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贫困视角下农业保险对西部地区减贫效应研究

2022-11-26 12:16马雪峰杨正娣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效应农户变量

马雪峰,杨正娣

(兰州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以后,减缓相对贫困是2020年脱贫攻坚战完成以后的首要任务,也是阻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的重点任务。绝对贫困是短期的,相对贫困是长期且不可消除的,因此相对贫困的治理更加漫长和艰难。相对贫困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Townsend(1962)[1]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相对贫困的表现是其与相关的参照对象相对比,从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相对被剥夺”现象,即收入与权利分配的不平等。相对贫困往往与收入分配息息相关(李永友和沈坤荣,2007)[2],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不均衡、不充分、不确定等方面(罗明忠、唐超和吴小立,2020)[3]。除此之外,居民陷入相对贫困与自然灾害等自然环境有关,居民的居住条件及生活条件会随着自然灾害频发而变差,其中西部地区主要以地震洪涝灾害为主,这往往给农村第一产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如2021年我国自然灾害致使受灾人数达到1.07 亿人,经济损失高达3 340.2亿元。

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农村生态功能退化、经济功能单一、村落产业发展滞后,农村产业的发展速度会造成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不稳定性,农村可持续发展也因此会受到限制(周国华等,2020)[4]。农业保险的发展为农业风险提供了保障。1981年农业保险在我国逐步实施,但是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后,农业保险发展趋势良好。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业保险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2021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为965.18 亿元,为中国1.88 亿户农民提供了风险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发展过程中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需要农业保险为中国农业提供有力的风险补偿,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二、文献综述

中国宣布全面脱贫攻坚已取得胜利,表明我国已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是不能消除的,这也是中国更为真实的表达(孙文久与夏添,2019)[5]。金融扶贫是消除绝对贫困、缩小相对贫困的有效手段,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居民收入分配受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其中以信贷可得性与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作为衡量指标,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缩小(王修华和邱兆祥,2011)[6];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会被普惠金融的储蓄功能所扩大,但是会被信贷功能所缩小(蒋岳祥和付涛,2020)[7]。保险作为具有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功能的风险管理工具,是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稳定农村贫困人口经营性收入的作用,因此在减贫中农业保险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农业保险减贫效应研究成果中,早期学者主要以收入为中心,研究发现农民收入水平会受到农业保险的影响变得稳定或提高(Zimmerma et al.,2003)[8]。虽然农业保险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但是其作用力度相对较小,且农业保险对不同地区农户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黄颖和吕德宏,2021)[9]。同时,农业保险的减贫效应会通过农业产业的产量间接反映,还可以通过增加农业信贷、提供财政支持以及政府灾难性支出来直接实现农业减贫。不仅如此,农业保险的实施还会放大农业扶贫资金规模进而增强农户“造血”功能,以此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和收入水平最终缩小贫富差距(李傲等2019)[10]。无论此地区是否发生自然灾害,当农业保险的保险密度及保险深度较高时,农民收入都会通过农业保险补偿从而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张伟等,2017)[11],这表明可以通过农业保险赔付金额帮助受灾家庭恢复生产,规避其演变为长期贫困的风险(刘雨露等,2019)[12]。但是农户缺乏保险意识、保险公司保险品种设计不完善以及市场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我国农业保险减贫有一定的阻碍(周才云等,2017)[13]。

虽然很多学者对农业保险在减贫方面的研究分析较为深入,但是大多数都是以绝对贫困为中心,对相对贫困的研究较少,主要通过减缓收入不平等来展现。Kaylen et al.(1989)[14]认为农业保险主要通过对受灾农民及地区进行保险赔付,即农业与非农业间的转移支付来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但是由于区域的异质性,导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户收入结构存在差异性,因此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会加大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但农业保险密度及深度较高的地区能有效缩小二者的收入差距(张伟,2020)[15]。

综上所述,针对农业保险与收入的相关研究基本说明了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存在正向影响,但是目前针对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减贫效应的研究并不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知,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少,同时西部地区相对其他地区,其发展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地区经济返贫风险大,因此本文选取西部地区2010—2020年12个省区市的数据进行研究,其中农业保险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在于农村数据收集较难,有部分数据缺失。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农业保险的减贫机制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保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保险,其中自然灾害风险与市场价格风险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民继续生产的意愿将产生很大的影响(陈哲等,2020)[16],也会降低农业产量。

农业保险可以规避风险。农业保险消费者可从增利中获得最大效益,主要通过灾后损失补偿来减缓农户支出,从而减缓相对贫困。农业具有脆弱性,农业的发展水平与自然灾害息息相关,通过风险补偿降低灾害损失,稳定农户收入,农业保险起了关键的“稳压器”作用(冯文丽等,2007)[17],因此可以通过规避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自然灾害损失风险,使得农民收入得到保障。

