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及措施分析

2022-11-27 16:16王春艳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课程

王春艳

(山东华宇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

生命教育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死亡的教育,它通过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生命观,使人们能够从容地面对死亡,提升面对死亡事件时的处置能力。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中叶,随后发展迅速,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在我国,由于受“未知生,焉知死”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死亡普遍是避而不谈,一些人在面对生命问题时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和行为。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要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进而追寻生命的价值。

1 国内外生命教育发展现状

1.1 美国生命教育发展现状

1959年,赫蒙·费弗尔创作了《死亡的意义》一书,这是第一部生命教育的代表著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罗伯特·富尔顿于1963年开设了美国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自此,这门课程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分别在各级学校、社会及有关专业领域中受到了重视,发展迅速。到了1973年,美国已经有近600所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到了1976年,有1 500所中小学也开展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多阶段在内成熟的、系统性的生命教育体系。虽然各个阶段的课程形式各不相同,但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理解死亡的本质及意义、以什么态度对待死亡及濒死、处理死亡或濒死等特殊问题探讨,临终护理及处理遗嘱这几个方面。每个阶段都会涉及这些问题,只是探讨形式和深度不同。

1.2 日本生命教育发展现状

在亚洲国家里,日本的生命教育开始时间大致与美国相同。生命教育受到了当时学者们的积极研究与推广,各种以死亡为主题的著作不断涌现,大众对死亡的态度逐渐由排斥转为接受和了解。同时,日本还成立了包括临床死生学会、死亡临床研究会、思考生与死的研究会、各类哀伤辅导团体与协会等大量和死亡相关的社会组织团体,极大地推动了生命教育在日本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很多地区的民间组织都自发开展生命教育,通过葬礼、写“终活笔记”等活动来帮助老人更体面地告别世界。

1.3 我国生命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虽然在20世纪末期就有了相关的学术著作出版,但是很少有高校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目前,国内较早开展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的是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的胡宜安教授。2000年,胡教授在学校的支持下开设了国内第一门生死学课程,起初,他通过让学生写遗嘱、写墓志铭等方式来感受死亡,后来随着课程的发展,他也不断地拓展了课程内容,除了生与死的本质概念,还将器官移植、临终关怀等话题融入到了课堂当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社会人士意识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1 使大学生学会应对死亡焦虑

虽然人们在现实中很少谈论死亡,但并不代表大家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在百度贴吧、知乎等网站,可以搜索到很多关于死亡的帖子和话题,其中大多数都是关于对死亡的恐惧的讨论,从这些帖子中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有死亡焦虑,每天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过度的死亡焦虑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和排解,势必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被死亡焦虑所压抑的能量如果向外投放,便会具有破坏性、侵略性、攻击性,可能引发校园暴力等一系列问题;被死亡焦虑所压抑的能量如果向内投放,便会出现抑郁、消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善于思考是大学生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学习之余他们肯定会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同时也会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死亡而产生一系列困惑。而在高校开展死亡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了解生死的本质和意义,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淡定从容地面对死亡,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每一天。

2.2 减少大学生轻生事件的发生

一些大学生遇到挫折可能会出现轻生的念头,除了其本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抗压能力较弱以外,还跟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力度不够有关。高校要积极开设死亡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责任感、价值感,有效减少悲剧的发生。

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能够促进大学生关注生活和学习,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应对各种压力,以正确的态度和责任感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质量,弥补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生命认知方面的偏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心灵和精神的共同成长。

2.3 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真谛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认识死亡,接受死亡。身外之物终将都会失去,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加重要的事情上。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正是有了死亡才让生命有了意义。假如人的生命可以无限延长,那么人们便不会珍惜时间,正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才提醒人们不要虚度光阴,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含蓄和隐晦不能延缓死亡,但坦诚和直率可以减少遗憾,生命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正视死亡,珍爱生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教育工作者应教育学生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文化素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认可,高校还应积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大学生自身人格能够健全发展。

3 开展好生命教育课程的措施

3.1 转变大学生对待死亡的思想观念

我国生命教育开展较晚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传统思维和价值观的影响,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环境的原因。对于死亡,人们普遍是以一种回避的态度,把其看成是可怕的、不吉利的事情,不愿意去面对,内心是有些排斥的,由此引发了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当孩子向家长提问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时,部分家长会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在这样一种环境氛围下开展生命教育的难度较大。要想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最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高校要通过开展讲座、研讨会、体验活动等方式来宣传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必要性,让大学生敢于直面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树立科学正确地看待死亡的态度和观念,不回避,不忌讳,敢于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用平常心来面对生活中的死亡现象。

3.2 建设一套系统的、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的本质与生命教育的诉求在哲学维度中不谋而合,使得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拥有了科学的逻辑和哲学的根基。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概况为基于生命取向的自然生命教育课程、基于生存取向的精神生命教育课程、基于生活取向的社会生命教育课程这三种,他们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共同构成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逻辑框架。高校要想全面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先编制一套科学规范的教材,确定课程标准,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我国文化特色制订可操作性强、预期效果好的教学大纲,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先明确此项课程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应从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来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期让大学生了解生命,正视死亡,进而提升生命品质。对于教学内容,生命教育课程应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方面、多个维度进行讲授,让大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死亡方面的知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对于死亡的认知体系,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同时,还应建立与生命教育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笔试、心理测试、访谈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在学习了生命教育课程后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将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反馈意见定期进行收集,为后期课程完善和改革奠定基础。

3.3 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和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将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并渗透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学生讲解关于生死方面的观念、知识,或者在思想政治课、历史课、大学生心理课等公共课程的教学中穿插教授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对生命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待课程接受程度高了之后再开展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可以用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发展教育等专题形式呈现,从提高认知、加强体验、优化行为入手,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除了要进行理论教学和研究之外,还需要结合实践开展相关的教学项目,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体验活动,初期阶段可以通过观看与生命相关的影片和视频、写遗嘱、情境模拟训练、课程心得体会交流等方式来让学生对死亡有一个初步体验。随后,可根据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大体验力度,如参观养老院、墓地、殡仪馆,让学生能够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以平常心来看待死亡,同时更加珍惜生命。

4 结语

高校通过开设生命教育来促进大学生身体和心灵和谐发展,使大学生能够珍惜生命,实现自身价值。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课程试点并全面铺开后,有利于将其向各个教育阶段推广,帮助更多学生能够科学看待生命和死亡,树立积极正向的生死观。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应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历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要形成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做好衔接,突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课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