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研究

2022-11-30 10:25郭彦玲
音乐生活 2022年10期
关键词:歌咏桂林抗战

魏 艳 郭彦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逐渐高涨,文化界人士纷纷利用文化艺术这一特殊武器,通过各种艺术展演、宣传、群众歌咏活动等方式,鼓舞、团结和组织民众,为抗战和民族解放做出了极大努力和贡献,由此形成了中国“抗战文化”的独特现象。抗战音乐研究是抗战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抗战音乐是中国抗战音乐史上重要的一页。至1944年11月,即湘桂大撤退前的六年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文艺策略的有力推动下,桂林发展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形成抗战文化“北有延安”“南有桂林”的独特文化景象[1],在桂林抗战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丰富成果中,抗战音乐以其多方面的成就与影响,彰显出国统区进步文艺运动的重要成就。桂林抗战音乐以群众救亡歌咏运动的繁荣发展和抗战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元为特征,展现了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的独特轨迹,是对上海、武汉等地区抗战音乐文化的拓展,其规模浩大、历时长久、影响广泛。

一、桂林文化城的形成

桂林抗战文化形成和发展具有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领导下,桂林以其开明进步的文化氛围吸引全国文化名人云集,由中共领导或受共产党影响的大批进步文化团体和文化人士纷至沓来,有力地推动了桂林在新闻、出版、文学、戏剧、教育、音乐与美术等方面的长足发展。全国文化名人云集桂林,蔚为壮观。他们的到来不仅壮大了桂林抗战文化队伍,也带来了不同地域、特色与风格的艺术文化,促进了桂林抗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推动了桂林文化城以抗战文艺为主要特征的文艺发展。尤其是抗战音乐家的涌入,掀起了桂林群众救亡歌咏运动的高潮。

桂林具有良好的抗战文化基础。由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抗战初期桂林也积累了新音乐文化的成果,以群众救亡歌咏为代表的抗战音乐,已经在桂林的音乐活动中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1937年冬,桂林专业音乐界联合成立“抗战歌咏团”,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火炬歌咏大会”,高唱冼星海《救国军歌》、麦新《大刀进行曲》等,万众歌声中闪烁着熊熊火炬,在桂林轰动一时。

1938年5月,桂林救亡戏剧活动已经十分活跃,《八百壮士》《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几乎每日都在上演。1938年11月后,来桂林的文化人士开始增多,戏剧家欧阳予倩、田汉等到达桂林之后,进一步推动抗战戏剧的排演,刊物、剧评的繁荣,使得桂林成为西南大后方的戏剧中心。这一时期,各类艺术活动蓬勃发展,美术运动、救亡音乐运动高潮不断,万人歌咏大会、街头剧、音乐会演出十分活跃。根据资料统计,1937年初至1944年11月桂林沦陷,在桂林的文艺演出团体达64个[2]。

抗战以后至桂林文化城形成期间,桂林的文化出版事业日趋繁荣,报刊、书店和出版社数量激增,据不完全统计,书店、出版社达到1879家,印刷厂109家。桂林的进步书店和出版社,都是在中共的直接领导或影响下进行工作。这些出版社和书店大量出版和发行进步书籍,其中,出版的文艺专著达到1000多种,这些书籍宣传抗战,深受读者欢迎。书刊出版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各类杂志刊行近200种之多,如《文艺杂志》《战时艺术》《文学创作》《音乐与美术》《新音乐》等,一般报刊的发行量可达到2000-3000份,有的甚至达到10000多份。[3]

二、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方针与文艺政策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统区进步文化活动受到阻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及其对于社会各界统战工作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桂林文化城开明的政治、文化氛围,对桂林文化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桂林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重心。1938年 11月,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以下简称 “八办”)成立,作为中共南方各支部的领导机关,“八办”通过团结文化界人士,领导教育、新闻、出版与文艺团体的进步人士,积极推动了抗战文化的发展。周恩来先后三次到桂林,亲临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具体部署桂林的统战活动和抗战文化活动。桂林能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城”,“是由于周恩来总理实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果。”[4]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文化机构和组织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当时的很多知名文化机构,如《救亡日报》、《新音乐》、生活书店、新安旅行团、抗敌演剧队、新中国剧社、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等,都有中共的地下组织或秘密党员参与工作。中共“八办”领导的《救亡日报》( 桂林版)。对于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及时报道桂林及其他地区的抗战音乐活动,发表音乐评论,正确引导桂林音乐界的思想言论,宣传和发表延安与国统区的抗战音乐作品,推动群众歌咏发展,普及了新音乐,也团结了各界人士,巩固了音乐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中共的统战工作和桂系进步的政治态度,桂林局所辖的艺术团体和部门中,如国防艺术社音乐部、广西省立艺术馆等也成为抗日统一战线阵营中的重要力量,它们虽然隶属于桂系的重要艺术部门,但其负责人大部分都与中共有联系或是新音乐工作者。

