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日语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探索
——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

2022-11-29 12:10李秋芳龙辉李佳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0期
关键词:日语校企实训

李秋芳,龙辉,李佳佳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2018年1 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广州工商学院校日语专业人培方案也着眼于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而实训课的实施是提高学生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日语专业在实训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思考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结合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实训参与度等问题。

1 日语专业实训课程现状

随着实训课程改革的推进,学者对日语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也提供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笔者利用文献研究法等,结合本校日语专业实训课程现状,将总结如下:

1.1 本科日语实训教材缺乏

市面上有很多日语实训教材,但大部分皆面向高职高专,面向本科编撰的综合类日语实训教材缺乏。因学校规定本科不可使用高职高专教材,因此本科日语综合实训只能用教师自编讲义或一些口笔译教材等。

1.2 对日语实训课程定义不清晰

对实训课程的定义不清晰,课程之间的考核区别不明显,无法形成互为支撑的考核体系。实训是指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可以从时空、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因分类方法多样,所以师生对实训课程的认识并不统一。很多低年级课程也将带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定位为实训课程,这削弱了学生对综合类实训课程的认知,认为实训课与基础课并无差别,造成学生不够重视实训环节。

1.3 高年级培养方向未划分

实训课程若因学生不感兴趣导致实训参与度低,那么教师和学生的付出和回报都无法形成良好的正比关系。因此在高年级划分培养方向,着重开设专业方向拓展类课程,开展“日语+专业”课程模式[1],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训参与度,本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改进,对2020级学生开始实施高年级划分培养方向的措施。

1.4 实训教室及平台资源不足

现阶段日语商务类课程的实训设备与资源严重匮乏,直接影响了实训教学效果[2]。本校近两年通过新建实训室,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训室不足的问题,但依然有部分问题存在,比如部分实训课没有被安排到实训室,就算安排到实训室,部分实训室因系统陈旧,电脑总出现卡机、速度慢、浏览器打不开等情况。另外,学校现有的实训平台大多是英文资源,日文较少,大大降低了实训效果。

1.5 实训课课时不足

为贯彻本校“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育人理念,本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需完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三个板块的学习,因“通识教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所以无法调整该板块的学时。而“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无法再缩减,这就造成学生实训课时不足的趋势。学校经过一番调整,一定程度解决了该问题,但依旧未能找到这三个模块的课时分配最佳平衡点,只能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调节。

1.6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首先校企合作基地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就业需求。本校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建立了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产业学院等,但很多工作的开展并不彻底。其次,多方面的问题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包括地理位置限制或校企双方需求不对口等。例如,很多企业离学校太远,不方便实地交流;学校对合作企业设置合作门槛,有意向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稍不达标,便无法进行合作;部分企业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能力未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扶持力度不够,教师对校企合作工作积极性不高。

1.7 实训教师队伍不够完善

要想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一支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师是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领航者[3]。但是,很多教师的教育背景与所教科目不一致或教师一直忙于学业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等因素,是实训课程教师队伍不够完善的原因之一。

2 应用型本科大学日语专业实训课程改革设想

基于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本校日语专业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实训课程的改革具体需要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企业层面、学生层面着手。

2.1 学校层面

(1)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对教师负责的诸如校企合作工作、申报相关项目及发表相关论文等,学校应适当给予补贴。另外对于上文提及的校企双方需求不对口问题,学校应尽可能在政策上对有合作意向但条件未完全达标的企业进行灵活处理,比如先合作后期再考核等。

(2)加快平台建设。

加快平台建设,解决实训室不足、实训设备陈旧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实训课程改革。要创新实训平台建设运行机制,邀请有意向的企业参与平台建设,构建校企利益相关方共建共管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包括共同研发教材、共同参与实训考核等。

(3)开展第二课堂。

学院出台政策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开展日语角、配音大赛、翻译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用语言进行实践的意愿,进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实训课程的参与度。

2.2 教师层面

(1)完善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基础知识、行业实践、多样实训相融合的有效实践体系[4]。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规定实训课程类别,实训课程需有完整的实训指导书,需要有实践经验或具备相关教育背景及技能证书的教师指导。第二,调整课程架构,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强化过程评价,增加平时考核在整体考核中的比例。建议实训考核比例设置为平时40%、期中30%、期末30%,“4-3-3”考核制能够根据学习过程进行总体评估(见表1)。第三,调整课程比例,总体规划统筹,在不影响培养方案总体思想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日语实践类课程[5],比如本校即将增设跨境电商日语等。第四,加强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比如翻译课程可运用合作教学法,采用翻译工作坊的形式,引导学生组成团队完成翻译任务,并相互校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组员的差距,形成相互督促和学习的机制。很多发达国家学校已将翻译工作坊列入课程设置中,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职业化翻译人才[6]。

表1 “4-3-3”考核制

(2)申报实训课程相关项目。

教师应多方面挖掘实训材料,积极申报教材项目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让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当然这需要出版行业及学校的支持,凭借教师个人力量的确很难参与教材编著业务中,因此教师之间应组建科研团队,努力申报项目,为实训课程的改革出一份力。

(3)备考相关职业技能证书。

实训课程指导教师专业不对口、没有实践经验等是很多高校日语专业的现状,因此建立“双师”团队、增强师资力量是当务之急。教师可积极参与各类技能证书考试,比如翻译课教师可参与CATTI即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商务类课程教师可以参与J-test即实用日本语鉴定考试等。

(4)教师进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教师顶岗实践监督机制,因此部分企业顶岗实践实效性不强。但是作为实训课程教师如果专业背景不对口或未在企业实践过,应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顶岗实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积累到更多的实训教学素材。

2.3 学生层面

在实训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学生层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参与实训过程。

课堂上学生应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实训,按时完成教师规定的训练内容。教师应选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实训材料,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训参与度。

(2)努力考取技能证书。

将相关证书纳入实训考核子项中(如表1所示),教师引导学生考取实训课程相关证书,如日语商务翻译综合实训课程可引导学生备考CATTI,日语商务活动综合实训课程可引导学生考取J-test等。

2.4 企业层面

(1)成立校企合作对接部门。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若企业能更加重视校企合作,成立专门的对接部门,校企合作工作效率会高很多。

(2)提供有效的实训资源。

企业应尽可能向学校提供真实的实训材料,如公司使用过的产品介绍资料,与客户日常交流的邮件等,校企也可以筛选这些材料来编写实训教材,企业可在实训资源上多给予学校支持。

(3)建立员工外语考核机制。

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招聘条件,建立员工外语考核机制,并邀请教师入企业为员工培训外语或检测外语水平,相应地设置语言能力津贴。以本校校企合作基地中山市德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多年前已建立该制度,在与我校的合作中达到了互利共赢的目标。这样的制度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也可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保障。

3 结语

学生是否具备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是评判高校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是核心。在转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点,考核机制和质量监控是保障,深入校企合作是新路径。总之,在实训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四方主体都应该改变以往不足的部分,各自做出相应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推进实训课程的改革。

猜你喜欢
日语校企实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