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自然观视域下“本末”概念的义理内涵

2022-11-27 15:50姚博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阴阳

辛 翀,姚博水

(1.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 易学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引言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东方和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古老的中国文明一直注重的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敬畏自然,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幸福。而西方世界则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分的,人可以通过不断地探索自然、改造自然来追求世界的真理和现世的幸福。基于这一认识,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疯狂地攫取大自然中的资源发展工业,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但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比如环境污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动植物种类与数目急剧减少、南北极冰层逐渐融化等等。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该论述既彰显了中国智慧,又赋予了传统文化以现代内涵。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究其根源,在于对“本末”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中国,“本末”概念有着古老的文化支撑,在易学自然观的视域下,“本末”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一整套完整的,动态的思维模式,紧紧依附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几千年来,我们追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内在修养与外在追求的和谐统一,内具天命之性,外赞天地之化育,始终以自然为师,以作为个体的小我融入到自然的大我当中,并不以掌控大自然为目的。《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P247)八卦是古人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分类归纳而总结出来的,所谓易学自然观,是从阴阳两仪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出发,进而推至四象、五行、八卦,展示出人与宇宙自然的作用模式及其关系框架,进而把握宇宙自然的规律,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二、阴阳涵摄的本末关系

易传《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2](P236)。因此,《庄子》云:“易以道阴阳”[3]。《老子》四十二章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P117)。儒家和道家都意识到易学的核心思想乃是阴阳观,但对阴阳思想的阐发却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儒家内求,重阳性的一面,故以仁为本,推己及人;道家外求,重阴性的一面,着重法自然,重无为。儒道两家由此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殊途同归,最后的目的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内探求出一条合于道的途经。通读《周易》全篇,其中鲜有提及阴阳的字眼,但不能否认阴阳的思想贯穿《周易》全篇,关于“本末”也有论述。《周易》第二十八卦为泽风大过,卦辞中有“栋桡,本末弱也”之说[2](P106),栋梁因两端柔弱而承受不住房屋的重量向下弯曲,展现出的是非常危险的情景。大过卦中初、上两爻为阴爻,中间四爻皆为阳爻,阳爻象征着强大、充实,阴爻象征着柔弱、空虚,在取象释义过程中,中间强,两头弱,因此有了“本末弱也”这种表述。在儒家典籍中对本末概念第一次有明确阐述且连用的是曾子,其在《大学》中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5](P4)“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5](P12)。阴阳关系在这里演变成本末、终始、先后等一系列范畴,扩大了阴阳本身的内涵。本末关系毫无疑问是阴阳概念所涵摄的应有之义,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应用并为人所了解。静态的阴阳作为相对概念,阳常用来表示有、实、存;阴常用来表示无、空、虚。同样阳也可以表示本,阴表示末,本中有阴阳,末中也有阴阳,只不过阴阳的力量大小有别,包含内部作用与外部作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常以三元体的形式出现。《系辞》曰:“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则吉凶生焉。”这里“文”表示交叉的物的意思,有和而不同的意味,即和谐。如果不和谐,则力量的大小有悬殊,任何一方过强或过弱,状态都会不稳定,最终可能导致灾祸。《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5](P20)阳爻和阴爻配合达到和的状态,即是一种本真的状态、自然的状态。阳爻和阴爻如果配合不当,则是一种落后的状态、不自然的状态,本不立则道不生。

《说文解字》对“本”的解释为“木下曰本”,对“末”的解释为“木上曰末”[6],本末是事物互相联系、不可分离的一体,如同阴阳一样,不可孤立而谈。在《左传》中有“夫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后立衷焉”之言[7],杜预注:“本末,终始也。”此后,在诸子百家的论述中本末思想开始有较多的运用和发展,特别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哲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本末思维”。《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5](P50)此后人们对“务本”思想越来越重视,“本”关乎全局,犹如我们现在所谈论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三、“本末”的内在本质及其伦理价值

《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2]由阴阳两仪可以生成四象五行,四象者即少阳、少阴、老阳、老阴,也指春、夏、秋、冬四时。《易纬·乾凿度》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8]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一种最朴素的认识。大自然中有高山、流水、电闪、雷鸣等等,古人依据种类、性质、呈现方式的不同,如硬的、软的、流动的、非流动的、有形的、无形的、瞬间的、长时间的等等,将物质进行归类而成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所组成,只是因力量分配的大小而对外表现出某一种具体的性质。《尚书大传》载:“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兴作也;土者,百姓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9]《尚书·洪范》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10](P88)五行各有其性,各有其用,后来发展出许多与五有关的概念,五时、五方、五星、五官、五音、五味、五果等,均是其应有之义。顾颉刚认为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大到国家政治,小到衣食住行,都可以从中窥探到五行思想的影子。

