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建造的工程管理“双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2022-11-26 01:02高云莉石锋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2期
关键词:项目管理课程体系智能

高云莉,姜 蕾,石锋

(大连民族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引言

随着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等的发展,以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抓手的“智能建造”已成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1]。智能建造理念下,数字建筑、信息化建筑模型、绿色建造模式等是建筑业发展的新趋势,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要时刻关注行业产业发展状况,将最新行业成果及工程实践应用到工程教育教学中来[2]。

因此,本文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智能建造”角度,提出了“理论精讲、重在实践、智造引领、追求创新”的改革思路,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以下简称“双能力”)为目标,将智能建造的新技术如BIM等,融入课程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及工程项目实际工作流程,设计了基于智能建造的“双能力”培养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很快适应项目管理相应岗位要求,而且在工作中具备能够利用新技术、新思维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一、国内外工程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

1.国外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工程管理类专业侧重于管理方向,其专业课程体系分为进度管理类课程、风险类课程、质量与信息类课程三大类,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多,在本科阶段就能参与管理实践并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工程管理类课程体系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和分析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英国伯明翰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是以实践课程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南澳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是以工业界需求为导向,顺应市场要求,对课程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2.国内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四大类,按照这四类课程体系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这四类课程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领域比较宽泛。如工程技术类课程属于土木类,其他三类分属经济类、管理类和法律类。各类课程均要服从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懂工程、会管理的工程人才[4]。

国内高校层次不一,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同。“双一流”高校的主要定位是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各地方院校的主要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也有差异。本文的主要定位是培养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建筑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不清晰。工程管理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实践课程比重虽然达到要求,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层次递进关系不清晰。工程管理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比较模糊,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实现路径[5]。第二,专业方向缺少主线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不集中。工程管理各门课程规划独立、教学独立,造成知识体系中知识点的冗余和衔接关系脱节,学生对完整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培养不突出,学生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所需能力脱节。第三,课程体系缺少弹性,滞后于建筑业的发展。在建筑业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的转型升级中,需要更多高技能的建筑产业人才,但由于培养方案的滞后性,智能建造的新技术、新方法不能及时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6]。

二、基于智能建造的工程管理“双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以“理论精讲、重在实践、智造引领、追求创新”为改革思路,以培养学生“双能力”为目标,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递进层次;在专业方向上,按照实际项目运作流程,结合智能建造发展趋势,统一规划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设计课程模块,将各门课程有机衔接,构建了基于智能建造的工程管理“双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见图1)。

1.课程体系在纵向上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实现阶梯式递进培养。学生能力培养规律是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划分为基础实践层、基本技能层、专业实践层和综合实践层四个层次。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基础实践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项目管理实习和测量实习,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基本技能层包括工程造价实验、项目管理实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和工程结构课程设计,主要使学生初步掌握设计和管理的基本技能;专业实践层包括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训练模块和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训练模块,侧重于单个专业方向的训练;综合实践层主要为毕业设计,是对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中,基础实践层以创新创业基础为主;基本技能层包括BIM技术基础、装配式建筑概论、建筑信息化综合实验、智能建造综合实验和工程管理创新工作室课题,这部分内容结合建筑业发展趋势,使学生掌握智能建造的新技术、新方法;专业实践层是结合智能建造技术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训练;综合实践层在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等其他专业进行多专业联合的毕业设计,注重新技术在专业交叉融合中的应用。

2.课程体系在横向上实现专业方向模块化设计。横向上整合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工作流程跨课程形成三个模块,完成专业方向的能力训练。在每个模块训练体系中,以专业方向能力训练目标为导向,以主线课程为核心,在内容上与前序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联合课程设计。按照项目实际工作流程梳理联合课程设计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一个对应的系统性能力训练体系。第一,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训练模块。该模块以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策划、工程计价学和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课程,组成建设项目策划与经济分析、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三个联合课程设计,分别对应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中的项目策划、项目投资、项目实施和管理三项工作内容,形成顺序的衔接关系。第二,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训练模块。该模块以工程造价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主线课程,组成项目投融资决策与经济、工程造价、市政工程计价三个联合课程设计,分别对应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流程中的项目投资决策、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造价分析三项工作内容。第三,智能建造管理能力训练模块。该模块以应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为培养目标,以BIM建模实训、基于BIM的项目管理实训、设施设备管理为主线课程,以基于BIM的项目管理实训和设施设备管理实训任务,使学生能够应用BIM等智能建造技术进行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在实训过程中,可以灵活对接智能建造的新技术,如物联网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多专业协同联合毕业设计,实现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完整性和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即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场景,实现多专业通力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目标。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主,联合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等专业,组成联合设计小组,协同完成图纸设计、图纸会审、招投标及施工管理等任务。各专业学生在一个总的目标下既独立又合作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打通了各专业间的界限,实现了对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在课程教学方面,教师依托真实工程项目,学生以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课程讲授和实训背景,把理论知识更多地融入项目管理实践,把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工作转化为课程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模式方面,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以完成课程任务的方式学会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5.以工作室课题和选修课程灵活融入智能建造新技术、新方法,使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适应智能建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课程体系中,通过设立工作室课题和选修课的方式,及时将智能建造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程,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能够及时应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变化,使学生能力培养更具适应性。

6.将中国建造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达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以实际工程项目案例为课程思政载体,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结语

以工程管理“双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学生能力培养规律,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把智能建造与创新培养相融合,在课程体系中,明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两条路径。

在纵向上形成了从基本能力到专业能力,再到综合能力训练的基础实践层、基本技能层、专业实践层和综合实践层四个层次的递增体系;在横向上,形成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智能建造管理三个能力训练模块。以项目实际工作流程对应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流程,并及时将智能建造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程,在培养学生“双能力”上能与时俱进,能力培养目标与工程实践需求相统一,更好地适应建筑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项目管理课程体系智能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