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铁路调车连结员岗位的学生体能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11-30 04:30王政张晓玲孙洋
中国储运 2022年11期
关键词:调车岗位试验

文/王政 张晓玲 孙洋

对高职高专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应的铁路调车连结员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结合体适能的概念分析该岗位的职业体能需求,发现目前70%以上的在校学生体能无法匹配实际工作劳动强度;以某高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三年级40名学生为样本,采用中强度持续训练(MICT)模式设计开展试验分析;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0人)、试验组(20人);经过12周不间断训练,试验组对比对照组在身体质量指数、心肺功能以及肌肉适能方面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通过12周的MICT训练,对于铁路调车连结员岗位的体适能训练能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

1.研究背景

1.1 时代背景。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不仅应该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体能训练。通过科学的体育培训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强健的体能,能经得起企业的选择和社会的考验,也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高职高专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铁路运输车站第一线能从事拉风、驼峰调车、平面牵出线调车、车站接发列车工作、行车调度指挥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各维度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铁路运输调车岗位工作重复性高、精神集中且强度大,多为白天、黑夜交替工作,因此提升铁路运输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适能势在必行。本研究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调车工种为突破口,旨在为今后其它铁道类专业的岗位体能训练和评测提供借鉴。

1.2 现状分析。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体能素质与工作要求存在相当的距离。学生奋战高考后,一旦进入大学,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一下子就松懈下来,再加之家长不在身边没有了监督,平时打游戏的时间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体重增加、体能下降、视力下降等情况尤为突出。教学中只注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忽视了对体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学生也不重视体育课学习的现象。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方面较为单一,教法方面重点集中在增强学生体质,忽略了对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的因素,也未涉及职业病预防及体育康复措施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及体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也没有深入了解体育锻炼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中,要求学生模拟调车车岗位实际作业,训练动观速、动观距、车辆运行状态提钩、拉风、手制动、放铁鞋等项目。通过对本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6、17届14个班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行车岗位70%的学生都反映工作太苦、太累,体能跟不上,从而导致岗位不适应或极个别的同学选择离岗,究其原因身体素质条件不满足岗位作业需求,部分同学失去相对较好的稳定就业岗位。

2.岗位体能的概念及内涵

2.1 体能的概念界定。《体育与健康》写到,体能又叫做体适能,可以通过持续性锻炼获得。良好的体能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美好的生活,更长的寿命以及更有质量的生命。而体适能指的是在先天和后天努力的共同作用下,自身躯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体适能分类示意

2.2 职业岗位体能的概念。职业体能主要指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身体机能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适应力及忍耐力,是特定工种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后所要求的身体素质[1]。

2.3 连结员岗位体能要求特点。不同行业的岗位姿态有不同的要求,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静态坐姿、静态站姿、流动变姿、工厂实操。其中第三大类流动变姿主要指的是无固定姿态,需要来回走动,一般需要高强度脑力与体力的结合,活动时全身的肌肉都要参与其中[2]。铁路调车连结员岗位就是典型的此类工作姿态,其工作特征包含无规律走动、无固定姿态、体力与脑力相结合、腰腿负荷较大等特点。对于此特点,本研究主要针对连结员的职业岗位体能设计相关试验并选取样本群体开展研究。

3.试验设计及方案开展。

为解决以上问题,现采用试验分析的方式探索铁路连结员岗前适应性体能训练模式。目前主流的体能训练模式包括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简称HIIT)及中强度持续训练(Medium IntensityContinuousTraining,简称MICT),本文采用MICT方式进行研究。该方式的特点为运动过程中有氧呼吸方式为主,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基本一致,达到生理上的平衡,具有强度低,节奏性强,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该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地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心肺功能,调节身体和心理状态,是锻炼的主要方式之一。

3.1 试验对象及方法。

基于实际工作情况,选取40名某高职高专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三年级的男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周期:12周。且其满足以下要求:身体健康,且无运动禁忌征、无先天性及遗传疾病;试验期间不再参加其他任何定期规律性的体育运动;受试前一个月体重无明显波动,且在未来三个月内无外出计划。将选取的试验人员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0名同学。表1给出了试验前对照组和试验组人员的样本T检验,对比数据主要包括参与试验人员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肺活量、800米跑用时、引体向上次数、立定跳远距离参数。结果数据显示,各项目方差齐性检验(Shapiro-Wilk检验),其显著性水平Sig值均远大于0.05(P>0.05),说明对照组和试验组受测前数据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试验环节。