《论语·学而》云:“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P50)为何君子务本,道由本生,这里的“本”究竟指什么,《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11]管子将树谷、树木、树人进行对比,说明了树人的难度更大,树木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呵护培养,需要一直与外界环境作斗争。人的成长同树木一样,也需要良好的环境,只是人需要的时间更长,条件更加苛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主要具木性,兼具阳刚和阴柔的特性,一方面要向下在大地中吸收营养,另一方面又需要向上争取阳光。《春秋繁露》言:“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生春气,火居南方而生夏气,金居西方而生秋气,水居北方而生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土居中央,谓之天润。”[12]《说卦传》也有论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2]在这里可以看出,春天生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只有在春天播种下希望,秋天才可以收获到果实,故春天主仁,东方亦主仁,相应地五行木也主仁。《论语》全篇将仁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5](P6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5](P69)。可以说孔子对仁道的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论语·八佾》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和。”[5](P62)《中庸》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5](P30)仁道为本,礼乐为用,君子务本,务的是仁道之本,内心充盈,只有把握住仁道,才可以把握住天道。仁在《说文》中解释如下:“仁,亲也。从人,从二。”[6]在古人的解释中,元,从二从人;仁,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于万物者,仁也。仁的来源又可追溯到元,《周易·乾卦》曰:“元者,善之长也。”[1]仁道,是众善之长,善的根源,达到仁道最重要的是善。

仁道向外扩展需要借助外在的形式规范人的行为,《春秋繁露》有如下论述,“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2]。儒家追求的是推己及人,非求一身,而求万身。《孟子·尽心上》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3]北宋理学家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君子不仅以仁道为根本,还要扩展到他人,这种扩展需要外部力量的约束。根据汉代孟喜、京房提出的“卦气说”,阴阳二气的相互推移构成了四时的变化,十二月各配十二卦,四月进入夏季,正值乾卦,六爻皆阳,至刚至强,此时阳气充盈在天地之间而达到极盛,万物的生长进入到最繁盛的季节。《序卦传》也说:“物蓄然后有礼”[2](P262)。《论语·颜渊》曰:“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5](P130)由此可以看出礼是一种约束,夏天火势旺盛,如果缺少节制,则必然酿成灾难,仁道的向外扩展,不能是无秩序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法则与规范,此种法则和规范即是礼乐。《论语·八佾》篇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5](P65)古人对祭祀尤为看重,认为通过祭祀可以与逝去的先人以及天上的神仙进行沟通。在祭祀中礼节极为重要,礼乐文化能表达内心的虔诚,博学如孔子也时刻学礼。由此可以看出火主礼,火具炎上之性,意味着向上沟通,礼乐的产生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陶冶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积极向上,正与炎上之性相对应。

《管子·四时篇》云:“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土,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11]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又称长夏、季夏,此时正值小暑和大暑节气,民间称之为“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由夏季进入长夏季,火生土,土气当令,土曰稼穑,而种植和收获分属春天和秋天,长夏却统言稼与穑。可见以长夏为纽带,沟通夏秋,循序渐进,进而指出土地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中,我们的祖先以农为本,发展农业必然需要土地,有土地就可以耕种,耕种可以收获粮食。在空间方位上,土处于中央位置,《论语·为政》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公之’。”[5]北辰,即北极星。在中国的星宿观念中,天空中所有星体都以北极星为中心,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无论何时何季,它一直高悬于北方的夜空中。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一种诚信的象征,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都是土德的展现。《论语·子张》载:“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5]P176君子只有具有诚信的品质,民众才会信服;大地厚重、直、方、大,故能承载万物。

进入七月,火气渐退,金气渐旺,金曰从革,从革包含着改革、革新的意思。秋季树叶开始变黄、脱落,然后变为肥料为根系所吸收,为来年新生的嫩芽作准备。在《周易》中有《革》卦与《鼎》卦,革故鼎新之意也。《革卦》爻辞九五:“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爻辞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2](P184)虎变、豹变、革面可以说是对革之义的形象说明,而且适用于不同的人,只有把握住革的精髓,才可以达到革的效果。土可生金,土之坚者亦为金,改革、革新、裁剪最重要的就是适宜,不可操之过急,又不可谨小慎微。《中庸》说:“义者,宜也。”《说文》认为:“义之本训礼容各得其宜”。由此可见,金主义,在西方。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金所象征的一类物质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文明、铁器时代再到如今的现代科技时代,无不体现着以金为代表的巨大的物质作用。然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却令人担忧,我们需要把握住义这个内核,不能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见小利忘大义。

由卦气说可知,四月为乾卦,到十月则为坤卦,那时六爻皆阴,至寒至柔,天地之间,一片萧瑟。进入冬季,金气退,水气升,《道德经》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4]可以说是对水的特性与品德很合适的赞美了。水在万物当中是最柔弱的,但是柔弱同样孕育着巨大的力量。《论语·雍也》篇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5](P87)知者所喜欢的是水的灵动飘逸,奔流不息,故而水主智,在北方。冬天过去,春天到来,即是所说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看似相同的轮回,实则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动力。

