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中国工人阶级的高昂战歌
——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创作故事

2022-11-27 03:27
奋斗 2022年4期
关键词:佳木斯马可工人阶级

■ 老 轩

走进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热电厂,可以看到一座著名音乐家马可的钢质塑像。塑像中的马可亲切坚毅,目光仿佛在时刻注视着工厂和工人们;塑像用30 万机组的磨煤机传动盘作基础、用输煤皮带的托辊和钢球作支架,寓意传承红色基因、不忘革命历史,并缅怀为人民而歌的音乐家马可。

佳木斯热电厂的前身是1938 年建成的佳木斯发电厂(所)。就是在这里,中国工人阶级唱响了迈向新中国的第一首高昂战歌,这首歌就是马可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要给产业工人写曲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做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一大批党政军干部突破层层艰难险阻,从延安来到佳木斯,成立了中共合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延安新华书店、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日报社等一大批党的政治文化机构相继迁入佳木斯。1945 年12 月,马可随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从延安挺进东北。马可的女儿、音乐教育家马海星说,1946 年至1949 年在东北工作的这段时间,是马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

马可,1918 年出生在江苏徐州。1935 年,马可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梦想做一个化学家,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声,惊醒了马可,他放弃学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战宣传中。1939 年,马可到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创作出了《白毛女》《南泥湾》《夫妻识字》等著名音乐作品。1947 年2 月,马可在黑龙江省刁翎县(今林口县)参加土改工作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这一天起,马可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奉献给党和人民。

1947 年5 月,在完成土改工作任务后,马可回到佳木斯市,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负责创作工作。在陕北时,他接触的多是农村和农民,音乐作品也以此为题材。到了佳木斯,他才第一次直接接触到“大产业工人”。当时,日本投降前大破坏的痕迹处处可见,可是一走进工厂,他就被惊心动魄的景象吸引住了:高大的厂房,熊熊的炉火,沉重的气锤……只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工厂到处张贴着“为了新中国,我们拼命干”等标语,工人们干得汗流浃背,有的工人甚至光着膀子,挥动着铁锤,高喊着口号……东北大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情景,工人阶级豪情满怀的革命激情和斗志,使马可深受感染,他说:“我为农民写了不少曲子,但还没有给产业工人写过曲子。”他下决心要创作一首工人阶级的战歌。

“与工人交朋友”

对创作工人歌曲,马可认为“要与工人交朋友”。为了深切体验工人的生活,马可带领文工团员们到佳木斯发电厂、佳木斯铁路机务段、德祥东面粉厂和东北银行造币厂,深入到火热的劳动现场。他们穿起工人的服装,马可甚至亲自抡起大锤和工人一起锻造铁件,谁都看不出他是大作曲家。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们也和工人吃一样的饭菜,常常是每人两个玉米面饼子、一块咸菜疙瘩,一碗白开水当菜汤喝。他们还给工人们表演节目,教工人唱歌。

一天中午,女文工团员为工人们演唱了一首表现农民翻身解放的歌曲《月牙五更》,工人们拍手叫好,又要求他们再唱一首表现工人翻身解放的歌曲。这一下难住了马可,他不好意思地说:“这个——我们还没有编出来呢!”于是,一位老师傅唱起了自己编的《工人四季歌》:“秋季里来菊花黄,工人翻身自己把家当。成立了职工会,参加了自卫队,组织起来那么有力量。”老师傅唱歌的声音很朴实,嗓子还有些沙哑,但却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马可。在歌声中,他更深切理解了工人们新社会主人翁的自豪感和革命气概。

当天晚上,他用二胡试着拉起《工人四季歌》的曲调,一边拉,一边思索。旁边的文工团员们也在思考议论:“歌颂他们的生产热情”“歌颂他们坚决、勇敢、热情、乐观的精神”……在思考和讨论声中,《工人四季歌》的欢快曲调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热情旋律,《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初稿完成了:

我们工人有力量,

嘿!

我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

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电厂,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哎嘿!

开动了锅炉轰隆隆地响,

推上了铁闸电灯亮,

造出了犁锄好生产,

造出了枪炮送前方,

哎嘿哎嘿,嘿呀!