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以后,以救亡抗日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歌咏运动为代表的“新音乐”应当怎样提高、怎样发展,音乐界陷入了一定的困惑和纷争。1939年5月,周恩来同志发表《二期抗战的重心》,音乐界中共党员和左翼人士对前期抗战音乐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对二期抗战音乐提出了“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培训干部、提高质量、深入生活”等工作目标。中共组织直接领导、编辑出版的桂版《新音乐》《每月新歌选》月刊等连续发表有关新音乐的文章,引发有关新音乐的深入讨论。

1939年10月,周恩来部署的统战工作之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在桂林(简称“文协桂林分会”)隆重成立,“文协桂林分会”是桂林文化界文艺团体的核心和桂林文艺界统一战线的标志。在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影响下,音乐界相继成立了“桂林音乐协会”“桂林音乐界联谊会”“新音乐社桂林分社”“国防艺术社音乐部”“广西省立艺术馆音乐部”等社团和组织,这些音乐团体及其成员,包括了共产党领导的文艺队伍、桂系政府部门,以及广大爱国民主文艺家和群众文艺工作者,充分体现了音乐界“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三、抗战时期的桂林音乐社团

桂林逐渐发展为南方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的中心,大批音乐家聚居桂林开展音乐活动,组织音乐社团,外地抗战艺术团体也陆续来到桂林。桂林音乐社团发展到近五十个,其数量之多,开展抗战音乐活动之频繁,居于各地之首。当时桂林的主要报刊,几乎每周都报道桂林抗战音乐社团的音乐活动。桂林音乐社团通过专业音乐演出、音乐培训、创办音乐刊物和出版抗战歌曲,参与、支持和协助开展群众救亡歌咏活动等多种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桂林抗战音乐运动的开展。1937年初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4年11月桂林沦陷,桂林举行专业性音乐会106次,歌剧、舞剧演出达14场[5]。桂林的音乐社团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新音乐社,第二类是由音乐家组建的专业音乐社团,第三类是分散在大量综合性艺术团体的音乐组。

1.新音乐社

新音乐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音乐团体,其具体工作是出版刊物,组织群众歌咏活动,开办音乐教育机构(业余的)与进行统战工作[6]。1938 年武汉沦陷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国民党政府压制下出现了令人窒息的状况,为组织国统区新音乐工作者,推动国统区进步音乐活动的开展,1939年10月15日,在重庆文委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新音乐社,李凌、赵沨为主要负责人。新音乐社正式成立后,在桂林、昆明等多个地区相继成立了分社,桂林分社由郭可诹、甄伯蔚负责。新音乐社活跃的第一个时期是1939年到1944年中期,活动中心是重庆与桂林,主要工作是办刊和统战,重点是推进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展开。桂林文化城的特殊政治文化背景,以及繁荣发展的抗战文化,为新音乐社提供了从事进步文化活动的较大空间。无论是国统区当局建立的音乐教育机构的师生和音乐团体、文艺团体成员,还是抗战歌咏组织,都成为新音乐社联络和给予支持的对象[7]。

新音乐社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音乐社团,最主要成就之一是创办了《新音乐》刊物,并使其成为社团发表、传播抗战音乐的根据地,以及发起、联络成员的重要渠道。新音乐社1940年1月创刊《新音乐》月刊,在重庆编辑,由桂林立体出版社出版。《新音乐》是一个综合性刊物,其特点是关注和反映社会现实,将办刊与民族危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刊登的歌曲创作和音乐理论,通俗易懂,非常适合青年学生及一般音乐爱好者的学习需要,受到普遍欢迎。作为“提供歌曲及展开音乐理论探讨的基地”,《新音乐》一度发行高达三万份,成为当时国统区内销售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音乐杂志[8]。

新音乐社桂林分社是抗战中期在桂林推动新音乐运动最为有力的组织。《新音乐》月刊在桂林文化城的创办与发展,为抗战时期“新音乐社”音乐社团的发展,以及国统区“新音乐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并为桂林文化城新音乐发展指引了方向。为了结合当时共产党对国统区工作的要求,《新音乐》自五卷一期起,增强了对新音乐运动的评论,创办“音乐通讯学校”,在各地建立了二百多个“研究小组”,进行音乐函授教育,扩大了新音乐运动的活动范围与影响。桂林新音乐社还创办《每月新歌选》、《音乐知识》,编辑出版了其他音乐书籍。通过音乐刊物,总结音乐运动实践经验,介绍音乐理论知识和抗战歌曲,交流各地的新音乐运动情况,使桂林成为大后方新音乐运动的又一重要发展基地[9]。