五行构成我们生活的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五德则规定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五行与五德、五方、四季便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天地人三才之道由此而得以贯通,由阴与阳进而构成线、面、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这样说,时的最明显的变化在自然界即是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必须遵守的规则,“本末”所顺从的自然大道就是时的大道,因时而动,乘势而为,是不可逆的。伊川先生是北宋理学的开创者,他在《易传序》曾说过: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由此,本末在自然观视域下便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内涵。

四、道由本生

何谓道一直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道既可以指道路,人之所行即为道;道又可以指代准则、法则,也可以指形而上的最高物。《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如下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P62)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道本源于自然,道即是自然之道,道作为形而上的最高准则,同时也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中庸》中对道有如下的论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5](P32)《中庸》对天道和人道作出了区分,并为沟通天道和人道提供了方法。天道是至诚的,而普通人必须经过明和诚的修行才可以达到这种完满的境界,这样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人的生命才会不断饱满和充实。

道来源于对大自然的仰观俯察,“天圆地方”是古人对生活世界的最早认识。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见解,现在看起来与现代科学有着冲突矛盾,如果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里边无疑存在合理的成分。天圆而化阴阳、日月,地方而成五行与四方,即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太阳东升西落。天有时,大地广阔无垠;地有位,人法天地之精神,而可以与天地三矣。《易传》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生明焉。”[2](P249)对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描述,八卦穷尽天地万物之情。太阳火热,光芒万丈,可以用离卦表示;月亮皎洁,银光照大地,可以用坎卦来表示;大地厚重,负载万物,用坤卦来表示。我们知道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又是反射太阳的光芒而发光。从太阳与月球的关系来看,一离一坎,二者性质相反,互相吸引;一个发光,一个反光,发挥作用方式截然不同。地球的自转产生白昼和黑夜,太阳和月亮交替出现,正如在先天八卦图中离卦位于东方,坎卦处于西方。后天八卦图中离卦位于南方,坎卦位于北方,二者相对,发挥作用的方式完全不同。

上文对“本末”的时规则进行了说明,以下借助六十四卦对“本末”的位规则进行理论阐释。在周易六十四卦中,离卦在内,坤卦在外,可以构成明夷卦;离卦在外,坤卦在内则为晋卦。晋卦和明夷卦分别象征着不同的时刻与处境,晋卦日出地上,代表着一天之中的清晨时刻,太阳刚上升至地平线,人观此象而明白积极进取的重要性。而明夷卦日落西山,光明掩藏在地之下,正同一天当中的黄昏时刻一般,象征着在困境中也不能放弃希望。晋卦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2](P130)明夷卦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2](P134)君子为有德行之人,一举一动皆合自然之道,观不同卦象而采取不同的行动。《孟子·万章下》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13]由此可知,孔子是圣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圣之时者也,说明孔子是最懂得把握时机、顺天时而行之人,而周易的核心也是一个时,可见孔子深得易学精髓。《论语·阳货》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P168)天从来不言语,但四时有规律地变化,万物各得其滋养沐浴茁壮生长,可以说这是对天的精神的最大赞美。

同样,坤卦在内,坎卦在外,则为比卦;坤卦在外,坎卦在内,则为师卦。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海洋的总面积约为地球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师卦当中坎卦在内,坎为主,坎为水,代表着以海洋为中心看问题,同时坎卦有行军打仗的意思。比卦当中坤卦在内,坤为主,坤为地,代表着以陆地为中心看问题,比卦有亲近相辅的意思。此两种角度看问题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两卦卦爻皆为五阴一阳,《周易略例·明彖》:“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2](P269)由此可知,师卦和比卦中的主爻分别是二爻和五爻,二阳爻因为位置的不同,一上一下、一内一外,所以代表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师卦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2](P33)阳爻为尊,而身处低位,代表着行军打仗时主帅应与士兵同甘共苦,不能一味高高在上。比卦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2](P37)九五位为尊位,阳爻得尊位,五阴爻紧密围绕在阳爻周围,共同拱卫着阳爻。九五的阳爻同时代表着君位,阴爻代表着臣位,这就为处于不同位置的人提供了不同的价值遵循。为君首要内修其德,宽宏大量;为臣则要以敬自律,内心敬肃,礼貌待人。只有把握住这种最合适的价值载体,才可以避免祸患。一阳爻为五阴爻所包围,亲近相辅者必须为贤德之人,同时要远离小人,如此才符合比卦所展示的卦象。

通过明夷卦、晋卦的对比,可以看出时的重要性;通过师卦、比卦的对比,则可以看出位的重要意义。时位如同坐标系一般,一横一纵,明白了时位的内涵,也就懂得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意义。时位代表的是一种规则,务本必须和时位相结合,才可以真正达到本立道生的境界。

五、结语

“本末”概念的易学自然观内涵即是借助时之最显者春、夏、秋、冬,位之最明者是以八卦的交错组合进行的理论说明,更多展现出来的是规则。易学自然观视域下对“本末”概念的重新诠释,反映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本末”概念所独有的以仁义礼智信为内核、以时位为规则向外拓展的生生不已的理论模式。

猜你喜欢
阴阳
望岳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郎阴阳之死
清明祭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治病要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