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延安苹果品种结构优化布局的思考

2022-11-26 17:55刘光东
西北园艺(果树)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熟晚熟富士

刘光东

为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布局,推动果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我们对延安市苹果品种栽培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建议。

1 苹果栽培及品种结构布局现状

1.1 苹果栽培现状 2021年,延安市苹果总面积331.7万亩,产量400.5万t。主要分布在以洛川为核心的塬地产区,乔化、短枝型、矮化栽培模式共存,总面积154.4万亩,产量259.7万t,分别占全市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6.5%和64.8%;以宝塔为核心的北部八县山地产区,以乔化和短枝型两种栽培方式为主,总面积177.3万亩,产量140.8万t,分别占全市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3.5%和35.2%。

全市认定绿色有机果品基地130.3万亩、良好农业25.9万亩、出口基地14.5万亩、直采基地18.6万亩、智慧果园16个共0.7万亩,3个县区实现了有机、绿色、良好农业规范整县区认证。

建成果畜沼生态循环果园47.6万亩,建立良种苗木组培扩繁基地0.4万亩。建成国家级标准园11个2.5万亩,省级137个2.4万亩、生态果园示范村31个4.7万亩。

建设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百千万”示范工程面积311.3万亩,建成市级标准化示范园398个9万亩、示范区100.6万亩,美丽果园72个10165亩。

累计推广“豆菜轮茬”590万亩。灯、板、带、芯等绿色防控技术基本普及。

建成沼气池10.4万口、集雨窖7.8万口,防雹网覆盖32.2万亩,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果园种草覆盖、中耕施肥、病虫防控等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延安号”技术在全国全省得到大面积推广,果业综合生产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全市建成矮密栽培基地72.4万亩,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规模化建园63.1万亩。

13个县区全部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实现了基地县全覆盖,成为陕西第一,全国仅有。

1.2 品种结构布局现状 延安产区苹果栽培品种以富士系、嘎拉系,少量的元帅系、早熟富士系、金冠系等晚熟、中晚熟和早中熟鲜食品种为主。栽培品种主要有长富2、岩富10、秋富1、宫崎短枝、惠民短枝、礼泉短富、秦冠、弘前富士(玉华早富)、新红星、金冠、千秋、华冠、红嘎拉、丽嘎拉、藤牧一号、美国8号,以及近年引进和选育的响富、烟富3、烟富6、烟富8、烟富10、成纪1号、延长红、秦脆、瑞雪、瑞香红、华硕、秦阳、维纳斯黄金、袖珍苹果等30多个早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不同熟期品种生产情况如下:

早中熟品种:面积26.75万亩,产量29.6万t,分别占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1%和8.2%。其中嘎拉23.89万亩,产量26.46万t,分别占7.2%和6.6%;其他品种2.86万亩,产量3.14万t,分别占0.9%和0.8%。

中晚熟品种:面积19.65万亩,产量38.23万t,分别占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9%和9.5%。其中弘前富士(玉华早富)14.5万亩,产量29.4万t,分别占4.4%和7.3%;千秋1.6万亩,产量3.02万t,分别占0.5%和0.8%;元帅系1.07万亩,产量1.12万t,分别占0.3%和0.3%;其他品种2.48万亩,产量4.69万t,分别占0.7%和1.2%。

晚熟品种:面积285.3万亩,产量332.66万t,分别占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6%和80.6%。其中富士273.63万亩,产量315.06万t,分别占82.5%和78.7%;秦冠9.39万亩,产量13.59万t,分别占2.8%和3.45%;其他品种2.28万亩,产量4.01万t,分别占0.7%和1%。

2 品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早中晚熟比例不够合理 鲜食早中熟品种少,中晚熟品种不足,晚熟品种占比过大,品种单一(主要是富士)。早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比例为8.1︰5.9︰86,与目标10︰20︰70的理想比例仍有差距。早中熟品种面积仅占8.1%,且以嘎拉为主。晚熟品种占比高达86%,仅富士就占到82.5%,一品独大。品种单一、同质化竞争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2.2 品种混杂退化 延安苹果品种随着栽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经历了由老到新的更替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以倭锦、红玉、祝光、国光为主要栽培品种;20世纪60—70年代增加了金冠、红星;20世纪80年代以秦冠为主要发展品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大量引进栽培富士系的长富2、岩富10、秋富1、新红星等品种,由于新红星、秦冠等品种受品质、价格影响,面积逐步缩小,富士成为第一大主栽品种。富士品种本身自然退化严重,加之多年来育苗以种子播种的有性繁殖方式为主,接穗采集混乱,造成退化加剧、品种混杂,质量良莠不一。近年来,虽然通过杂交和芽变选育出了延长红、玉华早富、秦脆、秦蜜、瑞阳、瑞雪6个新品种,引进推广了烟富系列、响富,以及宫崎短枝、成纪一号、维纳斯黄金、袖珍苹果等一批新品种,但新品种占比较小,不足总面积的10%,长富2、岩富10、秋富1仍为主栽品种,品种退化、一致性差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个别品种未经严格区试就宣传推广,势必会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2.3 区域布局不够明确 近年来,延安苹果在栽培模式上进一步明确了北部突出发展短枝型,南部发展矮化栽培的思路,但在品种布局上考虑色泽(红、黄、绿)、大小、生育期(早中晚)、光热资源(光、热、无霜期等)等因素明显不足,县区发展趋同,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形成各自特色,不利于市场供应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 结构调整与品种优化建议

