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支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2-11-27 17:54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四川省农学会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技技术推广协同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 四川省农学会

陈开勇 李映福 供稿

2018年,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农业农村部选择内蒙古、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四川8个省(区),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探索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同推广新机制。截至2021年,四川省已连续4年从中央财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资金中切块给予支持,围绕构建四川“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先后在水稻、生猪、蔬菜、水果、油菜、茶叶、肉牛、肉羊等产业实施,共有460个单位、880名科研、教学、推广人员参与,推广集成重大技术79项,在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工作呈现出“有抓手、有方向、有队伍、有潜力”的良好工作格局,取得了积极进展。

2022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2〕13号)安排继续实施,支持省份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13个,新增了山西、黑龙江、山东、重庆、青海5个省(区、市)。目前,四川省已经完成了经费安排、方案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在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四川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资金中安排资金予以支持,围绕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等重要任务科技需求,确定在大豆、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水果蔬菜、牛羊家禽、农业减碳与秸秆8个方面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为推进项目有力、有序实施并取得成效,根据项目实施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明确总体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推动该项工作扎实开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深化思想认识

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是主动适应农技推广服务新形势和乡村全面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新要求,从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适度整合资金,支持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途径。

(一)从农技推广自身看,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整体效率还不高,归根结底源于协同推广突出表现有“三个不足”。

一是先进适用技术区域性供给不足。在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和农产品绿色加工贮藏等领域,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用高效的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市场需要的优质专用、营养健康新品种,以及粮改饲、粮豆轮作、种养循环、轮作休耕等区域性重大农业技术模式普遍缺乏。二是技术成果供需双方信息对接不足。农业科研院校、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的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但技术研发单位与技术应用主体之间缺少高效连接通道,不少研发任务没有针对生产环节和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开展针对性技术攻关,造成很多科技成果仅停留在论文发表、实验室成功、原理样机阶段,还有部分科研成果本身市场价值和实用效益偏低,甚至成果的完整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存在缺陷,难以集成熟化成为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轻简化、实用化技术,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需求。三是农科教体系协同不足。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个系统彼此独立、相互割裂,人才、项目、资金都在各自封闭的体系内运行。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缺乏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集成和中试熟化的渠道,也缺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平台和专业人才队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打造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但解决不了技术来源的问题。农科教体系间没有建立起跨部门、跨行业的统筹协调机制,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被堵塞在转化应用环节不能落地,难以体现科技成果对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

(二)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实需求看,迫切需要凝聚合力提升农技推广能力,主要表现在为“三个需要”。

一是破解农业发展重大瓶颈问题的需要。目前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许多难题极具复杂性,如绿色农业投入品创制、土地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智能高效的农业机械装备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推广为核心,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多领域发力,拿出综合性解决方案。二是加快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间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区位优势差异大,立足优势特色,推广应用重大技术,打造地方支柱产业,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区域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还存在缺抓手、缺队伍等问题,导致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动能不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各类推广要素资源的高度集聚和高效配置,推进区域农业经济加速增长。三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已进入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崭新阶段。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应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形成新模式,产生新业态,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凝聚合力,加速打造农业发展新引擎,通过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应用让科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真正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

(三)从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和实践看,科技创新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时代性和行业性特征,提升农技推广效率,要做到“三个满足”。

一是满足科技发展规律。当前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相互渗透越来越深,转换周期越来越短。农业科技领域呈现出农业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独立和融合并行化发展、农业科技向广度化和深度化发展、农业科技与产业结合日趋紧密等特点,农技推广必须很好地适应农业科技的变化,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二是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快速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技推广机构很好地完成了当时的任务,一个单位、一个地区能完成的农技推广任务,基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模式。发展到现在,农技推广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通过跨区域、跨单位的高效协同来解决。三是满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产业发展阶段越高,对各类要素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协同利用要求也就越高。借鉴成功经验,区域农业发展也需要整合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实现协同提升。

二、明确总体要求

推进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通过优化整合推广资源,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源要素高度集聚和高效配置,激发推广活力,把资源要素聚在一起形成合力;通过需求关联和利益联结,实现各类主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支撑、互动发展,把资源要素融在一起增强活力;通过需求驱动和市场牵引,注入催化剂,释放新能量。

(一)要列出农业技术推广任务清单,趟出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新路子。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产业重大需求,选准实用管用技术推广任务。协同推广计划在选题时,要把产业需要放在第一位,按照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选准集成推广重大技术。过去在推广项目组织过程中,上游科研院校有什么成果和技术,下游推广机构就组织转化什么样的成果、推广什么样的技术。在顺序上不是“产、学、研”,而是“研、学、产”。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要根据试点地区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状况等,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需要什么品种、什么技术,就组织上游科研院校研发集成什么样的品种、技术,下游推广单位接着示范推广什么样的品种、技术,真正坚持问题导向,从源头上解决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过程中,缺品种、缺技术缺装备的问题。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组建优势互补、精干高效的实施团队。充分吸取借鉴过去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先选单位、后定任务”的经验教训,先确定重大技术需求,再通过定向委托、择优遴选等方式,确定农业技术推广优势单位,选择精干力量构建推广专家、科研专家为双首席的实施团队,一般由推广专家领衔,推广单位作为组长单位。团队成员来自省、市、县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单位专家和部分乡土专家。各产业实施团队依托推广、科研单位,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等建设试验示范基地。这样的组织方式从制度上保障“协同推广计划”的着眼点落在“推广”上,既确保研发集成技术的落地,也推动科研成果供给与生产需求紧密衔接。

