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养蜂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11-27 12:50李泽青许继明王鸿英
天津农林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蜂产品养蜂天津市

李泽青,许继明,马 超,许 可,刘 丽,王鸿英

(1.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0061;2.天津市正达蜂业有限公司,天津 300112)

蜜蜂养殖具有无污染、投资少、见效快、流动性强、收益大的特点,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无论是在养蜂数量上,还是蜂产品的产量上,都一直稳居世界首位。实践证明,蜜蜂对农作物增产有着巨大的作用,蜜蜂通过帮助植物顺利繁育、改善果实和种子品质,提高了后代的生活力。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并有效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幅减少化学激素的使用[1]。蜜蜂采集自然界百花资源,生产对人类有益的蜂蜜、蜂王浆、蜂胶等保健蜂产品。因此,养蜂业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增收、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天津市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向日葵、蓝莓、草莓等蜜粉源种类逐渐增多,面积不断扩大,为发展养蜂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第三次遗传资源普查的开启之年,厘清天津市蜜蜂养殖业从业状况,了解产业发展规模,做好蜜蜂养殖业的顶层设计,对合理规划天津市蜂业产业布局及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天津市养蜂业概况

1.1 蜜粉源现状

天津市地形多样,有山区、库区、平原和洼区,其中平原面积为11 339 km2,北部蓟州山区面积为约840 km2。天津市境内蜜粉源种类较多,平原地区有果树、农作物及花卉蜜粉源植物,山区有乔木、灌木和草本蜜粉源植物。天津市北部蓟州山区为全市重要的蜜粉源地,全区荆条面积约15.39 km2,酸枣面积约5.13 km2,山区果树面积约186.67 km2。主要蜜粉源植物有荆条、洋槐、枣树、酸枣、杏树、苹果、桃树、柿树、梨树、山楂、板栗、核桃、葡萄、玉米、荷花、设施蔬菜等,其中荆条是夏季主要蜜源植物,数量多,分布广,花期长,泌蜜丰富。蜂蜜产品以荆条蜜、洋槐蜜、枣花蜜和百花蜜为主。

天津市东南部地区低洼盐碱,土地资源丰富,是中国金丝小枣的原产区和适宜的商品产区。静海区是天津市最大的金丝小枣基地,全区18 个乡镇均有枣树栽植,2013 年静海全区枣树总面积58.67 km2,340.6 万株,其中结果面积25.33 km2,是该区发展林业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也是优质的蜜粉源地[2]。此外,西青区张家窝镇种植枣树历史悠久,存量6.67 km2,现正在打造高端蜂文化产业园。

1.2 主要养殖蜜蜂品种

中国引进西方蜜蜂的时间为1895 年,从台湾地区开始引进,1896 年哈尔滨开始饲养西方蜜蜂的黑色蜂种,后来形成了现在的新疆黑蜂。从1912 开始中国陆续从国外引进西方蜜蜂,1928 年到1932 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进入高峰期,意大利蜂的活框养殖技术也被引入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西方蜜蜂数量开始多于中华蜜蜂,活框养殖技术在国内被大量应用,随之意大利蜂逐渐占据绝对优势。西方蜜蜂的引入促使中国养蜂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成为全球养蜂数量最多、蜂蜜产量最多、蜂王浆生产最多、蜂王浆出口最多的国家,占据4 个全球第一。

天津市饲养的主要蜜蜂品种有意大利蜜蜂,(又名“西蜂”,简称“意蜂”)和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中蜂是中国特有的蜂种,体型小,头胸部呈黑色,腹部呈黄黑色,全身布满黄褐色绒毛;飞行敏捷,嗅觉灵敏,早出巢,晚归巢,每天比意蜂采蜜时间多2 ~3 h。中蜂善于利用零星的花蜜来源,造脾能力强,喜欢新脾,爱啃老脾,抗蜂螨和美洲幼虫恶臭能力强,但易感染中囊幼虫,易受蜡螟危害,当缺蜜或受到威胁时,特别容易放弃巢穴;易发生自然分蜂和盗蜂,不采树胶,蜂王浆分泌能力差;蜂王的日产卵量比西方蜜蜂少,群势小[3]。2006 年,中蜂被原农业部列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意蜂是天津市蜜蜂的主要养殖品种,分蜂性弱,易于维持大群,采集大量花蜜源能力强,采集花粉量大,但利用零星花蜜源的能力较差。由于意蜂的蜂群性非常强,很机敏,在流蜜良好的情况下,意蜂表现出特别优越的采集能力,尤其是夏秋季节,往往采集的树胶较多;分泌蜡造脾的能力很强,分泌蜂王浆的能力比其他任何种类的蜜蜂都要强;性情温和,不怕光,开箱检查时很安静;定向力强,不易迷巢,盗性强,清巢习性强;以强群越冬,在高寒地区越冬性能差,饲料消耗量较大,在蜜源贫乏时容易发生食物短缺;抗病力弱,易感染美洲幼虫病、麻痹病、孢子病和白垩病;抵抗巢虫的能力较弱。

