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022-11-26 10:27
关键词:人居宜居设施

包 福 存

(兰州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从家庭获得的养老支持逐渐减少,老年群体对住房配套设施和社区居住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安全、适宜的居住环境逐渐成为乡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关注老年人居住条件,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居住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近年来,人居环境受到国内外建筑规划领域、经济学及地理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农村人居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整治现状、问题、建设路径、人居环境质量及整治的主体问题等。卞素萍提出,一些地区绿色发展导向不明确、机制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2]。赵霞提出,农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供给和管理机制需要完善[3]。徐顺青等提出,从配套政策、组织实施、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治理路径[4]。于法稳、郝信波提出,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的机制问题[5]。关于老年人需求与建设老年宜居环境的关系的研究,王羽等认为,“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是打造老年宜居环境的关键”[6]。江立华、黄加成认为,要从社区居住环境、社区老年服务建设、社区老年文化、老年服务组织等方面建设社区居住环境[7]。

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或者构建指标体系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量化研究,或者进行定性研究。学者大多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从乡村老年人需求视角的研究较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及代际关系变化,特别是农村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等群体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需要深入了解和调查乡村老年人现有的养老困难和对居住环境的实际需求,系统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身体变化。如何系统分析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需求,分析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构建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路径,成为笔者聚焦的核心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1年1~3月,课题组将地域特征作为分层的标准,把甘肃省划分为东、中、西3个地带,在综合考虑抽样调查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操作性的前提下,使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直接抽取县一级行政单位。课题组把西部地区酒泉市瓜州县、武威市古浪县,中部地区兰州市皋兰县、定西市通渭县,东部地区陇南市宕昌县、天水市秦安县作为调查县。以瓜州县等6个县作为抽样框,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最终被抽中的村庄样本如下:酒泉市瓜州县双塔镇东双塔村,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三关村,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东关村,陇南市宕昌县理川镇上街村,天水市秦安县常营村。调查对象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乡村老年人。最终被调查的有效研究对象是281名乡村老年人。其中,男性132人,女性149人;年龄60~90岁及以上;文化程度,文盲137人,小学98人,初中29人,高中(含中专)13人,大专及以上4人。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采用自行设计的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如下:第一,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子女个数、居住情况;第二,住宅情况,房子居住时间、房子是平房还是楼房、房屋的建筑结构、是否有无障碍通道、是否有自来水与洗澡设施、厕所类型、能否宽带上网、室内的整洁度和温度等;第三,人居环境情况,如何处理自家的生活污水、有无专门处理垃圾的地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空气质量、饮水质量、上学方便程度、就医方便程度、对道路质量的评价、对社会治安的评价、对空气污染程度的评价、对邻里关系的评价、对文化娱乐活动的评价、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居住在乡村有哪些好的地方、有哪些不好的地方等。

调查工作由经过培训的15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员,对被调查的村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式的调查。问卷现场发放,对老年人的需求及居住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课题组共发放问卷300份,经审核有效问卷共281份,有效率93.6%。此外,调查员还对老人和村干部进行了深度访谈。

三、乡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5种类型。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人类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如果生理需求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新的需求,即安全需求。如果上述要求都得以满足,爱、情感和归属需要就会产生[8]174-175。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乡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需求可分为4个方面。

(一)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安全需求

基本的安全需求指乡村满足老年人维持基本生活的能力。安全的饮水、清洁的空气、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以及便利的垃圾处理等是老年人最基本的安全需求。调查显示,老年人对本村空气质量非常满意的占15.3%,满意的占57.7%;对本村饮水质量非常满意的占8.5%,满意的占57.3%;对本地社会治安的评价,认为安全的占43.4%,比较安全的占54.1%;对本地空气污染程度的评价,没有污染的占49.5%。总体上来讲,乡村老年人对空气质量、饮水质量、社会治安较为满意。在访谈老年人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年人觉得住在乡村空气好、环境好、节奏慢、压力小,喜欢农村的自然环境。调查显示,乡村老年人居住的房屋类型,平房占79.4%,一般楼房占19.9%。可见,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在平房里。虽然老年人大多居住在平房里,但大多数平房的建筑都有台阶,住宅设置了无障碍通道的仅占21.4%。课题组发现,老年人拥有的无障碍通道、洗澡、暖气等生活设施的比例较小;老年人的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如缺少紧急呼叫装置、洗澡辅助设施和家庭病床。可见,乡村老年人的居住地及配套服务、生活设施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在住房设施满足老年人基本生理需求的条件下,老年人对住房安全性、便捷性的需求也应该引起重视[9]。总体来讲,乡村老年人希望居住地及配套服务、生活设施能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干净整洁、适应精神追求的居住环境[6]。

(二)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社会交往需求

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成员普遍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养老支持。老年人大部分时间在村庄里度过,其社会交往主要体现在处理邻里关系、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等。