三是强化统筹协调,探索分工协作、精准服务“三农”工作主战场的机制模式。农技推广、科研机构、涉农院校分属不同的系统和单位,而不同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任务、评价导向不一样,其工作重点和依托对象差异明显。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统筹”,难免各自为战、扯皮内耗,上下游也形不成合力。以农业优势绿色高效技术推广为任务牵引,充分发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牵头作用,明确承担任务团队和依托单位责任,有效集聚优势农技推广资源,构建农科教、产学研多方协同推广新机制,突出一体化统筹推进,促进上下有机衔接。

四是坚持目标导向,构建以支撑产业贡献度、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评体系。以培优培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终极目标,实行合同管理,强化目标考核,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承担任务单位的责任感,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构建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机制,通过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线下考评与线上考评相结合、平时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全面督查与抽样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对试点实施进行全程绩效管理。

(二)要与现有农业科技工作紧密衔接,努力开创农业科技合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效对接,打出农业科技一体化组织实施的“组合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与农业重大协同推广计划都是为推进农业先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的,两者分别处于这一过程的上下游,产业技术体系在上游,支持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在下游,对研发成果进行技术集成和熟化配套,开展大规模推广应用,两者有效对接,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活动效能。

二是与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任务优势互补,绘制精细无缝的农技推广服务“施工图”。“补助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县乡两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实施内容主要是县域范围内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协同推广计划”的实施主体是部、省、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及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协同推广单位,支持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农业重大技术推广。两者同步实施,能够实现省域农业技术推广横向联合、纵向贯通。

三是与科技体制改革一脉相承,亮出推进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指南针”。原农业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意见》(农科教发〔2017〕13号)(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从落实任务、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落实两部门《意见》精神,将政策措施细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在人才、成果、平台等方面优势,引导鼓励农业科研教学人员投身“三农”工作主战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三、突出工作重点

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在示范引领、机制创新、服务支撑三个方面下功夫。从四川省近年实施情况看,各方积极性都很高,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够明确。就项目论项目,把试点工作当成简单的项目来做,而不是当成创新性工作来做。二是合力还不够强。农科教联合、产学研结合还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进去。三是创新亮点不多。许多参与单位、科研教学推广人员将此项工作当成一般性推广工作,思路还不够宽,办法也不多,缺乏工作创新和特色亮点。四是总结提炼不够。对经验总结提炼不够,没有探索建立有效引导开展协同推广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等。下一步,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尽快补齐短板,有力有效推进。

(一)加强工作统筹。

一是组织领导。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具体由科技教育处负责宏观统筹和试点指导,各产业协同团队由组长单位统筹协调,着力破除项目设计时注重农科教协同、项目实施时“分片包干、各自为战”等痼疾。二是组织方式。每个产业组建一个团队,每个团队确定一个组长单位、设置推广首席和技术首席“双首席”。实行组长单位负责制,发挥推广首席和技术首席的作用,制定协同推广计划、组建协同推广团队、开展协同推广活动、完成协同推广任务。三是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四川创新团队结合。

(二)做实工作内容。

一是“两地一站一体”模式,即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推广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和新型经营主体,缺一不可。二是实用技术培训,突出科技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企业、专合社等)。三是支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

(三)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按照2022年4月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修订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2〕25号)要求,规范资金使用管理。今年专门做了事前评估,对资金支出方向、金额等都有了具体规定。具体执行中,要注意三点:第一,是解决推广问题,而不是去搞基础研究创新。第二,这是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不能搞二级拨付。第三,要纳入预算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经得起审计检验。

(四)加强总结推广。

一是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要有统一的标识、标牌,省级以上媒体(报刊、网站、电视等)要有文字、有图片、有图像声音,争取有省领导肯定性批示等。二是提炼好的机制,从行政主导、农科教联合、政企技联动、示范主体带动、绩效考评、政策激励、风险防控和保障等方面思考。三是搞好信息报送,按规定落实专人收集报送相关信息,完成信息调度任务。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是否真正实现了产业问题导向,是否解决生产一线问题;对技术的理解:一是集成技术而不是单项技术。二是生产一线需要现有但未集成的技术,而不是还没有研究出来的技术,因为这是科研创新的问题。

第二,是否聚焦技术首席、推广首席“双首席”。只有技术没有推广跟进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有效的行政统筹。

第三,要明确团队各方职责。包括每个单位、人员都要明确责任和任务清单。

第四,注意左右上下协同。要发挥各级推广机构的作用(包括县、乡推广站),专家搞推广突出是点,而面上还要靠推广部门,要注重发挥好县、乡(镇)推广部门的作用。

第五,要注重机制,防止以模式代替机制。“两地一站一体”是模式,需要机制来保证。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方式,要研究到底如何与社会化组织协同,发挥合力。

猜你喜欢
农技技术推广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十四五”规划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