1.3 天津市养蜂业发展现状

天津市养蜂历史悠久,最早记录活框养蜂开始于1914 年,由直隶农事试验总场(北宁公园前身)从日本引进意蜂,促进了天津养蜂业的发展,出现了一次养蜂高潮。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受全国养蜂大发展及蜂蜜产品供不应求的形势带动,天津养蜂业在畜牧业各畜种中最早进入快速发展期,养蜂数量从20 世纪70 年代末的400 余箱发展到80 年代初期的6 000 多箱,原天津市畜牧局成立了天津市养蜂业协会,东丽、西青、北辰、武清、宝坻等区县均先后成立了区县级养蜂协会,会员达300多个。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天津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养蜂业日渐萧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专业养蜂人员数量逐步减少,天津市养蜂业进入缓慢发展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1 世纪初。

2015 年开始养蜂业逐步恢复,蓟州、东丽、西青等区先后有养蜂企业和蜂农申请养蜂证,2016 年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利用财政资金支持西青区和蓟州区建成2 个投资超过千万的养蜂园,集蜂业生产、蜜蜂授粉、蜂产品加工、休闲体验于一体,都市型养蜂业悄然兴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天津市养蜂主要分布在西青、蓟州、武清、宝坻以及东丽等区,年定地养殖2 000 多群,外地转场放蜂5 000 多群。产业规模大约1 亿元,蜂蜜产量6 000 t,加工企业6 家。

近年来,在都市型畜牧业、农牧结合、绿色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精准扶贫等一系列的供给侧结构调整下,加之国家的良种补贴、蜂机具补贴及近年蜂产品价格上升的大环境下,人们从事养蜂业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助推了养蜂业的发展,在乡村经济振兴发展中优势明显,蜂产业发展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2020 年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在《天津市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做优中蜂等特色种业,扩大种质群体,加快推进优势特色畜禽种业发展。

2 天津市养蜂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养蜂业仍处于小、散、低阶段,蜂场规模小,零散,良种覆盖率不高,自动化设备使用率低,蜂群健康状况差,生产水平低,无论在技术层面上,还是产销结合上,都呈现出滞后之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群体优势,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都市型蜂产业仍有差距,未能发挥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应有作用,还有许多瓶颈问题亟须解决。

2.1 养蜂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经过对天津市各涉农区养蜂业调研,养蜂业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蜜蜂定地饲养规模小。我国大多数养蜂场以家庭形式出现,养蜂规模多在100 群左右。作为养蜂规模较大的四川省,仅2016 年存栏量就达到了164 万群。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市目前仅有7 000 多群,每户饲养规模多集中在30 ~50 群,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二是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优质品牌。缺乏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蜂产品,基础和应用研究不足,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滞后,制品大多为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保健品,品种单一现象普遍,缺乏自主优质品牌,市场上缺少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品品牌溢价难以实现。三是蜜源基地与果树种植缺乏有机整合。果树种植没有纳入蜜源基地的整体规划,果树种植多为分散种植,不利于统一实施虫媒授粉和病虫害防治,导致养蜂业产业链脱节。

2.2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技意识

天津市蜜蜂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的饲养方式为主,养蜂从业者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年龄普遍偏大,年轻养蜂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较为少见,且多为农闲兼职养蜂。大多数养蜂人员无暇照管蜜蜂,蜜蜂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4]。养蜂人员科技意识不强,学科学、用科学、接受科学知识的兴趣不浓,对新兴饲养管理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近年来缺乏对蜂农进行专业养蜂知识培训,造成生产方式落后,蜂群良种化水平低,繁殖缓慢,产蜜量低[5]。

