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群众文化相结合的策略探讨

2022-11-25 06:27张琳秦丹丹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34期
关键词:旅游经济乡村结合

张琳 秦丹丹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的乡村旅游受到广泛关注。乡村旅游在地域性、生态性、文化性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乡村旅游的繁荣需要群众文化注入活力,丰富内涵,同时也将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群众文化活动带来更有力的支撑。因此,广大乡村地区应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打造乡村文化地标,搭建文化旅游平台,促进文化活动延伸,培育后备人才,从而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群众文化;结合

乡村旅游依托于乡村自身的地理环境,并且融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能够对游客形成特有的吸引力。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同时乡村旅游与群众文化的有机结合,更利于推动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使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本文将结合济宁市乡村旅游的实例,展现群众文化对乡村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以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基础,充分借助大自然环境,为游客提供的新型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兴起有其自身的背景,并且在地域性、生态性、文化性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各地旅游如火如荼,但同时也会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伴随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影响,远离城市喧嚣,返璞归真的乡村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传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人们对各大旅游景点较为熟悉,旅游过程容易产生同质化的问题,例如相同的旅游路线,模式化的旅游节奏。当人们对此渐渐失去兴趣后,乡村旅游在环境、活动、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更适合繁忙工作的游客找到惬意。在美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下,人们可以随心所欲选择喜欢的旅游度假方式,参与乡村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实现更加理想的旅游体验。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能够将乡村的地域、生态、文化元素有机融合,为旅游经济注入新的内涵,由此形成旅游产品的内在价值。

第一,地域特征。乡村的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山川、河流、农田是生动的写实,乡村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与城市有着差异。城市以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高大的楼宇建筑为标志,传统的旅游景点具有先天的观光特质。而乡村的优势在于原汁原味的地貌、生活即是旅游的精髓所在。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域特征千差萬别,陕北的窑洞、傣家的竹屋、福建客家的土楼,着实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风情。地域风貌既是对地理环境的展示,也是乡村旅游活动的基础。

第二,生态特征。乡村相对远离城市的喧闹,车少,人口密度低,农业活动成为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活动,由此也营造出美好的生态环境。有山有水有农田,绿色为主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活形成了对比,乡村的生态远离了污染,空气清新,景色美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日到乡村旅游,也是希望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呼吸新鲜空气,净化身心,还可以深入田间,采摘蔬菜、果实,感受生态种植的乐趣。而且不同乡村地区在种植的农作物、山水环境等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值得体验的生态旅游非常丰富。

第三,文化特征。乡村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先辈祖训以及历史遗迹,都彰显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独特历史风貌,并在历史变迁中凝练、沉淀,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成果。例如很多的民俗文化恰恰根植于乡村生活当中,乡村田间是文化孕育的土壤,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文化的传播也是乡村旅游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民间手工艺、民族舞蹈都是颇具文化艺术魅力的珍贵之作,也是人们在旅游中大饱眼福的源泉。

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群众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群众文化和乡村旅游互为表里,融合生辉。乡村旅游的繁荣需要群众文化注入活力,丰富内涵,同时也将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群众文化活动带来更有力的支撑。

(一)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经济的开发需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通常在起步阶段,多数旅游点的开发还是采用传统思路,开展农业观光、农家乐、采摘、垂钓等活动,没有将创意理念融入旅游策划,雷同度较高,所以就会面临人们经过最初的新鲜感之后,对该地区的旅游热情下降的风险。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期望已经从单纯的景点观光,逐步向文化渗透的方向买进,既领略当地的风景,还可以吸收乡村文化营养,成为旅游追求的目标。乡村旅游与群众文化的结合恰恰搭建起这样的桥梁,使乡村地域环境与文化成果有机融合,群众的文化活动是对乡村旅游生命力的生动诠释,很多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都需要群众的生动演绎,才能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二)振兴农村经济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各地的旅游资源,使乡村的河流水库、林场牧场、田园风光、自然保护区、民族风情、民居建筑、地方土特产等获得开发利用,还有助于优化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使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长久的振兴。单一的乡村旅游模式容易陷入和传统旅游活动类似的困境,而群众文化的融入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创建旅游品牌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需要群众在文化创意、民俗工艺等领域注入活力,用生动的文化活动打动游客,形成当地鲜明的旅游标志,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来体验当地的乡村旅游。

(三)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乡村旅游活动有着多方面的发展价值,无论对于农村经济的带动,还是满足人们旅游的文化诉求,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乡村旅游生命力的创造,与其中的文化动力紧密相连。文化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缺少了群众的文化活动,乡村旅游也就失去了持久的吸引力,成为和传统旅游相似的模式路线。群众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为乡村旅游带来丰富的内容,也会让群众自身的文化生活品质获得提升,使群众感受到生活质量的变化。而乡村旅游的蒸蒸日上是改善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旅游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群众将会获得更多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从中更利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文化旅游活动不断推陈出新。

(四)促进先进文化传播

广大乡村地区有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很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活动都出自乡村,在我国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通过群众继承传统技艺,并传播到旅游活动当中,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使非遗传承工作获得更有力的支持。例如民间特有的种植活动,民俗表演活动,手工艺活动,都是吸引游客的亮点。深入乡村,品尝农家饭菜,安静放松内心,体验民俗技艺,不仅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旅游活动,而且也是对自己情操的陶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持续的动力,乡村旅游经济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载体,群众正是当地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在长期的乡村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也最能讲出心声,感染游客。