表1 样本正态性检验结果

试验组采用中强度持续训练,即MICT方式进行训练,训练时间定为每周一至周六的19:30-20:30,每次60min,分为热身准备部分(10min),主体部分(40min),拉伸放松部分(10min),动作强度适中,训练地点为学校操场。中间主体部分之间无间隔,具体包括:15min正常速度跑步,接着做定时站立、高抬腿、后蹬跑、仰卧起坐、负重深蹲、蛙跳、下蹲行走、蹲跳、举重、提沙桶等中强度训练,每个动作三分钟。而对照组不做规律性训练,正常参加学校其他课程。持续时间12周。试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样本Shapiro-Wilk检验,试验结果均用平均数+标准差(M+SD)的形式表示,其显著性差异判定标准为:Sig<0.05为显著,Sig<0.01为非常显著。

3.2 试验结果。

经过12周的不间断训练后,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对试验效果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身高体重:使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仪,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进行测试,身高(精确到0.1cm)脱鞋测量,体重(精确到0.1kg),要求学生穿轻便服装。②身体质量指数(BMI):根据公式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进行计算③心肺功能测定:指标包括肺活量及800米跑步时间。肺活量采用肺活量测试仪,每人测试三次后取平均值;800米长跑采用人工秒表手动测试(精确到0.1s),过程方法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进行。④肌肉适能测定:测试指标包括引体向上及立定跳远。前者主要考查学生上肢肌肉特点,后者主要考察下肢肌肉力量,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仪并在老师的监督下按照要求进行测试。

从表2数据与表1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1)对照组经过12周后较初始数据对比:研究对比各项数据均值及标准差,在对照组未参加任何系统性训练的情况下,研究对象在经过12周的时间以后,其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心肺功能、肌肉适能均未发生明显变化;(2)试验组较初始数据对比:研究对比各项数据均值及标准差,经过12周的MICT中强度训练,参与试验的各位同学在各项数据上的对比情况如下:身高方面由试验前的176.8±5.5(cm)变化为176.7±5.3(cm),无明显变化;体重方面由试验前的66.8±6.5(kg)变化为65.1±3.2(kg),有较为明显地减少;身体质量指数方面,由22.4±2.1变化为20.7±1.4,向更为健康的指数靠近;心肺功能方面,肺活量指数有明显的强化,800m长跑的时间成绩也有显著的提升;肌肉适能方面,不管是上肢力量还是下肢力量,体现在引体向上和立定跳远项目测评中,成绩均有明显的提升。(3)试验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数据对比:对比表2中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相关测试数据可以看出:除身高数据两组无明显差异外(Sig>0.05),其余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肺活量、800m长跑时间、引体向上个数、立定跳远距离参数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Sig值均<0.05,说明试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差异规律与结果2一致。

表2 12周无间隔试验后测试数据对比

3.3 结论分析。通过试验验证分析发现,采用均值及标准差法对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肺活量、800m长跑时间、引体向上个数、立定跳远进行显著性分析时,经过12周的MICT中强度特有项目持续性训练,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身高除外)有较为明显的提升(Sig<0.05),说明通过12周的MICT训练,对于铁路调车连结员岗位的体适能训练能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

四、总结展望

通过本项目的调查与研究,受试者反馈调查结果良好,可以考虑将MICT中强度训练模式引入铁路调车连结员工种的体能培训中来,并以适当的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把握时间、负荷、强度,切勿照搬照抄一成不变,适当增添趣味性活动可以更加提升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疫情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可以结合作业场景教学法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进行体育训练,在网上授课平台设置训练科目及参考时间并发布作业打卡模式,结合铁路调车连结员岗位基本需求,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调车岗位试验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动车所调车防护系统应答器设置及控制方案研究
加强中间站调车安全管理的分析与对策
CS95
驭胜S330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试验
运用事故致因理论 预防调车作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