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实证研究

2022-11-30 02:19张杰吴正园
新疆农垦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市民化流动人口意愿

○张杰 吴正园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一、引言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工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城镇化水平也随之得到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新疆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4%,比2020 年增长近20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大量人口流动。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3.76 亿,占总人口的26.62%,且近80%为农业流动人口。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地区经济发展增添强劲活力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城镇人口和社会治理等诸多挑战,这其中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李克强总理在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城镇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现阶段,如何加快推动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特别是让民族和边疆地区流动人口更加全面地融入城市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是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新疆作为我国西部边陲重要的门户,是我国向中亚及西向开放的前沿,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新疆城镇化发展对于支撑边疆地区稳定,提升边疆地区人民幸福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囿于经济规模、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等条件约束,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意愿依然不高,尚难以融入城镇化建设之中享受其带来的诸多红利。因此,如何提高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更好地完成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深入探究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动力机制,对促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助推新疆总目标实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文献,现有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及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微观个体特征和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流动人口居留选择的重要因素[1]。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居留在所在城市的意愿越强,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才市场活跃较高的地区更能吸引农业流动人口流入,同时户籍制度完善及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更容易吸引农业流动人口落户[2-5]。除此之外,农业流动人口在身份市民化、权利市民化和意识市民化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权利市民化,意味着拥有更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的城市是农业流动人口落户的最优选择[6]。

二是关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是系统内外部因素对城镇化发生、发展动力作用的总和[7-8]。基于劳动力流动的推—拉理论,已有学者发现城市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吸引人口跨区际迁移的重要驱动力,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变革是影响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动力来源[9]。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政府、市场和农民,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就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10]。进一步地,部分学者围绕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展开有益探索,认为产业发展动力、市场环境动力、外向经济动力、政府行政动力是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来源[11]。基于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实际,一些学者认为内源动力、外向动力、市场动力和政府动力是新疆特色城镇化进程的核心驱动机制,其中政府动力在新疆城镇化发展中起主要作用[12]。

三是关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的方法。不同学者运用不同实证模型对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开展探索。李芃[13]和刘林[14]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初始动力、根本动力和后续动力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各种动力对于城镇化的影响。魏冶[15]等人通过四维分析视角,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并结合面板数据分析法,对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加以考察。李晓梅和赵文彦[16]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析了1978—2010 年间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变迁。王斌[17]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综合来看,上述研究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和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展开了有益的探索,但相关研究依然缺乏从多维度多层面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探究,特别是缺少对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其动力机制的探究。

鉴于此,本文基于2018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HLM)对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动力机制进行探索。可能的创新在于:一是在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基础上引入微观动力机制,综合从城镇化发展的微观、中观、宏观及制度等多维动力机制着手,探究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问题;二是在分析方法上,采用分层线性模型(HLM)对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该方法既能从整体上考虑同一层次上的数据变异,也能考虑不同层次间数据的变异,这在市民化动力机制研究上是全新的应用。

三、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科学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随后召开的新疆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切实抓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而农业流动人口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对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为全面分析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本文使用2018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筛选户籍性质为农业、流入地为城镇的新疆地区样本为研究对象,这能够较好地反映人口市民化情况。根据被调查者所填写的问卷进行分组,将“今后一段时间,您是否打算继续留在本地”回答“是”的分为一组,回答“否”“不清楚”的分为一组。据统计,在被调查者中具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有2 854人,占总人数的82%,没有长期居留意愿和不清楚的共计627 人,占总人数的18%,有长期居留意愿的人数高于没有长期居留意愿的。

(一)不同性别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无差异

从性别上看,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男性共计1 804人,占总人数的52%,女性共计1 677人,占总人数的48%,男性比女性高4个百分点。在男性流动人口中有1 480人有长期居留意愿,占男性比例的82%,在女性流动人口中有1 374 人有长期居留意愿,占女性总人数的82%。(见表1),由此可见,农业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在性别上几乎没有差距。

