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中华鲟抵达长江口

2022-11-30 01:07唐东军谭春
中国三峡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活史中华鲟长江口

◎ 记者 | 唐东军 谭春

2022年,中华鲟放流瞬间 摄影/黎明

5月7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监测到令人鼓舞的消息:在历经5省市约1800公里的旅程后,放流中华鲟已陆续抵达长江口。它们在长江口进行为期2-3个月的肥育和海水环境适应后,将投入东海的怀抱。

4月9日,2022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举行。这是三峡集团第65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放流“子二代”中华鲟超20万尾,大规格中华鲟放流数量创历史新高。此次放流中华鲟均为三峡集团2009年以来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华鲟,放流延续“中、青、幼”相结合的科学策略,最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半岁,放流数量较往年有大幅提升。

这20余万尾中华鲟中,有30尾亚成体中华鲟佩戴有声呐标记,用于追踪放流中华鲟降河洄游至海洋的情况。近年声呐调查评估结果显示,放流中华鲟进入海洋的最高比例已超过70%。

中华鲟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其90%的生活史是在海洋中完成的。目前,业界对中华鲟在海洋的生活情况研究较少。为更好地开展中华鲟保护工作,中华鲟研究所于2021年启动了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通过卫星标记追踪中华鲟在海洋的活动轨迹,对中华鲟在近海的分布情况有了初步的判断,发现中华鲟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出现得比较频繁。今年,中华鲟研究所为13尾亚成体中华鲟佩戴了卫星标记,继续开展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该所还启动卫星标记的开发工作,以进一步为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科研人员在给待放流的中华鲟打声呐标 摄影/李茂华

延伸阅读:

声呐标记(超声波遥测技术):

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将超声波发射器附着于鱼类体表或体内,利用超声波发射器发射信号,通过超声波信号接收装置接受信号,从而对自由生活状态下鱼类的生理、行为和体能状况实施遥测。超声波遥测技术在研究鱼类的运动行为和洄游习性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时空准确性,在栖息地分布、迁徙路线、捕食行为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卫星标记(卫星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系统作为信息传输媒介,使信号接收端可以远距离接收到信号发射端发出的监测信息。对于中华鲟等不常浮出水面的水生生物,一般采用弹出式卫星标记,此技术是弹射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有机结合,一般用于研究鱼类和其他动物的大规模迁徙运动和行为变化。

弹出式卫星标记(PAT,也称档案式可弹出卫星标记)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标记跟踪技术。其原理大致如下:将PAT附着于标记生物后,PAT随着标记生物的移动定时获取所在水层的深度、温度和光照水平数据,同时通过地磁场强度和光照水平综合判定PAT所处位置的经纬度,并将所有数据存储。当PAT到达指定/预设时间后,释放装置启动,浮标(PAT主体部分)脱离标记生物上浮至水面,开始向Argos卫星通讯系统传输数据,用户可及时接收数据并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生活史中华鲟长江口
沉睡的船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荣获第三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优秀著作奖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八卷本)》荣获第八届高等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台风对长江口表层悬沙浓度的影响
长江口南槽航道安全通航对策
辽中地区玉米粘虫的发生与防治
滦河口文昌鱼生活史与食性初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