农业保险可以促进收入再分配。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色、经济结构、城镇化水平不同,2020年中国农业保险收入已经位列世界第一,保险赔付率高达72.70%,缩小了受灾农户与非受灾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受灾农户与非受灾农户、高收入者与低收入之间进行收入调节,为农业从业者规避风险的同时,也起到了收入再分配的作用(罗向明,2011)[18]。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产业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实施以来最受关注的问题。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赔付可以减少农业灾后支出从而降低返贫风险,农户可以减少自己的应急资金用于消费等活动,完善的保障体系也可以吸引当地就业,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增长,减少相对贫困。

基于以上理论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覆盖率越高,农户的相对贫困率越低。

我国减贫进入相对贫困阶段后,不能仅仅考虑收入,还要考虑消费对居民的影响。贫困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更高的生活成本和较低的收入水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实际生存成本基本是固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对生活的需求不仅限于生存,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中除食品烟酒外,居民的居住支出、交通通信、医疗保健以及教育文化占比逐渐增大,由于城镇的贫困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更强的主观贫困感受的不同,居民消费的增多可能会影响当地居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水平,当农户的基本生活尚未满足时,对保险的需求自然很难产生(Rosenzweig and Binswanger,1993)[19],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消费的增多能够抑制农业保险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效应主要体现在财政补贴中,通过财政补贴可以减少农户的参保成本,在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同时,可以减少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保费支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愈来愈大,其中部分地区的财政补贴已经高达85%,可见我国对“三农”风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有学者研究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村减贫有门槛效应(邵全权等,2017)[20],基于此原理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存在财政补贴的门槛效应。

(二)指标构建

对于中国的相对贫困线的鉴定,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李莹、于学霆、李帆(2021)[21]将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50%,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的40%作为相对贫困线。陈宗胜等(2013)[22]认为应当将农村上一年度人均收入的0.4~0.5 均值系数作为相对贫困线,孙久文等(2020)[23]认为2020年后应当以城乡居民中位数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相对贫困标准。王少平等(2007)[24]认为泰尔指数考虑了城乡人口数,并且对两端收入变化更为敏感。本文选取Theil指数来衡量被解释变量,表示各地区的相对贫困程度。

其中j=1表示城镇地区,j=2表示农村地区,Pij,t表示城镇与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Pi,t表示农村与城镇总可支配收入,Zij,t表示城镇或农村人口数量,Zi,t表示农村与城镇总人口数量。

图1是衡量西部12个省区市2010—2020年相对贫困的Theil 指数,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西部地区各地的相对贫困程度逐渐降低。

图1 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Theil指数趋势图

(三)模型设定

1.基准模型

根据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相对贫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采取相关的计量模型对上述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主要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考虑地区农业保险密度无法精准衡量该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因此选取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该模型作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的回归。其中Theil指数用于衡量相对贫困;Xit是各个地区农业保险密度的对数;Controlit是随着时间和地区特征变化的控制变量:政策支持、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人均化肥、保险赔付;μi是地区固定效应,τi是年份固定效应;εit是复合扰动项。

2.调节效应

为分析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相对贫困的关系是否受到调节变量的影响,本文设定了调节效应模型

其中Xit*Conit代表第i个地区在t时期核心解释变量——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Conit代表第i个地区在t时期的调节变量——农村人均消费。β为系数项,其他变量同模型(1)。

3.门槛效应

为了分析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存在财政补贴的门槛效应,建立门槛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当条件满足时为1,否则为0,门槛变量为财政支农,其余变量同模型(1)。

(四)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官网数据。由于地区的异质性,本文着重研究西部地区的农业保险减贫效应,部分地区缺失的数据将考虑用其他数据代替,综合考虑最终选取2010—2020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1.被解释变量

使用Theil 指数来衡量相对贫困程度,由上文Theil指数公式计算得出。

2.解释变量

本文采取农业保险密度来衡量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农业保险密度是衡量各地农村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村人口的比值,反映了当地农村居民保险意识的强弱。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

3.调节变量

本文选取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

4.门槛变量

因部分数据缺失,因此本文选取农林水事务支出代替农业保险的财政支出,通过政策支农指标来研究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中是否存在门槛作用。

5.控制变量

考虑到除了核心解释变量之外还有其他变量对相对贫困产生影响,参考已有文献,本文选取政策支持、农户收入水平、城镇化、人力资本、人均化肥与农村保险赔付金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详细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

为减少异方差带来的不平稳,对保险发展水平、财政支持、农户收入水平以及保险赔付金额取对数处理,由于2010—2012年没有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因此选取纯收入代替。基于数据的整理与可得性,最终选取2010—2020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共132个样本量,表2是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首先对数据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VIF=5.31<10,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考虑到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采取个体与时间固定进行固定效应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能显著地减缓西部地区农村的相对贫困,即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高1%,西部地区的相对贫困程度就能减缓1.3%,这与前文假设1 一致,即:农业保险的覆盖能有效减缓相对贫困。可能的解释如下:西部地区的保险密度越大,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越高,农业风险保障程度越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户因自然灾害返贫致贫的风险,从而减缓了西部地区的相对贫困。