表1 性别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从年龄结构组成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人口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31~40岁年龄段的农业流动人口最多,共计1 029 人,占比30%。21~30 岁年龄段和41~50 岁年龄段,分别有923 人和931 人,占比均约27%。51~60 岁年龄段,共计395 人,占比11%。61 岁及以上和20 岁及以下两个年龄段占比较低,分别为4%和2%。这表明“八零后”是农业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七零后”和“九零后”的农业流动人口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不同年龄段的群体长期居留意愿差异明显,20岁及以下的人群选择长期居留的意愿最低,只有75%,21~30岁年龄段的人群,选择长期居留的意愿最高,达到了86%,其次是31~40 岁,占比为85%,总体呈年龄越大意愿越低趋势(见表2)。

表2 年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随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强

从受教育程度分析,在被调查的农业流动人口中,按人数占比高低排列分别是初中、小学、高中/中专、未上过小学、大专、本科及以上,分别占47%、24%、16%、5%、5%和2%,由此可见,在农业流动人口中文化程度普遍集中在初中和小学水平,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从各学历水平的居留意愿看,未上过小学的比例最低,占比69%,本科及以上的比例最高,占比92%。由此可知,长期居留意愿的比例随学历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见表3)。

表3 教育程度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因婚姻状况而异

从婚姻状况看,初婚人口共计2 702 人,占比78%,是所有农业流动人口中占比最大的。但从不同婚姻状况人群的居留意愿来看,再婚人群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更多,占再婚总人数的87%,其后按不同婚姻状况居留意愿排序分别为离婚、未婚、初婚、丧偶和同居,这可能与农业流动人口转移到城市后,随着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变化,更容易在城市内找到更合适的伴侣,导致再婚人口更倾向于居留在城市中(见表4)。

表4 婚姻状况描述性统计结果

(五)中上等收入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最高

从收入状况看,本文将被调查的农业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分为5 个层次,小于等于3 000 的划为低等,大于3 000 且小于等于5 000 的划为中下等,大于5 000且小于等于8 000的划为中等,大于8 000且小于等于10 000的划为中上等,大于10 000的划为上等。由表5可知,中上等收入人群中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比例最高,占89%,其次是上等收入人群,占86%,中等和低等收入人群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比例大抵相似,均为82%,中下等收入人群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比例最低,占80%。

表5 收入水平描述性统计结果

(六)跨省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最低

本文根据流动距离远近,从跨省、省内跨市、市内跨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由表6可知,市内跨县的人群中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比例最大,占93%,其次是省内跨市,占比91%,跨省流动人口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比例最低,占比78%,比市内跨县低了15个百分点。综上可见,流动范围越小越倾向于长期居留。

表6 流动范围描述性统计结果

(七)有宅基地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较低

本文将农业流动人口被问及“您户籍地老家是否有宅基地”的回答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清楚和没有,一类是老家有宅基地。由表7 可知,老家有宅基地的人群中,有1 402人有长期居留意愿,占比78%,与没有宅基地的人群相比低8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老家有宅基地对长期居留意愿有负向影响。

(八)社会保障促进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提升

本文将“您是否办理过个人社会保障卡”的答案分为两类,其中“没办但听说过”“不清楚”“没办没听说过”归为“否”,“已经办理”归为“是”。由表8可知,选择“是”的人群中,有1 405人有长期居留意愿,占比85%。由此可见,办理过个人社会保障卡的人更倾向于与长期居留。

表8 是否办理个人社保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在农业流动人口实现市民化的过程中,对市民化产生影响的因素诸多。动力机制分析就是探索这些因素在市民化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影响市民化,找寻促进市民化的动力及抑制市民化的掣肘[12]。宏观层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农业流动人口是否选择市民化的重点[23],中观层面非农产业发展状况是能否实现市民化的核心[27],微观层面个体逐利是农业流动人口选择市民化身份转变的关键[19],制度是确保农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能否享有平等权利的保障[26]。因此,本文从宏观、中观、制度及微观四个层面对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动力进行分析,以期探索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动因。

由于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中的数据处于不同层面,因此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对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动力机制进行探索,旨在分析不同层次动力因素对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鉴于其他形式的分层线性模型均由简单二层完整模型演化而来,因此,本文以简单二层完整模型介绍分层线性模型。