2.专业音乐社团

桂林文化城汇聚了大量专业音乐工作者,组织了各种专业音乐团体,比较有影响的是国防艺术社音乐部、广西省立艺术馆音乐部、广西音乐会、新中国剧社歌咏队等,这些专业音乐团体,通过举办音乐会,参与和开展群众救亡歌咏运动,出版音乐期刊,宣传抗战歌曲,为桂林抗战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音乐会是抗战时期桂林抗战最活跃、最重要的音乐组织,是广西最早成立的音乐学术及演出团体。1935年12月满谦子等人在南宁创立该会,著名音乐家吴伯超、陆华柏曾任理事。1939年初,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救亡音乐运动,广西音乐会下设大合唱队、儿童合唱队,以及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学生合唱队,满谦子、吴伯超、陆华柏等专业音乐家分别予以指导,该社团因此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广西音乐会团结大批来桂林音乐家,通过举办专业音乐会,组织歌咏,出版音乐期刊等活动,为推动抗战音乐发展、普及音乐文化等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广西音乐会举办过十余次专业演出活动,形式多样,专业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较强,在音乐团体中居首位,屡屡引起音乐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重视。许多旅桂著名音乐家参加广西音乐会的演出,在传播抗战歌声,激发抗战热情方面,做了许多有影响的工作。广西音乐会举办的音乐演奏会曾轰动一时,如1938年11月27日的第五次演奏会,到会听众达1500余人。演奏会节目以专业水平较高的抗战歌曲为主,如黄自《旗正飘飘》《抗敌歌》、吴伯超《冲锋歌》《暮色》等合唱歌曲。《广西日报》(11月29日 )报道这次演奏会上的抗战歌曲:“慷慨激昂,颇能激发抗敌情绪”[10]。

3.其他文艺团体

桂林文化城时期,除桂林本地建立的艺术团体外,一些在沦陷区的文艺、音乐团体也转移到桂林开展抗战音乐活动,为桂林抗战音乐和新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文艺团体大多兼有音乐表演和歌咏演出,其成员中不少具有专业音乐能力,如抗敌演剧队、新中国剧社、前锋剧社吧、新安旅行团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初建于武汉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所属的抗敌演剧队。1938年至1940年间,抗宣一队、抗宣九队、抗宣四队等先后到达桂林,演剧队成员专业音乐能力强,参与歌剧、大合唱和合唱、歌舞的创作演出,传播了延安地区的音乐创作,为桂林文化城的抗战音乐文化增添了解放区音乐色彩。

广西音乐会组织、参与的音乐会(摘录)[11]

“抗宣一队”在桂林的歌剧表演活动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为适应国统区的特殊政治文化环境,演剧队对来自延安的歌剧进行了必要的再创造,加入并将其改编为歌舞戏剧形式,增添了作品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该队改编演出的“音乐造型”《黄河大合唱》、新型歌舞《生产三部曲》,以及冼星海、李凌民间歌舞《新年大合唱》等,颇受群众欢迎,演出普遍反响强烈。“军民合作”“抗战胜利”的歌声唱响漓江,桂林文化城仿佛成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抗宣一队”排演的冼星海新歌剧《军民进行曲》获得了巨大成功,1944年5月举行的“西南剧展”期间,《军民进行曲》演出十二场,每场观众达万人以上,轰动桂林和整个大西南,后赴南洋演出,影响广及国内外。

四、桂林抗日群众救亡歌咏活动

桂林抗战音乐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桂林地区的新音乐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桂林抗战音乐以群众歌咏活动为主要形式,宣传抗战为主题,通过广泛开展抗战歌咏活动和音乐表演活动,展现桂林抗战文化的独特轨迹。桂林的群众歌咏活动活跃于1938至1940年间,持续活动于抗战期间,1944 年伴随着西南剧展的胜利召开再次兴盛,在湘桂大撤退后停止。据统计,1937年初至1944年11月桂林沦陷,桂林群众性歌咏集会和文艺演出达到185次。[12]

