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2022-11-26 01:14王军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病鸡支原体鸡群

王军

(辽宁省黑山县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锦州 121400)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最常发生在珍珠鸡和火鸡等鸡类中,鹌鹑、鹅和鸭也属于易感群体。对病原菌的诊断包括分离培养、生物检测和血清学鉴定等方式。该病发作时会引发病鸡的上呼吸道感染,并容易与支气管炎(传染性)和新城疫一同并发,还会导致气囊感染、全身感染或传染性滑膜炎等疾病。该病的传染途径多样、传播迅速,对养鸡业的影响较大,但是通过合理的预防与控制可以有效减轻该类传染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1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1.1 传染特点

鸡滑液囊支原体病按照感染源、感染途径和病菌类型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急性感染可以发展成为慢性感染疾病,而慢性感染可以持续到病鸡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种垂直性、持续性的传染性疾病。如果养殖户或规模化养殖场对于患病初期的病体观察不仔细或日常检测不到位,常常在接种疫苗时才会根据患病个体体重变化发现异常,容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病鸡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羽毛蓬乱,龙骨滑液囊、跗关节和爪垫处出现显著的病变。患病初期病鸡的症状较为隐蔽,而且病情非同期发生,判断难度较大。该病的水平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特征,如果气管发生病变,病菌能够在气管中存活几周,但是病体的临床症状和血清检测没有明显变化,不容易被发现,所以该病具有传播广泛和隐藏性强的特点。被病鸡污染的饲料、羽毛、空气和饮水,以及吸血昆虫、鸡群交配、野生鸟类等都能够引起该病的水平传播[1]。

1.2 传播源与传播路径

该病以垂直传播为主,某一批次或同一孵化场和养殖场所的鸡群会呈现集中发病的特征,而养鸡场如果感染过该病,加之管理不善或消毒不彻底、预防不到位,也会出现水平传播的情况。该病常发于冬春季节,大于30日龄的幼龄鸡群属于易感群体,成年鸡群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即使感染临床症状也不明显。如果病毒来源于垂直传播路径,患病幼龄鸡可能在15日龄左右出现症状。调查发现,引进品种或品系鸡的发病率高于本土品种,商品代鸡群的感染阳性率高于父母代,父母代高于祖代,父母代公鸡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母鸡,公母鸡合群饲养后母鸡鸡群的整体感染率上升。隐性感染病体与病鸡是该病的直接和主要传染源,如果是以种蛋的方式传播,感染率可达100%。不同患病源的种蛋还会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常用的抗生素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但是无法完全消除传染病菌。

1.3 感染危害

该病菌对肉鸡和蛋鸡的感染危害不同,预防和治疗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蛋鸡的饲养周期通常超过500 d,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以喂服药物为主,不仅治疗时间长、成本高,而且会对蛋鸡的产蛋量产生不利影响;而肉鸡的饲养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3个月内,发病集中在40~60日龄的鸡群中,治疗周期较短,成本较低,防治手段较为简单。对病鸡如果没有在幼龄和青年时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将会影响个体发育,导致病鸡无法在常规生长时期开产,种蛋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所以,要在鸡60~80日龄时及时转群,动态监测和反馈鸡群的饲养状况,及时排查患病和感染风险。

对于60日龄以内发病的鸡,治疗需要2~3个疗程,机体恢复正常需要60~90 d左右。病鸡逐渐恢复到产蛋高峰期时,相比健康鸡群的产蛋率下降3%~7%。而开产后的鸡群一旦患病,鸡蛋生产量下降到90%以下,而且体重持续减轻,甚至会出现恶病质。20日龄内感染的鸡群治疗周期长,平均每千只病鸡的治疗成本约在100元以上;60日龄以内感染的鸡群,平均每千只的治疗成本约为200多元。由于鸡群感染后体重下降、生产性能受影响和死淘率增加,往往会导致鸡群的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