首先进行空模型检验,判断数据能否使用分层线性模型:

式(1)中的γ0为截距,δ为样本点层次的残差项。

接着对不同层次的指标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在个体层面模型中,下标i为被研究的个体;下标j为个体所嵌套的群体;Yij为个体i在群组j中的因变量;xij为个体层面的自变量;β0j和β1j则分别表示每个群组j被估的截距和斜率;eij为个体层面模型的残差项。

在群组层面模型中,wj为群组层面的自变量;γ00和γ10分别为群组层面模型的截距项;γ01和γ11则是连接群组层面自变量wj与个体模型中截距项和斜率项的斜率;u0j和u1j为群组层面模型中式(3)与式(4)的残差项。

(二)变量选取

1.因变量的选择

本文旨在分析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的市民化是本质要求,农业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所在城镇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更容易实现市民化,因此选择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中“今后一段时间,您是否打算继续留在本地(城镇)”这一问题的回答作为被解释变量,这能够较好地反映人口市民化情况,其中“否、不清楚”赋值为0,“是”赋值为1。

2.自变量的选择

微观层面指标选取,一般而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购房会造成男性在城市居留的压力较大,进而导致男性的居留意愿低于女性,而较高的收入可以降低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同时由于婚姻嫁娶使得农业流动人口在城市获得的权利大于付出,使其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从而增加其居留意愿[18]。从流动范围上看,省内的农业流动人口从机制上对流入地更具身份认同感,并且消费水平高于跨省流动人口[19]。其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水平受社保的参与率与参与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0]。农业流动人口会选择在保留农村户籍的前提下在城市谋生,是因为大部分群体在城市所获报酬不高,为规避不能立足的风险,选择保留农村土地的权益[6]。受教育程度高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立足能力,并且年轻一代的农业流动人口对于融入城市的信心更强[21]。综上,本文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流动范围、老家是否有宅基地和是否办理个人社保卡作为微观层面解释变量。

中观层面指标选取,从新疆发展实际来看,地方和兵团通过工业发展吸引人口落户的潜力相对服务业聚集人口还较为不足,特别是工业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力不断流向服务业,带动服务业就业率提升,对服务业就业人数和高技术服务业产生了显著影响[22]。农业流动人口向服务业就业转移的过程成为影响其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据此本文选取服务业法人数和高端服务业占比作为中观层面解释变量。

宏观层面指标选取,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在不同城市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规模较大和经济活力较强城市的落户意愿高于其他城市[23]。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较好地衡量地区经济规模,夜间灯光数据也被当作表征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24]。同时地区失业率较高也会对农业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夜间灯光数据、经济发展水平(GDP)、城镇登记失业率纳入宏观层面解释变量。

制度层面指标选取,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的市场化进程会对地区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5]。同时社会保险由于存在异地缴存和受益困难的问题,对农业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了相关影响[26]。所以本文选取失业保险覆盖率和非私营单位就业占比作为社会保障和市场化进程等制度层面解释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1.空模型检验

通过建立空模型验证本文数据能否利用分层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结果如下:

由表9可知,随机截距均方为0.686,残差的均方为0.021。两者可被用来计算市民化意愿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区差异引起的,通过计算组间相关系数ICC 来说明,ICC=0.686/(0.686+0.021)=0.97,计算所得值大于0.138,属于高度组内相关,意味着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差异导致的,表明数据通过空模型检验,可以利用分层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表9 空模型回归结果

