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部编教材语文口语交际实践研究

2022-11-25 19:40周静珠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言语语文课程口语

周静珠

(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江苏苏州 21549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如下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换而言之,语文课程的学习应当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避免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文学灌输。口语交际,作为语用表达的重要载体,是最接地气的文学表达形式,是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途径。审视小学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的现状,朝更优化的言语智能实践发展,形成教师个体的训练特色,推动学生群体人文素养的提升,让口语交际彰显“语文味”。

一、观察: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中的现状分析

(一)过度追求文学性表达

口语表达讲求语境,不同的表达对象需要不同的言语艺术来实现对话的有效性。口语化的表达与纯文学作品中的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别。文学性作品往往通过细节的刻画、言辞的雕琢、作品情感的走向等来定位其艺术表达的价值,可以做到短话长说。而口语交际,讲求如何在短时间内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强调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应急能力。在教学现实中,教师常常混淆了两者的不同,偏离了儿童言语智能训练的初衷[1]。

(二)脱离生活无病呻吟

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长期以来,教师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选拔体制,语文课堂以阅读教学为主,读背辞藻华丽的篇章是学生自主学习提倡的方式。只要掌握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写作范式,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就能轻松应对各种题型的考试,重写轻说的教学行为偏离了口语交际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意义。学生的表达中,假想占据了大量的空间,脱离口语交际的现实需要。

(三)孤立教学流于形式

口语交际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明确的教学内容,往往容易被一线教师误以为口语交际的训练范畴仅限于语文园地中的一方阵地,背离了言语智能训练的实践性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日常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质疑、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等教学环节,也是口语交际的重要训练途径。生活中的学生群体熟悉的情境再现,同样可以帮助学生习得言语交际的要点。

二、定位:部编教材口语交际训练要求

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教师要紧跟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单单学习语言的套路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传统教学中,对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语法知识的灌输已然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语文课程改革。言语智能训练讲究“做中学”,通过千变万化的语言环境,通过直接感知来获得个性化的言语表达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并期待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以往教材相比,凸显如下几点特色。

(一)循序渐进,尊重言语梯度发展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口语交际板块的设计呈现螺旋式的梯度发展规律。一年级上册安排的第一篇口语交际,内容为“用多大的声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三幅图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知道说话声音的大小。语音的大小是社交活动中最细微的礼仪,却是最容易被人遗忘的表达细节。在学生掌握合理得体地与人交流前,引发对于交流礼仪的思考,为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做好准备。到一年级下册,学生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口语交际的要求提升为把一件事情有条理地表达,例如“做手工”“看图讲故事”。在三年级的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要求上升到培养学生对于周围信息的搜集、总结能力,比如“我的暑假生活”“名字里的故事”。这样的编排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层级梯度让每一个年段的学习扎实有效。

(二)珍视涵泳,培养个体言语智慧

语文课堂,应当关注语用。涵泳在口语交际中的理解,指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对于表达双方合适得体的语言、语气、动作、神情等方面的推敲,以期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传统的口语交际训练,往往过度注重标准式的操练,学生缺少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从学生角度出发寻找问题,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群体的语用能力[3]。以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商量”为例,部编教材没有规定学生应有的表达范式,而是尊重学生个体的表达意愿,从表达的语气、说话的完整层面启发学生习得正确的社交礼仪,这样的设计开放而富有灵气。

(三)多维体验,助推言语思维生长

体验,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借助体验可以直观认识到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想象的空间变得开阔,智能、情感的高度得到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活动中萌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鼓励教师因材施教,以言语表达交流为媒介,助推学生语用思维的发展。以二年级下册安排的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为例,根据班级图书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在学生个体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小记者采访学校图书馆馆长的方式,习得图书借阅制度与书籍养护的知识,最后形成班级特色图书借阅公约。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同时也展示了学生群体的言语智慧。

三、意蕴:口语交际训练的教学价值

(一)口语交际视为写作的前瞻性训练

说与写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社会交际需要。口语交际的训练点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具体的场景,搜集、整合信息,把话得体、清晰、有条理地表达,突显个人的想法和做法。言语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训练学生的观察、感悟能力,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形式,有利于学生后期写作能力的培养[4]。

(二)口语交际推动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学以致用,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工具性体现。口语交际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学上鼓励学生随文进行言语交际表达,把文学作品中的知识体系吸纳为自有经验。在学习语法修辞等语用知识的情况下,学生配合作品本身的留白,进行口头补充,既强化了对文本知识的梳理,也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能力。

(三)口语交际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口语交际是通俗易懂、口语式的交流方式,追求自然、朴实、真切的表达效果。教师应当明确语言与思维的表里关系,只有思路清晰、层次鲜明的表达才可能带来较好的言语表达效果。当学生在头脑中明晰自己表达的论点,建构层层推进的思路,组织富有说服力的语言,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悄无声息地发展。