2.3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产业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首先,天津市在发展蜜蜂养殖业中,缺少对养蜂业发展的清晰定位和顶层设计,导致人才队伍的缺乏,更加难以构建与现代养蜂业相适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天津市也尚无专业从事蜜蜂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蜜蜂高效养殖和蜜蜂授粉技术、疫病防控和产品质量监管等专业的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目前,天津市仅有一家种蜂场,对种蜂缺乏有效的定向选择,育种及血统构成记录需要进一步完善[6]。其次,缺乏蜜蜂养殖良种繁育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缺少优良品种引进、良种配套系统培育以及高效养殖技术的专业化推广,企业引种随意性较大,轻易改变其后引进的蜂种,或者引种频率不够,缺乏长远考虑。

2.4 疫病防控及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

在病虫害鉴定以及防控方面缺少技术力量支撑,导致蜜蜂病虫害防治程度较低,方式落后,养蜂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局。同时,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没有充分考虑到蜜蜂的传花授粉,烟碱类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蜜蜂中毒现象时有发生[7]。缺少专业的权威性蜂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蜂蜜产品质量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致使劣质蜂蜜及假蜂蜜充斥市场,扰乱了蜂蜜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优质蜂蜜不优价,消费者对蜂蜜市场信任不足,严重影响蜂产业健康发展。

3 天津市养蜂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产业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养蜂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养蜂产业作为今后助农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强对养蜂产业的引导,把养蜂业作为一项特色、新兴的产业加以扶持,从顶层设计入手,统筹规划养蜂业、观光业、果树种植等多个行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需要,养蜂业在休闲观光园区中得到发展,天津市有梵谷蜜蜂园、正达蜂彩世界、海河体验园等,展示蜜蜂文化,建成与养蜂结合的城市休闲观光景点[8]。加大对蜂产品营养价值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使用蜂产品的积极性,开拓蜂产品市场,促进养蜂业健康发展。要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力度。一是地方政府应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增加投入,对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实行奖励,提高养蜂的积极性;二是以银行贷款扶持的方式加强投入,对于想发展却缺少资金的农户可以实行小额贷款和低息贷款鼓励发展;三是农业部门应积极争取将养蜂业纳入国家畜牧业补贴范围,提高蜜蜂对农作物授粉增产、提质、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等重要作用的认识,适度建立规模化养蜂试点基地,开展机械化、规模化养蜂,提高养蜂业在都市型畜牧业发展中的地位。

3.2 建立科研技术团队,加强技术支撑

支持天津市有条件的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以及规模企业联合组建高水平的蜜蜂养殖科研团队,加大相关学科人才引进及培养的力度。在人才培养层面,通过技术联合,培养一批养蜂技术骨干、技术能手,带出一批既懂养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现代蜂农。在生产层面,通过建立示范户和示范场,加快活框养蜂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扶持养殖效益较好的村成立养蜂合作社,推进养蜂向产业化方向发展[9]。在产业技术体系方面,加大对蜂种资源的良种引进管理及资源保护,遏制品种单一化的问题,大力发展中蜂养殖,加强引种管理和检疫工作,促进病害防治及遗传多样性保护。在技术推广层面,依托养蜂业协会,广泛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冬闲时节学习理论,春繁时节组织现场学习,召开现场会。

3.3 加强蜂产品质量体系监管及疫病防控

假冒伪劣蜂产品的出现,不仅深深伤害了消费者,更扰乱了正常的蜂蜜市场,影响了蜂农的利益,使养蜂行业遭到破坏。因此,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蜂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依托信息化技术做好蜂产品的溯源管理,加强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蜂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预警工作;建立蜂药监管体系,加快推行农药喷洒事先告知制度,加强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蜂药的研究与推广,指导蜂农进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

3.4 推进蜂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推进蜂产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优质化,推进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蜂产品由初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型,提升产品竞争力,支持生产者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扩大销售渠道[10]。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多元化的蜂蜜产品,打造天津市优质产品品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努力打造绿色有机蜂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促进养蜂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蜂产品养蜂天津市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省养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蜂产品品牌建设为例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有趣的云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养蜂车的应用与效益
如果画笔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