表3 实证结果回归

续表

(二)调节效应

除收入外,消费也可以影响相对贫困,为了研究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农业保险减缓相对贫困中的作用,本文将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各省份农村人均消费的乘积作为交互项,以X*Con表示。结果如表4所示,可知加入交互项后,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扩大约6.2 倍,且拟合优度增大。结果显示调节效应为正,则表明农户消费的支出抑制了农业保险发展对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假设2得到验证,即西北地区的农业保险会缓解相对贫困,但若是西北地区人均消费过高,则会抑制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可能的原因有:西部地区是欠发达地区,其农户收入主要是以经营性收入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农户的消费除基本需求以外,还存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消费支出与日俱增,这可能会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影响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进而抑制农业保险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

表4 加入交互项机制

(三)门槛效应

本文选取财政对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作为门槛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5%水平下显著,门槛值为8.117 3,第二门槛不显著未通过检验。这证实了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与相对贫困之间不是线性关系。

表5 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门槛检验

从表6可以看出,财政对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在不同的水平状态上,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不同,当财政支出在较低水平时(Fin<8.117 3),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系数为-0.02,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升1%,相对贫困减缓2%,说明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有较为强烈的减缓作用。当财政支出在较高水平时(Fin ≥8.117 3),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系数为-0.015,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升1%,相对贫困减缓1.5%,说明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有所下降,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这说明农业保险历经14年的政策支持效果明显,现已达到拐点,未来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整。

表6 农业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单一门槛回归

(四)异质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有一定的减缓作用,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地理差异较大,其中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地带,每年降雨量较少,其地表主要是以沙漠等天然地带为主,对农业的产出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农业保险对西北地区和非西北地区的西部地区影响是否存在一定差异,还需进一步分析。结论如表7所示,由于地理位置及产业的不同,农业保险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有所差异,其中对非西北地区的相对贫困减缓作用较为明显,对西北地区的减缓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西北地区环境脆弱到难以承受,农民收入无法得到保障,进而使得保险保障水平低,更容易陷入相对贫困状态。

表7 异质性分析结果

(五)内生性检验

在分析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时,本文使用的是农业保险密度与Theil 指数进行固定效应分析,控制了省份和时间并加入了相应的控制变量。但是考虑各省份的当前相对贫困可能会受到过去相对贫困的影响,因此对Theil 指数取滞后一阶,进行一阶差分GMM 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可以发现Theil指数的滞后一阶和Theil指数显著为正且农业保险显著为负,则表明相对贫困存在滞后效应,显著影响当前的相对贫困,且受到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作用能显著减缓相对贫困。AR(2)与sargan值分别为0.101与0.625均大于0.1,这表明拒绝了“弱工具变量”与“过度识别”的原假设,对比基准回归与GMM结果发现,其显著性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基准模型对内生性问题带来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并不影响农业保险能显著减缓西部地区相对贫困这一结论。

表8 差分GMM结果

(六)稳健性检验

本文主要通过替换核心变量以及剔除部分地区来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由于我国人口较多,农业保险覆盖率较低,因此保险密度无法完全解释保险发展水平,因此本文考虑将农业保险收入作为衡量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指标再次进行回归,由于考虑到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对农业保险收入进行对数处理,最终结果如表9的(4)列所示,可以发现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泰尔指数显著负相关,这表明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越高,相对贫困越弱,这与前文分析相一致。考虑选取的12个省区市中西藏地区农业最为不发达,因此剔除西藏地区后以农业保险密度与农业保险收入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剔除西藏地区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结果如表9中的(5)列、(6)列所示。根据结果显示可知,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相对贫困有显著的减缓作用,这与前文分析一致。

表9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大量研究证明农业保险是减缓相对贫困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极少有学者针对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本文立足于西部地区,针对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对相对贫困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在分析了农业保险减缓相对贫困机制后,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业保险能有效减缓相对贫困,因此在未来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应该继续重视农业保险,强化农业保险对农户的风险保障作用,提高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促使其高质量持续发展,并扩大农业保险在西部地区的覆盖面,使其充分发挥在自然灾害中的损失补偿作用。根据以上结论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提高西部地区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实证结果显示,农业保险对西部地区的相对贫困有明显的减缓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应该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鼓励更多农户购买农业保险,通过农业保险来规避返贫风险,减缓相对贫困。

第二,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减少人才流失。西部地区生产条件较为落后,可以通过普及培育技术加大农业产量,也可以通过政府加大土地利用率,适当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减少当地人员外流,并对其进行相关培训,让农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

第三,因地制宜加大消费支持。西部地区是中国欠发达地区,因此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发展情况,通过加大消费补贴减少西部地区消费支出,从而加大农业保险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

第四,合理规划财政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我国在2007年提出的,且第一批试点里就有西部省份。时至今日,政府对农业保险部分险种的财政补贴已高达90%,也有其他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政策补贴的范围之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当补贴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边际递减效应,因此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应进行合理规划,以期达到边际效用最大值。

猜你喜欢
效应农户变量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抓住不变量解题
懒马效应
也谈分离变量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