调查显示,乡村有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占48.4%。可见,乡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偏少。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乡村老年人的活动范围离不开村庄,其打牌、下棋以及一些文化娱乐活动都需要活动场所。关于乡村有必要建设哪些文化设施问题,课题组对乡村老年人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认为有必要建设村文化大院的占26.7%,建设文化广播站的占13.9%,配备文艺活动器械的占39.9%,建设农村书屋的占7.5%,建设棋牌室的占11.7%。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既要求良好的物质环境,又要求良好的人文服务环境。对邻里关系、村委会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评价等是衡量社区人文服务环境建设的指标。老年人对邻里关系的评价,认为非常满意的占16.7%,比较满意的占54.1%,一般的占26.7%。可见,大多数乡村老年人对邻里关系是较为满意的。在村庄里,老年人之间有着比邻而居的地缘关系,在家庭规模缩小、代际关系发生变化以及空巢化状况下,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是经常性的。因此,老年人对邻里关系较为满意。对村委会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评价,非常满意的占4.6%,比较满意的占27.8%,一般的占50.2%。课题组发现,一半的老年人对村委会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评价一般。这说明老年人对文化娱乐活动有着较高的需求。

总之,乡村老年人对邻里关系较为满意,对文化娱乐活动等需求有较高的期盼。

(三)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尊重需求

乡村老年人需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精神上的关爱、家人与村民的尊重,需要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乡村应当营造一种尊老、孝老、敬老的氛围。调查显示,在本村看病就医,老年人认为方便的占 63.3%,不方便的占36.7%。可见,一半以上的老年人认为看病就医是方便的,但是村里的卫生室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较为有限,缺乏专业的医疗服务人才和医疗设备。课题组发现,一些老年人为了避免家庭内部矛盾和保持自己的生活习惯,虽然主动选择和子女分开居住,但是老年人也能够得到子女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关爱。老年人的居住地及社区环境建设应注重满足老年人的尊重需求。

(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自我实现需求

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指老年人关注社会的发展,渴望通过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潜能,实现自我价值[10]。乡村老年人希望自己生活得有价值,能继续为社会、为家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课题组发现,一些低龄老人愿意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帮助,为老年群体提供志愿者服务,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的互助养老服务并不完善。面对当前加速的乡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充分尊重老年人,激发老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潜能,显得尤为重要[11]。只有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调动老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村庄事务,激发低龄老年人的潜能,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才能提升乡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乡村老年人居住环境面临的问题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开发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工程。建设老年宜居环境是一项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环境等方面。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就要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加强宜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建设、老年文化建设等[12]。乡村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是为乡村老人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养老和生活环境。

(一)老年人的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滞后

调查显示,乡村房屋的建筑大多都有台阶,没有无障碍通道,不利于老年人出行,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乡村的社区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村庄老年住宅环境的通风、采光、隔音效果一般,房屋结构、卫生设施不合理,没有无障碍设施,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和活动设施的建设滞后。乡村老年人自家的生活污水排到下水管道的占20.6%,排到院外沟渠的占64.4%,随意排放的占14.9%。可见,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对乡村老龄群体的特殊需求考虑不周到,无障碍设施建设滞后。适老工程改造,应本着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的原则,注重对乡村社区的设施建设[13]。

课题组发现,老年人认为住在乡村不好的诸多原因中,卫生脏乱的占19.9%,水电不便的占13.2%,交通不便的占 43.8%,就医不便的占36.4%,上学不便的占27.8%,活动场所少的占62.3%。可见,认为乡村活动场所少的老年人占的比例较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村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一些村庄的老年活动中心空间小,能容纳的老人有限,有些老年人只能找个空地,放置桌子打牌、下棋。此外,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污系统,污水随意排放,影响老年人的出行。

(二)乡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解决目前我国养老问题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尚有未完善之处[14]。《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服务相对不完善[15]。乡村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退化,对生活照料的需求日益强烈,然而,子女经常外出打工,家庭照料者缺失,社区提供的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十分有限,老年人的养老出现困境。

在医疗保健方面,调查显示,村卫生室只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乡村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对上门看病、陪同看病及取药、降低药品价格有强烈的需求。乡村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数量巨大的留守老人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之间不匹配。乡村社区资源整合利用不足,乡村社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资源偏少。只要对已建成的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村卫生室等予以适当拓展,加以整合利用,它们就能为乡村养老服务工作作出更大贡献。从实地调查来看,这些资源的实践利用并不理想,有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不能满足乡村老人的养老需求。若把这些养老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就会提升乡村养老服务水平。

五、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路径

老年宜居社区居住环境建设,就是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精神生活丰富、人文环境良好的养老环境,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建立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升的长效机制

结合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突出对乡村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有特殊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他们的特殊需求就突显出来[16]。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只有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活乡村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17]。农村社区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完善社区设施,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老年人的需求,打造更加优美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养老服务体系

在老龄社会背景下,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流动,农村家庭空巢化、留守型家庭的日趋增加,农村房屋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对户外环境的特殊需求,满足老年人对物质文化、精神心理的需求,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居家养老生活环境。针对老年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应根据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范围,合理完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并逐步完善适老化设施建设。部分乡村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因此,既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也要加强老年活动中心、村卫生室、棋牌室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对于空巢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娱乐等居住环境需求进行合理的转化,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18]。加强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和活动设施的建设,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充分发挥乡村老年人的潜能和优势

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能和优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4亿,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13.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36.11%[19]。乡村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乡村人口老龄化加剧。乡村低龄老人数量巨大,可以发挥低龄留守老人的潜能和优势,倡导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养老。老年居住环境建设,应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资源,吸引低龄老人参与农村宜居环境建设。社区应当引导和帮助老年人,成立相应的老年性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组织建设,积极壮大农村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猜你喜欢
人居宜居设施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民生设施非“摆设”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为打造“宜居漯河”贡献人大力量
贵州:生态宜居 留住乡愁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