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建构:“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合作

2022-11-26 17:44宋俊楠马勇军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家校双减作业

宋俊楠 马勇军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2022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党和国家站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回归立德树人教育初心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力求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当前做好“双减”工作,更需要家校相向而行,找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又避免负担过重的平衡点。《意见》中明确对家校合作提出了要求,具体如下:“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2]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因此,进一步明晰“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出现的新特点以及面临的新挑战,有利于“双减”教育新政策的落实,同时对新形势下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关系的新生态

1.家长和教师角色回归,教育主体地位凸显

一是表现在家长角色回归:“双减”提出坚持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从严格审批、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和强化常态化运营监管三方面全方位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这意味着教培行业将彻底陷入冰河时代,影子教育也将逐渐弱化,而家长角色正逐步呈现回归态势。学校放学后,家长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将孩子扔进校外培训机构后就不管不顾,进行短视化、功利化的超标超前培训。父母要回归真正的家长角色,成为更加“显性”的教育者,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开始认真思考孩子究竟想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正规学校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回归:“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1]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存在部分教师要求家长给孩子批改作业的现象。教师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这一条明确规定批改作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实则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职责的转移,“双减”政策对这方面的规定正是正规学校教育中教师角色回归的表现。家长和教师角色的回归,家校合作的双方教育主体地位凸显,对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教育生态逐渐净化

“双减”促使整个教育逐渐走出内卷化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3]。教育的另一个实施主体——逐利化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逐渐淡出教育领域,更多呈现的是家庭和学校双方共同坚守住教育作为良心事业的属性,为孩子创造一片成长的净土,重新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具体来说,“双减”主要对学生作业负担、学校课后服务的优化以及资本化、逐利化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做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目标是依法依规治教,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好地回归校园,让教育生态逐渐清新净化。首先,“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爱学乐学[1],这是学生能真正实现减负的重要前提。“双减”政策的提出将促进学校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孩子提供分层作业和进行个性化的课后服务,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同时对校外学科类培训行为进行了数量、时间、地点、内容、进度等八方面的规定[4],真正形成促进教育公平的良好学校教育氛围。其次,“双减”也将学生和家长从无休止的作业、题海和考试中解脱出来,使家长育儿摆脱教辅培训而转向民主平等、共情交流的教育方式,能在放松的状态下慢下来了解孩子真正的感受,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关注孩子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给予其被尊重、被接纳的感受,做一个“牵着一只蜗牛散步”的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长环境。

3.合作权责边界划分更清晰

家庭与学校是平等协商、共同育人的合作伙伴,家校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基于孩子这一活生生的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合作,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主体,任何一方的教育作用和功能都不能被相互替代。同时,两者也应相互配合,任何一方责任的缺失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职责方面,“双减”重申家庭教育的职责,要求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对家长错误的家庭育儿观念进行纠偏,引导家长形成减负共识,配合“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具体来说,家长所要承担的教育职责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密切家校联系,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三是融洽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四是指导孩子合理利用在家时间,如进行家务劳动、开展体育锻炼和亲子阅读等。[4]这样的家庭教育胜却无数校外培训,这才是孩子长远发展所必须的,也是教育本原的意义和价值。

在学校教育职责方面,“双减”要求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从作业、课后服务、提升教育质量和家校合作等方面具体、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规定。尤其针对教师将批改作业职责转移给家长这一问题提出了规范要求,使教师明晰自己的权责边界。同时除知识传授外,“双减”还强调学校教育的文化建构功能,对学校发挥文化影响力的教育职责进一步规范。

“双减”使家庭和学校教师自身权责的定位与边界进一步明晰,双方任务明确,各负其责,更有利于避免以往因边界模糊而产生的各种矛盾。

4.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双减”的本质并不在于“减”,实质是要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生长空间。对各年龄段学生书面作业进行减负的同时,也对学生回归家庭后进行家务劳动、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身体健康(如睡眠休息、眼睛保护等)、学习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要求,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校课后服务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力特长、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内容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所以家校合作的内容不再像以往一样仅仅局限于学生作业、分数、考试和学业成绩的交流,而是更加开放与多元。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的新要求与挑战