四、实践:口语交际训练的原则与路径

(一)口语交际训练的原则

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实施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言语交际的现实意义出发,开展动态、发展、分层的教学活动。教学训练必须尊重语文学习的梯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实践中,以口语交际训练的三大原则为指导思想,来激发个体参与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群体的语用能力。

1.主体性原则

口语交际是个体言语生命力的体现,传统的语文课堂重在教师的传授经验,为了确保应试中的表达准确率,以教师的个人理解来规范、统一学生的表达方向与语言理解,忽视学生个体的“口耳之事”[5]。在注重社交关系的当下,学生的言语智能表达是未来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个体的言语智慧是社交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表达的时间,体会学生的表达内涵,适时点拨学生,在注意言辞规范、思想积极的情况下,让言语思维的种子遍地开花。

2.亲历性原则

口语交际训练是为了真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服务的。因此,教学素材应当与生活相关联,给予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借助自然环境的孕育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促进经验性知识的生成,而学生的言语智能则为经验的反馈开启了一扇表达的窗口。通过学习采访,学生习得了找准适宜话题、灵活应对的机智;通过开展演讲,学生领会到了口才艺术在学习工作中的影响力;通过交流电影,学生把感性材料融入现实的意义,提升了言语生长力。

3.整合性原则

聚焦语用,就要充分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方教学资源。温儒敏教授提出的“文学生活”这一概念,就是要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达到对文学、社会学的一种“自然反应”。而口语交际作为人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应当体现跨学科的特点。比如,在学习课外读物《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时,可以借助科学课的专业术语讲解、美术课的节气自然景观创作以及语文课的文字赏析做铺垫,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最有兴趣的某一个节气,将自然人文与美学思想以口语表达的形式完美呈现。

(二)口语交际训练的路径

新课标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群体整体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重在潜移默化地熏陶,而非一朝一夕地顿悟。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口语交际训练需要浸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体验、感悟。指向言语智能发展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凸显语文课程结构的科学化。

1.专一课型重点练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书都安排了四次口语交际训练课,定时定量的专业课编排给学生言语表达期待。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每一篇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或与所在单元的主题相互照应,或与季节时令活动一致,或与学生年龄段认知特点有所关联。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训练突出重点,每一课时目标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让口语训练高效实用。

例子: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推荐一部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是低年段学生广受欢迎的娱乐休闲方式。好的动画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自我价值观的形成。课上,引导学生选择一部自己最喜爱的动画片,选择最吸引自己的人物或故事片段进行评析,借机知晓学生群体对于动画片的认知与喜好。以组内交流、全班展示等形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交流。在一名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充当小评委,从表达的语速、情感的投入、语言的规范等方面进行打分,并在课尾以投票的形式选出最佳推荐员。专一的口语交际课,给予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从中发现言语表达的欠缺之处加以规范引导。

2.阅读课中交叉练

例子: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课文以童话的形式讲述有关自然现象雾的奇妙之旅,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正值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时有发生,于是引导学生思考雾与霾的区别,从它们的形成、结构、社会效应等方面展开讨论,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借助课前准备的PPT、图片、视频、书籍资料等多种资源发表自己对于雾与霾的见解,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良好的言语交际的自信心,形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培养课堂知识举一反三的思辨意识。

3.日常表达规范练

佐藤学教授认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转变为“学习的专家”。教师应当把教学的活动场扩大至生活,重视语言文字在实践中的运用,来达到掌握语用规律的目的。宽松的生活化环境更能彰显学生个性化的言语品质,利用有效的生活见闻创造性地转换为语言表达素材,在体验中丰富教学的内涵。“聊”是一种交流方式,也可以成为一种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生活中的“闲聊”,有利于把课堂上的语用知识化为视野开阔的生活语用经验。

例子:发生在春游途中的故事。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学校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当地的农业生态园。一路上学生欢呼雀跃地表达自己的见闻,红花、绿草、小桥、流水,似乎春天的一切景致都富有生命力。在参观动物区的时候,看到笼子里的小鹦鹉在架上低头不语,一位同学略带伤感地说:“小鸟在伤心地哭泣。”鸟会哭吗?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鸟是没有泪腺的。此刻的小鸟是安静的,与表述完全不符。借助真实的语境,学生领会到合理的想象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日常对话式的口语交际训练口语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语言表达的不合理,让言语经验的习得变得生活化。

言语智能训练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价值导向,口语交际的实施让言语表达的形态外显化。儿童通过文字的触摸、情感的体悟,感受言语艺术的精妙。教师的语用教学经验和课程知识建构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的走向。高质量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情境化的推敲实现教学双方的共长,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的成效,在表达中把语文知识鲜活地转化成言语智慧,这是言语智能训练的应然风貌。

猜你喜欢
言语语文课程口语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酒中的口语诗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口语对对碰
关于冬天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