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再发现、再创造”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11-27 07:55福建省福州市江南水都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31期
关键词:数轴梯形核心

■福建省福州市江南水都小学 唐 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深入探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契机。“新课标”中提出了小学阶段要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确定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再发现、再创造”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积极思考与探索。

一、“再发现、再创造”教学的内涵

“再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根据自己的学习实践经验,利用自己的思考,重新发现数学知识。

“再创造”:“再创造”的数学教学理论是由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是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铺设合适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知识“再创造”出来。

所谓“再发现、再创造”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墨守成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重新发现、创造出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再发现、再创造”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有些教师十分注重教学的严谨性,他们更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应该探索一种更有益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再发现、再创造”教学为数学教学实践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再发现、再创造”教学中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探寻数学本质,领会数学学习的价值起到促进作用。在“再发现、再创造”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一定比被动接受的掌握得更好,理解得更深刻,也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学生还能从“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再发现、再创造”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关键的因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要改变之前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升华到关注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再发现、再创造”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再发现、再创造”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开发教材,启发“再发现、再创造”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要绝对忠于教材,要严格按照教材的文本进行教学。这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新课标”鼓励教师基于课标的前提下,大胆地开发教材,整合教材,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一课,教师根据学情,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再开发,用实、用活、用好教材。具体如下:

教师先在课件上显示一张相片,接着再出示几张画面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相片。

师:认真观察,下面哪张相片是原相片放大后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反馈,有的学生发现两个比前后项的同步变化,有的学生发现有些比的比值相同……

师:那还有哪些比的比值相同?

学生反馈后,课件呈现比例的意义。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原来在比例中存在着对应关系。

生1:在图形按比例放大和缩小时,既可以是长和宽的比组成比例,又可以是长和长、宽和宽的比组成比例。但要注意对应,才能写成比例。

生2:我发现,可以根据这种对应关系快速地写出比例,然后可以计算两个比的比值去验证写的是否正确。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了不起!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更深刻地理解了比例的意义。

以上这个教学实例,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整合,利用开放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打开思路,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二)引导操作探究,助力“再发现、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究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教师只作为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再发现”的乐趣,找到“再创造”的成就感,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例如:教学《负数》,许多时候教师都是利用收支、温度计、海拔高度等让学生感受负数的意义。其实可以适当删去一些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画数轴,画出许多数如:1、-1、+2、-2、5、-3、0.4、0……学生在画数轴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自然会感悟到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是0,由此得出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他们通过观察在数轴上画出的数,能直观地感受到从左到右,数在逐渐变大,从右到左,数在逐渐变小;他们会发现,数轴上的数永远画不完,没有最大的正数和负数,也不存在最小的正数和负数;有的学生还会发现,像+2与-2这样的两个数,与0的距离相等,只是刚好意义相反;甚至还有学生通过数轴的直观性,创造性地得出3-(-2)=5。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整个过程,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起到助力作用。

(三)设计探究练习,实现“再发现、再创造”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善于设计探索性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与合作交流,实现“再发现、再创造”。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可以设计一道这样的课堂练习:

1.观察下面图形(如图1)你发现了什么?

图1

2.如果像这样接着画一个与前几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上底和下底可以分别是多少呢?

3.这时又出现了一个图形(如图2),你认为它和前面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

第一小题,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计算,可以发现每个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都是9cm,并且高都是相等的(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这几个梯形面积相等。

第二小题,学生在有了第一小题的发现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此时课堂氛围已经愈发热烈,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出自己心中梯形的样子,有的说上底是1cm,下底是8cm;有的说上底是3.5cm,下底是5.5cm……通过讨论,学生得出:这样的梯形画不完,只要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等于9cm就可以。

第三小题,学生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前几个梯形的面积。这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他们创造性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角形可以看作是上底缩小到0的梯形。

这样的探究练习,让问题具有思维的坡度,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有意义的探究历程,体验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总而言之,“再发现、再创造”教学更关注的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落实,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天地,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各种不同的思维,为他们的思维插上“再发现、再创造”的翅膀,让“再发现、再创造”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数轴梯形核心
玩转梯形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梯形达人
数轴的作用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梯形
巧用数轴定解集
“咬住”解集,“握紧”数轴,“破解”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