应按照“有利于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行优化调整;有利于依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趋向调优调特,生产名优果品,实现苹果供应多样化、优质化、周年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延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世界级优质苹果产区”三个原则,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品种布局,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3.1 开展芽变选育,进行品种提纯 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延安本地优势资源和330万亩苹果基地优势,积极开展优质、抗寒、抗旱芽变枝变优良品种筛选,培育适合延安本地的“好看、好吃、好管、好卖”苹果新优品种。二是选取生产表现好的品种登记造册,结合苗木繁育进行优选提纯,严格接穗采集,把好苗木提纯关。三是对引进的新品种进行严格区试,表现好的大面积推广,未经区试的不得宣传推广。

3.2 调整早中晚占比,科学搭配品种 坚持鲜食苹果基地和主栽优系富士品种这个“延安苹果定位”,打破目前8.1︰5.9︰86的比例,进一步压缩晚熟富士和秦冠的栽培面积,适度增加早熟品种(鲁丽、秦阳等)比例,调减中熟品种(嘎拉)比例,加大中晚熟品种(早熟富士优系、金冠优系、元帅优系、中秋王、华冠、蜜脆、袖珍苹果等)比例,使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比例达到3︰7︰20︰70。

3.3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 延安以南产区(包括宝塔、宜川、富县、洛川、黄陵、黄龙)降雨充足、土地平整、土质肥沃、无霜期长,宜以晚熟、中晚熟鲜食品种为主,主栽品种以晚熟富士优系、中晚熟富士优系为主,搭配嘎拉优系、秦脆、瑞雪、蜜脆、华冠、鲁丽、维纳斯黄金等品种。

延安以东产区(延川、延长、宜川)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宜以早熟、中熟和晚熟鲜食品种为主,主栽品种以晚熟富士优系、元帅优系为主,搭配授粉品种鲁丽、嘎拉、秦脆、瑞雪、瑞香红、维纳斯黄金等。

延安以北产区(安塞、子长、志丹、吴起、甘泉),光照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宜以中熟和中晚熟品种为主,主栽培品种以早熟富士优系、金冠优系、元帅优系为主,适当搭配中熟嘎拉优系、千秋、蜜脆、袖珍苹果等品种。

通过区域优化布局,做到“大中小结合、早中晚搭配、红黄绿组合”,实现多元化发展。

3.4 强化引种监管,繁育新优品种 一是严格新引品种监管。对市内企业和个人引入的新品种登记造册,标明品种来源和原产地表现,并经过最少3年区试,观察在本地区的性状表现,确定是否大面积推广。二是进行新优品种区试。凡引入品种,要通过专业机构,高接在成龄树上进行观察鉴定,并形成可推广的具体结论。三是引进现代化苗木繁育企业,采取国际先进脱毒大苗繁育技术,加快现代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培育一批适宜推广的新优品种砧木和优质脱毒大苗,解决苗木参差不齐、品种混杂、挂果迟、见效慢的问题。

3.5 结合老园改造,进行品种更新 一是老园改造要严格按照不同区域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将间伐与品种更新同步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果园密闭问题,又更新了品种,实现间伐与品种更新两不误,保产提质。二是品种混杂的果园,要通过高接换头全面更新换代,结合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步淘汰一、二代富士品种,发展三、四代优系富士品种和其他新优品种。三是引导南部老果区在老园更新改造过程中,按照品种布局选择适宜本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全面推进“五新”基地建设。

3.6 结合新园建设,发展优良品种 在不违背国家耕地“非粮化”政策前提下,充分利用非耕地、塬边茆梢发展新果园。按照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选用经过区试,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表现好的优良品种。要充分利用南北东不同区域有利的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优品种,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全面推进延安果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中熟晚熟富士
2022年“蒙阴杯”全国早中熟桃鉴评大赛在蒙阴成功举行
富士苹果价 将低于往年
富士苹果 哪些品种受果农欢迎
富士行情稳弱 花牛价格走低
晚熟
晚熟
晚熟
晚熟脐橙映峡江
桂林中熟西兰花新品种不同种植期比较试验
翔安区中熟花椰菜新品种对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