2 临床症状及剖检状况

不同患病阶段病鸡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菌株受病体成长环境、疫苗接种和药物防治等情况影响,表现特征的差异较大。通常情况下,无致病或致病力比较温和的菌株在个体感染后不会引发后果严重的恶性表现,而具有高致病性的菌株会诱发病体出现呼吸感染和滑膜炎疾病。感染4~6 d的初期阶段,病鸡出现啰音,呈现慢性亚临床感染症状。据实验调查分析,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肺病毒(APV),以及疫苗毒能够加重该病的感染强度[2]。当多种疾病并发后,如果饲养环境温度较低或者氨气含量过高,会导致病鸡的气囊病变程度加重。如果种蛋感染,则蛋壳表层的尖端部分出现病变表现,包括蛋壳出现黑色斑点和蛋的后部钝端在光照时出现明显分界线等。

病鸡在感染初期表现为呼吸道症状,随着病程延长,病鸡逐步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长期蹲窝和排便呈绿色稀释状等情况。病鸡的趾、跗、翅和脚垫等位置肿胀及变形,由于行动不便,病鸡饮水和采食困难,容易导致衰竭死亡。剖检病死鸡,可见跗关节处有干酪状黏性渗出物,而且渗出物会逐渐蔓延至腓骨长肌和腓长肌处。脾脏肿胀,肝脏呈红绿色斑驳样变化,胸部囊肿内有黄色豆腐渣样或奶酪样物质[3]。与其他感染病相比,该病的个体病变影响是全身性的,包括翅、跗、膝和股骨头等病变处出现炎性渗出。大肠杆菌的病变主要以跗关节、膝关节和股骨头等位置为主,翅关节通常无明显的病变表现。葡萄球菌感染则在跗关节和趾关节皮下位置出现黄色渗出物,呈胶胨样。

3 试验诊断

当前,对鸡群滑液囊支原体病的诊断主要有3种方法,即培养分离、血清学鉴定和生物学诊断。通常情况下,养殖户或养殖场会选择平板凝集进行初步的试验检测。

3.1 菌株的分离培养

菌株的分离培养主要是从病鸡的关节病变处分离出病菌,然后在培养基上接种,37℃以下的室内环境中培养3~7 d,对培养病菌进行检测。当指示剂的颜色变成黄色或橘红色时移植至新培养基中,或是将病料直接分离出来,用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急性感染的病菌菌落更容易分离培养,慢性病料中的活性菌数量相对较少,与其他感染疾病并发时,菌落分离培养的难度较大。

3.2 血清学鉴定

血清学鉴定的主要方法包括血凝抑制、酶联免疫吸附和血清平板凝集等方法。血清平板凝集的病菌试验鉴定方法应用相对简便、快捷,在规模化鸡群养殖中适用范围较广,但是由于试验取得假阳性的比率较高,而且交叉反应和血污感染等问题出现的次数较多,鉴定准确性有待加强。血凝抑制鉴定主要是通过病体的血清抗体检测试验进行诊断,该方法适用于患病7 d以上的个体检测,结果准确性和特异性较高,但是无法应用于早期诊断。

3.3 生物诊断

由于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与缺钙、病毒性关节炎和葡萄球菌感染等病症具有相似性,因此在生物临床诊断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当注意辨别不同病症的表现差异,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鸡类病毒性关节炎会导致病体的单侧或双侧跗关节肿大,关节皮下瘀血呈暗绿色,跗关节肌肉肿大、颜色发青,肌腱处有断裂,并有血凝块[4]。而滑液囊支原体病毒感染个体的关节只出现肿胀现象,颜色通常没有变化,有时会有分泌物。葡萄球菌导致的关节炎症状为患处羽毛脱落、皮肤颜色变化、鸡肉弹性下降、关节或毛囊处渗出炎性物质,用显微镜观察关节液,能够发现葡萄球菌。缺钙会导致鸡的骨骼硬度下降、容易折断,但是通常不会出现关节肿大的情况。

4 预防与治疗对策

4.1 加强检疫,避免购入带病鸡

该病主要以种蛋的垂直传播为主,同一鸡场也会出现水平传播的情况。因此,为了加强对该病的防控力度,首先应当强化病毒检疫工作,尽量避免购入带病雏鸡。同时,在选购青年鸡时应当深入、动态地了解和掌握育雏场的资质、鸡群健康调查数据、预防用药状况及疫苗接种等情况。实地观察青年鸡群的体重、采食、发育与精神状态,重点检查鸡的跗关节、爪垫和龙骨生长状况。

