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祖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痛的经验

2022-11-26 08:44宋昊鲲李慧臻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50
江西中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胃脘气滞萎缩性

★ 宋昊鲲 李慧臻(.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3005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通常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疼痛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有时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反酸、恶心、口苦等症状,其病理的严重程度与症状之间无相关性。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电子胃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邵祖燕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邵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脾胃系疾病。本文主要介绍邵祖燕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痛的临床经验。

1 病因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痞满”“胃痞”等范畴,虽然病证不一,但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调、素体脾虚等[1]。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由于胆附于肝,与肝同主疏泄,所以与胆也有联系。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病程较久、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本虚主要以脾胃虚寒、胃阴亏虚为主;邪实则表现为气滞血瘀、湿热、肝郁。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脾胃虚弱与气滞血瘀常常互为因果,交错出现,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始终[1]。

邵祖燕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胃失于和降,气机郁滞,久病入络,络脉瘀阻为本病的病机。病因与寒邪密切相关,或因贪凉感受外感之寒邪;或因饮食偏嗜,嗜食寒凉之物导致邪克脾胃;或因病久体虚,中阳不足,寒从中生。

1.1 诸寒邪气为因

邵祖燕教授认为本病与六淫中寒邪密切相关,或因贪凉饮冷,日久伤及脾胃阳气;或因病久体虚,中阳不足,阳气虚而生内寒。处方中多选用乌药、木香、吴茱萸、高良姜、肉桂等药。乌药辛温,可理气散寒止痛;木香苦降辛散,芳香燥湿;吴茱萸温胃暖肝、开散郁结、散寒止痛;高良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肉桂温暖中焦脾胃、通脉散寒止痛,可治疗中阳不足之病证。以上药物配伍,可理气温中、祛寒止痛。

1.2 气滞血瘀为基本病机

邵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气机郁滞,久病入络,络脉瘀阻。由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调、素体脾虚等导致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被破坏,进而出现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等气机升降失司的表现,症状上表现为胃脘堵闷不舒、胀满疼痛。气滞日久则会血瘀,导致络脉瘀阻,临床上常见胃部隐隐作痛,且这种疼痛入夜尤甚。

2 理气通络为基本治法

针对气机郁滞、络脉瘀阻导致的胃痛,邵祖燕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使用理气通络法治疗疗效显著,故多选用五磨饮子与丹参饮加减化裁而成的处方。五磨饮子来源于《医方考》卷六,《医方考》言:“怒则气上,气上则上焦气实而不行,下焦气逆而不吸,故令暴死。气上宜降之,故用沉香、槟榔;气逆宜顺之,故用木香、乌药;佐以枳实,破其滞也;磨以白酒,和其阴也。”五磨饮子的组成为木香、沉香、槟榔、枳实、乌药,具有解郁、降气的功效,主治气厥证。临床表现为七情变动,气逆不降,上气喘急,胸腹胀满,突然大怒而致气厥者。该方临床应用广泛,凡因肝胃气滞、气机不畅所致的多种病证均可使用, 且疗效显著。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运用该方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腹痛、胃脘痛、呃逆、便秘等疾病,可能与改善平滑肌运动有关[2]。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卷下,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丹参饮的组成为丹参、檀香、砂仁,主治心痛、胃脘诸痛。《医学金针》载:“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临床上常用于冶疗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时方歌括》云:“治心痛、胃脘诸痛多效,妇人更效。心腹诸疼有妙方,丹参十分作提纲。檀砂一分聊为佐,入咽咸知效验彰。(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水一杯半,煎七分服。)陈修园曰:稳。”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提到:“本方原治气瘀郁结的心胃痛,我用于胁痛入络,影响肠胃,效果亦佳。取其丹参和血,檀香调气,砂仁和中,痛剧者可酌入郁金、乳香。”朱良春等在《汤头歌诀详解》中谈到:“丹参活血去瘀,可治血瘀腹痛、月经不调;檀香、砂仁理气温中,疏通气滞,檀香尤能治气滞脘腹作痛。正因三药相协,能调气和血,使气血运行通畅,临床不但用它治疗心腹、胃脘气痛,还常用它治疗血瘀气滞的痛经,以及肝肿大而胁肋疼痛的证候。”邵祖燕教授在临证应用时,常结合患者的个体症状,灵活加减用药。如以胃气上逆致嗳气为主要表现的,加用旋覆花、代赭石等加强降逆之功;如以气机郁滞致胃胀或兼见胁肋胀满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则加用紫苏梗、川楝子、延胡索等品以加强疏肝行气之效。