1.对班主任的新要求和挑战

(1)时空要求与挑战。“双减”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双减”增加了课后服务时间,同时也增加了班主任在学校工作的时间。在进行课后服务、为学生拓展课后服务空间时,可能会发现一些要与家长沟通的新问题,家校联系频次增多,必然也会占据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合作进一步频繁和合作内容的丰富、多元化,班主任可能更多地选择通过微信群和手机通话等线上沟通方式与家长进行家校合作,而这种无时无刻都可进行交流的泛在沟通形式无疑会使得班主任失去更多独立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另外,如果班主任根据交流内容的难度进行家访或者组织家长会,则更会消耗班主任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双减”工作中班主任如何统筹做好学校工作与家庭生活、如何处理好家校合作与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其进行家校合作的一个困境。尤其对于自己子女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班主任,在“双减”中该如何同时兼顾好班主任角色与家长角色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心理状态要求与挑战。心理状态要求与挑战是指班主任针对“双减”提出的要求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时可能出现矛盾、分歧,导致班主任产生紧张焦虑、自我否认的心理情绪。进行家校沟通交流时有可能面对不配合、不积极的家长,不同的家长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合作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往往使班主任心力交瘁。“双减”在学生减负方面要求“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1],这些可能引起一些家长的质疑或否定,使家校双方关系陷入紧张,对家校合作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班主任在进行家校合作时需要有一颗“大心脏”,具备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

2.对家长的新要求和挑战

(1)转变教育观念,缓解教育焦虑。“双减”政策和延时服务政策的落地,使已经习惯于在焦虑中成长的中国家长们又迎来了新的焦虑。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在中考、高考的现实下,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二是双减政策取消并打击了课外培训,但高考分数决定成败的指挥棒还在,市场需求仍在,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如果不内卷补课,会不会造成孩子阶层固化?三是“双减”实施后,父母在孩子放学后失去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接盘”,一些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突然增多,有些家长不具备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技能和与孩子平等沟通的能力,一时间会产生各种矛盾和焦虑。另外一些工作较忙的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放学后的课余时间要怎么安排?所以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一些家长表示不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面对教育格局重大调整,家长需要改变以往根深蒂固、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缓解因对孩子未来前景和阶层固化与流动的不确定性而患有的严重的“教育焦虑症”,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工作家庭两手抓,亲子陪伴要求高。“双减”减的是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过重的学业负担,但家长的教育责任并没有减,并且对父母的亲子陪伴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摆脱校外培训减下的大量校外时间,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回归家庭,通过家庭补位教育使家长在与孩子相处中更好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创造性,使未来拥有更多可能性。这就需要家长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但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在时间陪伴方面存在挑战,在完成家庭教育、助力家校合作方面产生困境。所以工作、家庭两手抓,协调好两者的关系,给孩子更好的成长陪伴是家长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要求与挑战。

3.对任课教师的新要求和挑战

(1)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对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是“双减”的两大重要主题之一。“双减”从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作业总量布置的合理性、作业结构类型的多样性、作业批改的及时性以及作业完成质量的反馈性等方面对学生作业负担进行一体化、系统性管理。[5]所以任课教师要想与班主任相向而行,扮演好家校合作的促进者角色,就要在作业布置方面严格遵守“双减”要求。这不仅要求任课教师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还要用更少的习题来达到与以往“题海作业”相同的教育功效;同时除传统的基础性作业之外,任课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实践探究性和综合性的作业,避免重复性和机械性作业。这十分考验任课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精力去认真挑选设计难度总量适中、效能高、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高质量作业。“双减”在对任课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连锁反应。双减提出“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一二年级学生不进行书面考试”[1]。那如何准确把握学情、诊断学生学习情况以及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成为“双减”背景下摆在任课教师,尤其是一二年级教师面前的重大挑战。

(2)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任课教师在家校合作中还扮演着被监督者的角色,通过家长委员会对任课教师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6]“双减”要求教师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这正是在呼唤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校学足学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然而,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都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提升课程的内涵质量,要求教师教在今天、思在明天,真正将“双减”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落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三、新时代家校合作的建构策略

1.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首先,将家校合作上升到法律层面。虽然《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家校合作来落实“双减”工作,但这些要求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各方主体权利与义务缺乏严密科学的说明与规范,致使主体权责不明或推诿,弱化了家校合作的可操行性。[7]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家校合作法律化进程,给学校、家长和班主任提供具体的教育责任轨道,使家校合作有法可依、依法依规推进。其次,建立第三方支持系统,积极推动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21年10月我国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是全社会形成以家庭单位建立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第一步,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办家庭学校、设置家庭教育课程、开发教材(如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形式,使家庭教育内容成为公共课程,形成全社会的科学育儿观念。最后,给予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必要、充足的经费支持。许多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对班额进行控制、对班主任家校合作激励机制进行保障。只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才能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促进学校真正落实好“双减”政策。