我们的脸上发红光,

我们的汗珠往下淌,

为什么?

为了打老蒋。

为什么?

为了打老蒋!

哎嘿哎嘿,

为了我全中国彻底解放!

“改造得世界变了样”

马可在音乐创作时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歌曲创作完成后,还要反复吟唱,并不断修改。《咱们工人有力量》初稿完成后,他用墨笔将歌曲抄写在一张报纸上,贴在饭堂的墙上。当时的文工团员回忆:“屋里还结着冰,我们站着跟马可同志学唱。虽然屋子很冷,但是大家越唱越起劲儿,早已忘记了寒冷。”马可说,好的歌曲要得到工人们的认可才行。因此,文工团员们学唱后,就拿着马可自己刻的油印歌谱,走进佳木斯发电厂和东北银行造币厂,教工人们唱,边教边征求意见,边做修改。一直到1948年秋天,在去往辽沈前线的军车上,在一节运送货物的没有窗户、没有座位、没有灯光的车厢里,马可点着蜡烛,用行李当桌子,对歌曲进行着最后的润色。

初稿中,歌曲的名称是“我们工人有力量”,后来改为“咱们工人有力量”。一字之差,使歌曲更具有亲切感和自豪感。

初稿中“盖成了高楼电厂”改成“盖成了高楼大厦”。“开动了锅炉轰隆隆地响,推上了铁闸电灯亮”改成“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这不仅使工人紧张欢快的劳动场面更加广阔,而且由“推上铁闸”变为“举起铁锤”,又给紧张欢快的劳动场面增加了一种“叮叮当当”的响亮之声,可谓“推敲”之改,使劳动场面更加生动。

初稿中有“为什么?为了打老蒋”的词句,主要是适应当时解放战争的需要,给在后方加紧生产的工人加油,也为正在夺取战场胜利的解放军将士鼓劲儿。后来文工团员们到工人中去教唱,发现一唱起来,“打”和“大”就不容易区分,有的工人就问:“怎么为了大老蒋?”于是就把这句词改为“为什么?为了求解放”。这不仅使歌曲更好唱,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求解放”这一更为远大的奋斗目标,从而使这支歌曲具有了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经过反复修改,《咱们工人有力量》最终定稿: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

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

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嘿!

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

举起了铁锤响叮当,

造成了犁锄好生产,

造成了枪炮送前方,

哎嘿哎嘿,嘿呀!

咱们的脸上放红光,

咱们的汗珠往下淌。

为什么?

为了求解放,

为什么?

为了求解放!

哎嘿哎嘿!

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为了表现工人们坚毅、沉着、豪迈、乐观的品格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歌曲追求一种坚强、自重的风格,“以一种跳荡的节奏和蓬勃展开的曲调来发展主题”,既力求将音乐写得顺畅,又避免某种“流行的轻薄、油滑”,要用“亲切的、民族的音乐语言”“生动活泼的群众音乐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

歌曲开始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采用了坚定有力的切分节奏和一唱众和的豪迈音调,以刻画工人阶级沉着坚毅的性格;下句“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了样”则是在切分节奏的基础上使用了连续上行模进的乐句,一浪高过一浪地表现出工人阶级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接着,“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造成了枪炮送前方”中融入了欢快的东北民间秧歌调,紧接着出现了“哎嘿哎嘿,嘿呀”的劳动号子声。劳动号子节奏短小明快,造成了极强的画面感和动感,把人们一下子带到一个热火朝天忙生产、风风火火搞建设的场面;最后,“为什么?为了求解放”“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融合了开始乐句的豪迈曲调和后面乐句的劳动呼号,既深沉有力,又激情炽烈,把整个歌曲推向了高潮,充分表达了千百万工人的共同心声。

《咱们工人有力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获得解放的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这首歌一诞生,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关外唱到关内,从黑龙江解放区唱到全国,从1947 年唱到今天。它不仅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迈向新中国时唱响的第一首高昂战歌,而且成为歌唱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时代音乐经典。

猜你喜欢
佳木斯马可工人阶级
An incredible journey难以置信的旅程
马可·波罗的启程——泉州小记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佳木斯大米”营销与品牌价值提升研究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最好的选择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佳木斯发展电子商务思路研究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