4.2 贯彻生物安全防护措施,规范鸡场管理

在同一养殖场和鸡舍中,鸡滑液囊支原体病毒可以通过饲养器具、饮水、运输工具、饲养人员和野生动物等介质传播。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率与传播范围,应当在饲养过程中严格贯彻生物安全防护原则,严格管理鸡场的车辆、防疫用具和饲料等物品,全面消毒后才能进场。外来人员进场时要进行针对性的消毒处理。接种疫苗前要保证注射针头和药剂的清洁卫生,使用正规、有文号的疫苗,使用的卵黄抗体也要来自滑液囊支原体净化鸡群。做好常规卫生清洁工作,及时隔离非健康状态的个体。定期消毒鸡场和鸡群,对野生动物和昆虫等进行驱赶和消杀处理,避免病毒通过吸血昆虫、老鼠和鸟类等进行传播。

4.3 合理接种疫苗

鸡群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控制亚临床感染范围,减轻垂直传播率。蛋鸡的疫苗接种可以选择MS-H株防疫活性苗,该疫苗基本没有致病性,可以使用点眼接种的方式将疫苗株植入到上呼吸道,持续刺激个体维持免疫保护状态,从而降低野毒株的感染可能。MS-H株疫苗需要接种在28日龄的健康鸡群中,接种前2周到接种后4周不能使用对疫苗效果有影响的药物。如果鸡群在50日龄左右出现感染症状,也可以使用该疫苗控制病菌影响。使用国内的二联灭活类疫苗,则需要增加一次免疫接种才能达到控制临床发病率的效果。

4.4 科学开展药物预防

药物防治是控制鸡群滑液囊支原体病集中传染的重要手段。与其他传染病相比,滑液囊支原体病的患病个体具有高耐药性的特点,因此需要选择敏感药物防治,如果条件许可,可以事先做药敏试验或者选择不同类型的药物交替使用。如果鸡场未接种疫苗,可以选择在雏鸡生长期、育成期、转群、开产和疫苗接种前后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如果购入的是青年鸡,可以在捕鸡、运输、进场和应激反应强烈时期,使用抗应激药物防治。如果蛋鸡在开产期出现应激和发病症状,可以持续使用敏感药物3~5 d[5]。为了控制药物残留的影响,也可以对产蛋鸡选择中草药进行药物预防。在用药过程中,应当根据鸡群的生长时期、体重、状态和发病情况等合理控制药物给量,科学规划药物使用疗程,实现预期防控的目标。此外,也可以在水和饲料中加入喹诺酮类、泰乐菌素及强力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4.5 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做好消毒查杀工作

鸡群中出现患病个体,很难全部根除传染源,病菌会通过病鸡的分泌和排泄等行为持续性产生传染病毒,即使通过药物治疗与控制,也无法消灭病鸡体内的全部病原体。当病鸡遭受强烈应激刺激时,滑液囊支原体病极有可能复发。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切断患病鸡群与健康鸡群的传染通道,最大限度地抑制循环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将患病鸡群全部处理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查杀,对饲养场地、饮水系统和笼具等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后,需要对鸡舍进行多次清扫,消灭卫生死角并延长空舍时间,使用前再次进行病毒查杀和清理,全面净化滑液囊支原体病菌。

4.6 改善养殖环境,减轻鸡群的应激反应

通常情况下,清洁卫生的饲养环境会降低鸡群的发病率,使病菌维持在隐性感染阶段。但是患病个体受到应激刺激时,就会出现集中发病的情况。养殖实践证明,寒冷、封闭、潮湿或在养殖密度高的鸡舍,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同时,防疫不严格、饲养管理不规范和转群不合理等问题也会使鸡群出现应激反应。为了降低滑液囊支原体病的发病率,需要相关饲养人员按照养殖要求做好清洁、饲喂和转群等相关工作,控制好饲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证鸡群的饲养密度合理,做好鸡舍的清洁与通风工作,并定期在饮食中添加维生素与其他相关营养物质,针对性地提升鸡群的防疫和抗病能力,减轻鸡群的应激反应。

猜你喜欢
病鸡支原体鸡群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措施
影响鸡群均匀度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画里有话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鸡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鸡群日常的观察与应对
支原体对生殖健康的危害
小儿支原体肺炎6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