影响打印速度,且由于打印方法是逐层叠加,因此打印过程耗时较久。一旦在过程中遭遇断线等意外,会影响最终形态,需要重新打印。从设计图纸到缩尺模型,设计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挫折和困难,通过这种多环节的实践训练,让学生体会设计实现得不易,打磨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经典建筑设计解读,体会以人为本的情怀

课程中设计了经典建筑解读环节,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经典的建筑模型,解读建筑背后的设计思想,体会其中的人文关怀。教研组有意识地遴选了几个蕴含人文思想的案例,包括阿尔瓦阿尔托的玛利亚别墅,坂茂的纸管建筑,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等。在设计中,能够体会设计师对于人的行为及精神层面的关注,通过设计去回应人的需求,创造适宜的建筑空间。学生通过寻找资料了解其背景,通过模型制作的实操过程去感受空间的变化,体会功能和流线的设计逻辑,从而培养其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树立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笔者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筑系建筑模型课程中进行了思政建设,融入思政元素,为本课程增加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学生普遍反响良好,教学效果有了较大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案例的引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较为集中注意力。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环节,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愿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再天马行空做设计,而是立足于人文关怀、技术支撑开展创意设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2.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主要体现在模型制作的精细程度上。学生发挥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多次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以制作精良的模型。

通过模型课的教学改革,涌现出一批制作精良的建筑模型,不仅对建筑作品进行了展示,还精巧地设置了灯光、环境,很好地烘托了建筑氛围。在2021年年底,成功举办了建筑模型展,对该批作品进行集中展示,鼓励同学们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五、结语

建筑模型虽是一门高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其德育功能亦不缺失。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挖掘思政元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期望能够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文化自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模型建筑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自制空间站模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模型小览(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