3 针刺治疗

邵祖燕教授临证除使用方药之外,还擅用针刺治疗脾胃系疾病。邵老认为针刺等中医外治法可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故在临证中除汤药外,尤为推崇针刺治疗。其常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结合不同症状表现,随症加减针灸处方。如腹胀为主症者,以针刺天枢、中脘为主;肝气郁结、情志抑郁者,以针刺膻中、太冲为主。每次针刺留针30 min,每周2~3次,8~10次为1个疗程。

4 验案举隅

患者张某,女,55岁,2020年7月5日初诊。间断胃脘胀满5年余,加重3 d前来就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进食后加重,时有疼痛,进食稍硬之物便觉不适,手足不温,畏寒怕凉,纳差伴嗳气,乏力,大便2~3日一行,舌暗红,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细无力。胃镜报告:慢性胃炎。病理报告:胃(窦)黏膜轻度慢性活动性萎缩性炎伴轻度肠化。邵祖燕教授认为该患者为久病脾胃气虚,寒瘀互结中焦,治宜健脾益气、理气通络。处方如下:党参20 g,丹参20 g,白术15 g,莱菔子20 g,焦槟榔20 g,降香10 g,檀香6 g,吴茱萸10 g,荜茇10 g,瓜蒌15 g,火麻仁20 g,白豆蔻12 g,砂仁10 g,沉香10 g,乌药12 g,炙甘草5 g,太子参20 g,枳壳20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天枢,留针30 min,每周3次。2020年7月12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胃胀较前减轻,偶有疼痛,大便1日一行,偶有失眠,舌脉同前。予原方去火麻仁,加鸡内金10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继续针刺治疗,加用百会穴、神门穴。2020年7月19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食欲较前增加,乏力等症减轻,餐后时有胃脘胀满,舌红苔白,腻苔较前减轻。继续治以调理脾胃、理气消胀。予上方加山药20 g、炒稻芽12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此后患者以上方加减服用汤药3个月,复查胃镜、病理,病理报告示:胃(窦)黏膜轻度慢性非活动性浅表性炎。

按:患者素体脾胃气虚,运化失司则见胃脘部胀满,食后尤甚;病久入络,则见时有疼痛,进食稍硬之物便觉不适;中阳不足则见手足不温,畏寒怕凉;气虚日久,脏腑功能减退则见纳差、嗳气、乏力等症;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不降则见大便难;气滞日久则致血瘀,故见舌质暗红;脾虚则见舌苔边有齿痕,生湿则见苔白腻;脉细无力则提示脾胃气虚与患病时间之久。方用党参、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补益中焦;焦槟榔、枳壳、降香、沉香、乌药为五磨饮子加减变化,用以行气导滞,降气和胃;檀香、砂仁、丹参为丹参饮,用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吴茱萸、荜茇温暖中焦,温阳散寒;白豆蔻、瓜蒌健脾理气,祛湿除满;莱菔子、火麻仁消食导滞,润肠通便;炙甘草补益中焦,调和诸药。

中脘既为胃经募穴,又为八会穴中腑会;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与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故足三里穴治疗胃腑的众多疾病疗效均较好;天枢为大肠经的募穴,治疗肠腑疾病疗效显著;内关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心包经联络于三焦经之络穴,内关穴具有调畅三焦气机、和胃降逆之效,常用于治疗中焦气机失调之胃痛、呕逆等症[3]。邵老认为内关穴治疗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的病证效果尤佳。上述中药方剂结合针刺治疗,共奏益气和胃、理气通络之功。

5 结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会出现非特异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邵祖燕教授针对伴有胃痛症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运用五磨饮子联合丹参饮化裁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同时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更佳。邵祖燕教授认为本病病程久,迁延难愈,症状易反复发作,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指导患者生活调摄与情志调节。

猜你喜欢
胃脘气滞萎缩性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
胃宁和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7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