2.对社会团体和组织的建议

各学者十分强调社会组织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如艾伯斯坦的“家校合作的重叠影响阈理论模型”指出,除了学校和家庭外,社会组织对于学生教育更是有其专长的作用,只有三方面携手才能产生更大的重叠影响力并且其影响力是大于三的。[8]还有学者认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协同才能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体系。[9]“双减”使学生腾出更多空余的时间和精力去看身边原本被忽视的大千世界,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去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或是个人要在家校合作新样态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做好家校合作。如街道、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组织可以在节假日或周末组织开展校外活动,大家群策群力,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假期生活,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变为显性的才能,培养其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缩小班额。班额太大,学生人数过多,会使班主任开展家校合作存在较大难度和压力,要同时做好全班学生的全面到位的家校合作不太现实。缩小班额,减小班主任开展家校合作的难度,减轻班主任的负担,使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沟通并进行自我专业发展。其次,完善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更加灵活、人性化。学校可以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辅导员,这样两位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的日常管理和家校合作,无疑会增强和优化他们与家长的联系和合作。同时真正落实“弹性上下班”,给任课教师更多的自主时间,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来研究教育教学和作业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另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功能重提。长期以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功能缺失或不足,学校各项工作多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为中心,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面有所忽略,新时代下学校要加强家庭的教育指导功能。最后,改革班主任考核制度。增加班主任在家校合作方面的业绩指标,将班主任推进家校合作的表现作为评聘职称、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指标,以建立班主任家校合作激励机制,保障支持班主任开展家校合作。

4.对教师的建议

(1)班主任。笔者试根据袁柯曼等学者提出的“中小学教师家校合作胜任力模型”,从班主任角度来对开展家校合作提出建议。这一模型展示了教师具有家校合作胜任力须具有以下特征:外层是教师关于家校合作的知识和技能,中层是教师进行家校合作的态度和价值观,内层是教师的个性与成就动机。[10]首先,模型外层的关键指标。班主任要掌握家校合作的知识和技能。一是知识方面,班主任要认真研读“双减”政策中关于家校合作的政策要求,了解其实质内涵;加强家校合作相关理论的学习,正确有效地把握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处理合作中的矛盾;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与家校合作相关的理论和家校合作的开展方式,学习典型实践模式与案例;具备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二是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同领导力。其次,模型的中层指标。班主任要有对待家校合作良好的心态和对家校合作的正确认知。班主任要对教师和家长角色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和家长是友好协商和平等协作的合作伙伴关系,清晰地认识到双方进行家校合作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模型的内层指标。班主任要展现耐心、宽容理解的个性和以成功的家校合作为内驱力的成就动机。“双减”增加课后服务时间,面临自己自由时间的压缩,进入时空困境,班主任要铭记教育初心,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细心、耐心、宽容的必备品质,还要对家校合作持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班主任应以实现良好家校合作为己任,利用内部驱动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家校合作相关工作,做一个自觉主动的行动者而不是被支配的、盲目的执行者,为新形势下构建美好的家校合作而持续努力。

(2)任课教师。首先,任课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参与者,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明确自己作为家校合作的被监督者的角色规范,强化角色学习。“双减”使教育逐渐走向“集约型”教学发展,这更呼唤教师的内涵发展,学生减负的同时必然要求教师教学的提质,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赋能,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激发专业发展动能和教育教学热情;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作业设计能力,着重完善各学科教师之间作业协同布置总量和作业设置类型,打破传统的作业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新型作业体系。其次,明确自己作为合作者的角色规范,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将“双减”背景下学生发展的新情况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流,改变传统“分数为王”的单一评价理念,从多维度、多标准、多主体评价学生的成长,逐步提高教学评价能力;和班主任教师组成教育共同体,与家长一起助力孩子的成长,做家校共育合格的合作者。

5.对家长的建议

上文所阐述的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是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对教育规律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与孩子相处方面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因此,首先,转变教育观念,缓解教育焦虑。许多家长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产生了观念上的严重扭曲。要知道教育的初心和本质是立德树人,在育人初心方面家长要走出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困境,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双减”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家长应长远看待孩子的发展,避免做功利化、短视化的“鸡娃”家长。着眼于孩子能力的提升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积极、长效,以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所有家庭教育行为的初心和目的。其次,重视教育规律,做终身学习型家长。家长在做好孩子校外培训负担“减法”的同时,也要做好自身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加法”。掌握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亲子相处技巧,真正利用好亲子相处时间,重新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和内心声音,做好家庭教育。同时要有终身学习的品质,不断进行自我增值,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学习教育规律。改变对孩子分数的单一要求,坚持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变对孩子过度教育的执念,坚持进行身心和谐发展;改变对孩子片面文化知识的教育,坚持进行知行合一的教育。另外,在对待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态度方面。要理解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困境,认识到班主任与家长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其合作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与班主任积极友好交流,配合班主任工作,为推进家校合作扫除障碍和阻力,与班主任一起并肩做好家校共育。

猜你喜欢
家校双减作业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