2.分层线性模型动力机制分析

根据分层线性模型的特点,依次将微观、中观、宏观和制度层面因素纳入,形成模型(1)至模型(4)四个分层线性模型,对所有变量进行回归检验。回归结果如表10。

表10 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看,微观动力机制层面,性别差距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前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21~30岁年龄段在10%水平下是显著的,这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是市民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回归结果均显著,而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回归系数在不断增大,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更容易实现市民化。在以未婚为参考项的婚姻状况中,离婚和再婚的回归结果较显著,且再婚状况更显著,这意味着离开不幸的婚姻,农业流动人口在城市能寻找到更合适的伴侣,更容易实现市民化。收入水平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分析中,中上等和上等收入人群的回归结果是显著的,低等收入人群的回归结果不显著且回归系数为负数,这意味着过低的收入对于市民化意愿有抑制作用。与老家没有宅基地的人群相比,老家有宅基地的人群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老家拥有宅基地显著抑制了农业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在对流动范围考察时,得出的回归结果均在1%水平下显著,其中“市内跨县”的回归系数比“省内跨市”的大,说明市内跨县人群更倾向于居留在流入地。在是否办理个人社保方面,办理社保卡的人群回归结果是显著的,且回归系数为正值,这意味着办理过社保卡的人群更容易实现市民化。

中观动力机制层面,服务业企业法人数回归结果在10%水平下显著,且系数为正,表明服务业企业数量增多对农业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服务业法人数代表着一个城市三产发展程度,三产占比越高,产业结构越高级,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从个人角度出发,人们更倾向于居留在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高端服务业占比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但回归结果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前面提及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个人专业技能不强有关,农业流动人口无法进入高端服务行业,导致高端服务业发展对农业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意愿起到了抑制作用。

宏观动力机制层面,夜间灯光数据的回归结果在5%水平下显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结果,在10%水平下显著且夜间灯光数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意愿越强。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其回归系数为负值,这表明城镇登记失业率会抑制市民化的推进。因为失业率越高,表明找工作的竞争压力越大,社会发展没有活力,对于农业流动人口来讲可获得的收益就越小,所以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反向作用。

制度动力机制层面,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回归结果在10%水平下显著,其回归系数为负值。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反映了国企或国有单位的就业状况,往往非私营单位的就业受当地政策的影响较大,如果一个地区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越高,表明该地区企业的政府主导性越强,社会经济开放程度越低,抑制了要素在市场上的合理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抑制农业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失业保险覆盖率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回归结果并不显著。

3.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被解释变量“是否有长期居留意愿”为二分变量,为增加实证结果的稳健性,采用Logistic模型进一步验证,回归结果见表11。

由表11 可知,以上研究结果在替换为Logistic模型后各层面影响因素系数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显著性并未发现明显改变,表明基准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可决系数R2随着控制变量的逐渐增加而不断增大,进一步表明实证模型在采用Logistic模型计量方法后依旧稳健。

表11 稳健性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首先,在微观层面,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在性别上无差异,在年龄上21~30岁青年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同时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离婚和再婚、流动范围小、拥有个人社保等会增加市民化意愿,而老家拥有宅基地则具有抑制作用。

其次,在中观层面,服务业法人数与市民化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高端服务业发展与其存在负相关关系。

再次,在宏观层面,经济规模和经济活力均对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有促进作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则对市民化意愿有抑制作用。

最后,在制度层面,较高的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占比对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有显著抑制作用,地区失业保险覆盖率提高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的效果尚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针对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障碍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

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能不强,因此地方政府可适当提高企业用工补贴,强化农业流动人口岗前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新疆农业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制定并实施就业培训计划,增强培训的目的性、有效性。提高农业流动人口的技术能力,增加社会竞争力。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应立足于新疆发展实际,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根据新疆不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推动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加强信息传输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更多的农业流动人口提供充足、稳定的就业岗位平台,增加农业流动人口就业和创业选择的多样化。在推动现代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服务业发展,使其成为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助推器。

3.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地区经济发展活力能够显著增强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应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深化对口援疆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新疆石油化工、新能源、光伏电力等产业,积极搭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合作平台,推动新疆经济外向型、创新型发展,不断增加新疆经济发展活力,吸引更多人口留疆建疆。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地区失业保险覆盖率提高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的效果尚不明显。应积极完善城市就业保险、医疗教育、积分落户等公共服务政策,构建丰富、包容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让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新疆地方和兵团城市的外来人口平等的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农业流动人口社会福祉和市民化意愿。

猜你喜欢
市民化流动人口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