三、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群众文化相结合的策略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需要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打造乡村文化地标,搭建文化旅游平台,促进文化活动延伸,培育后备人才,从而使乡村旅游焕发生机,形成更加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济宁市近年来在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群众文化的融入,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使当地旅游知名度提升,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活动是乡村旅游繁荣的重要基础,很多人前往乡村旅游,也是希望体验乡村环境下的另外一种生活。以群众文化为契机,丰富乡村旅游经济,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内生动力,将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得生机勃勃,让乡村“活起来”“动起来”。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济宁市金乡县立足本地文化建设,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金乡县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入手,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在县图书馆建设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红色文化挖掘展示工程,在各鎮、街道建设多处村级历史文化展示场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人们进入金乡县旅游不仅能够体会田间生活,还能领略金乡县的历史文化。同时县里深入实施“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常态化开展全民广场舞、秧歌舞电视大赛、太极拳比赛、非遗展演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高昂的参与热情也将助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乡村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文化活动是造就旅游文化品牌的核心内容。如山前胡庄民俗村是鲁西南地区比较罕见的石头古村落,位于山东省金乡县境内,该村依托村内独特自然文化优势,借助紧靠境内AAAA级景区羊山古镇军事旅游区、葛山地质公园的优势,打造出状元泉、千年枣树、柿子园、关帝庙、山前胡庄民俗博物馆等景点,奠定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该地区不仅评为济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单,当地还非常重视群众民俗活动的组织,用生动的群众文化活动为景区增添色彩,人们前来旅游,也能充分感受到喜人的文化氛围,体会民俗文化的魅力。例如利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农民丰收节、文化遗产日等节日,开展非遗戏曲进景区、摄影大赛、广场舞大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增强当地群众发展旅游主人翁意识的同时,也聚拢了人气,提高了景区知晓度,着实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力量。

(三)搭建文化旅游平台

当前文化旅游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相比单纯对旅游景点、环境的观光,文化旅游可以使人深入到特色文化活动之中,感受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尤其是创意文化的加入,更是为乡村旅游搭建起全新的平台,借助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设计开发富有文化韵味的创意活动,其旅游品质也随之提升。

济宁市内的邹城市因其特殊的地形结构,多山多水环境优越,在身处乡村旅游前列的同时,努力将文化作为切入点,激活乡土文化、旅游、物产等资源,致力于发展有温度、有文化、有内涵的乡村旅游,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这一文化旅游平台的搭建充分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其文旅融合“小院+”模式借助新型文化创意、旅游平台、特色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资源的辐射带动就业,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每个“小院”确立清晰的文化特色资源发展定位,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播。在不同的“小院”当中,人们可以体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艺活动,追溯历史,品味生活。

(四)促进文化活动延伸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能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充实乡村旅游的内涵,又为旅游创新带来了契机。从当地文化特色入手,设计乡村旅游与群众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不失为文化活动延伸的有效举措。例如位于泗水县圣水峪镇龙湾湖畔的东仲都村,处于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核心区内,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曾荣获“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济宁市十佳研学旅游基地”等荣誉称号。该村以建设高品质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为目标,依托优美的山水田园环境优势和深厚的儒孝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打造出集修学研学、艺术写生、文创研发、民俗体验、户外拓展训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阅湖尚儒研学旅游基地,成为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重要支撑项目。

乡村旅游既讲求返璞归真,回归田园,又需要文化的孕育。东仲都村开发的游客中心、山居奶茶、川上咖啡、音乐餐厅、好桑粮体验馆、厚厨老灶台、阅湖茶艺社、儿童家园等坐落在文创街,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龙湾书房、鲁班记忆木工作坊、陶朱工坊体验中心、陶艺研发工作室、七间民宿、艺舍艺术工作室、方寸园手工作坊、户外拓展基地、农耕体验园等研学项目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该地区的乡村旅游既精准对接了人们的旅游诉求,又服务于学研,使参与文化活动的人群得到扩展,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培育后备人才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群众文化的结合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注入,為文化继承、旅游开发、活动策划、营销宣传等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后备人才的培育对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大乡村地区应制定立足长远的人才引入机制,广泛吸纳具备专业学历基础、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除加大对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外,乡村还应立足当地特色文化本体,邀请老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等举办公益培训班,培养手工艺人才队伍,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的指导、支持力度,鼓励当地群众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作品。特别是在激励机制方面,为提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乡村地区可采取评选乡村工匠艺人和乡村旅游推广大使的方式,引导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形成广泛的人才基础。

四、结语

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既是对传统旅游活动的创新,也为文化传播带来了契机。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文化底蕴。因此,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经济与群众文化的结合成为发展趋势,广大乡村地区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策划,搭建文化旅游平台,储备专业人才,塑造乡村旅游品牌,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吴小琴.地域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及融合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10):162+164.

[2]翟胜增.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5):134-137.

[3]骆高远.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与思路[J].乡村振兴,2021(10):86-87.

【作者单位:张琳,济宁市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秦丹丹,金乡县文物保护中心(金乡县旅游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旅游经济乡村结合
论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