1.桂林群众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的兴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由于全国救亡运动的开展和上海救亡歌咏运动的影响,抗战音乐已经开始在桂林的音乐活动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各类歌咏团体的建立和学生歌咏组织的活动,奠定了桂林群众歌咏活动的基础。1937年至1938年10月,桂林先后建立和出现了“广西音乐会”“国防艺术社音乐部” “广西抗战歌咏团”等音乐团体,初步开展了抗战音乐活动和新音乐的普及,报刊开始登载抗战音乐理论和歌曲,救亡歌曲已经在桂林群众音乐生活中开始占有了较为突出的地位。桂林市各学校成立的学生歌咏团队“桂林学生抗日救国会”“桂林初中歌咏团”作为青年学生歌咏活动的中坚力量带动全校师生开展抗战歌咏运动,积极宣传抗战,普及抗战歌咏活动。桂林文化城时期,随着专业音乐社团和业余群众歌咏组织的陆续建立,以及外地艺术团体陆续来桂为群众歌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群众救亡歌咏运动得到更为广泛的开展。

“广西抗战歌咏团”规模最为庞大,由国防艺术社音乐部与“乐群社”联合成立,共征集集体团员21个单位,团员达5700余人。歌咏团集合了桂林大部分音乐专业人才,设教导委员会,派音乐专业人才训练团员。多次举办“短期训练班”,为开展群众歌咏活动培养了一批音乐骨干。“广西抗战歌咏团”先后举行过“三千人大合唱”“万人火炬公唱大会”等大型群众抗战歌咏活动,推动了群众救亡歌咏在桂林的兴起和发展,这些歌咏活动在整个西南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38年1月8日在市公共体育场举行的“万人火炬公唱大会”最有影响, 抗战歌咏团以及桂林女中等多所学校全体师生及数千市民参与,歌咏队高唱冼星海《保卫祖国》《救国军歌》、陆华柏《战!战!战!》等抗战歌曲,游行行列达数华里。万众歌声与熊熊火炬声光交汇,震动桂林。这是抗战以来桂林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歌咏集会,歌咏团演唱的群众歌曲受到大众欢迎,“香港某制片公司特摄成声片至各地放映,短时间内桂林几乎所有小孩、士兵都唱抗战歌咏团的歌”[13],歌咏大会对群众歌咏的广泛宣传成效卓著,新型群众歌曲也由此在桂林得到进一步推广。

在群众性歌咏团体中,桂林大中学生歌咏团队数量众多,如广西大学西林歌咏队、青年中学歌咏团、桂林高级助产护士学校歌咏队、桂林师范学院歌咏队等,在进步音乐家和抗战音乐家骨干的辅导下,学生歌咏组织活跃于校内外的群众歌咏活动和桂林民众音乐会、劳军大公唱等。桂林的军队、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也纷纷成立业余歌咏组织,如广西电台合唱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暑期救亡工作团歌咏组、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歌咏组、广西学生军艺术宣传工作队、桂林青年会业余歌咏团、桂林广播电台合唱团、抗战歌咏团、民众歌咏团、岩洞儿童歌咏团、乐群歌咏团、凤北镇暑期工作团歌咏队、民众歌咏队、建国歌咏队、漓咏合唱团、星期歌咏晚会合唱队、凯风歌乐团等。[14]上述业余歌咏团体,通过街头演唱、广播晚会、歌咏大会、歌咏比赛以及歌咏游行等形式,广泛地传播和宣传抗战歌曲,在桂林抗战音乐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广泛开展的群众歌咏活动

群众歌咏组织的兴起,锻炼和培养了大量歌咏人才,为群众歌咏活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桂林群众歌咏活动的广泛性和声势规模与日俱增,种类多样,形成了桂林抗战音乐运动的主要特点,影响较大的群众歌咏活动有抗战音乐家纪念活动、街头歌咏宣传活动、群众歌咏比赛活动等。

聂耳、张曙、冼星海是抗战音乐的奠基人,新音乐运动的重要开拓者,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桂林群众歌咏运动尤为凸显三位音乐家及其抗战音乐的重要意义。抗战期间,桂林文艺界隆重开展了“聂耳逝世四周年、逝世五周年、八周年”纪念活动,“张曙殉难”周年、三周年活动等,积极宣传和咏唱抗战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检阅和总结抗战音乐成就与音乐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桂林群众歌咏活动的发展。1942年“聂耳逝世七周年纪念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李凌接受共产党的工作要求抵达桂林,对新音乐工作进行重新部署,特以《新音乐》社的名义,联合西南音乐界召开聂耳音乐节和纪念活动,此举推动了新音乐运动的发展,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部团结也得到了巩固。

街头广场歌咏宣传活动。桂林是一个时局多变的政治区域,在抗战的重要时期和关键点,群众歌咏组织和音乐社团为主导的群众救亡歌咏运动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桂林文化城时期,街头广场宣传抗战和教唱抗战歌曲非常活跃,比较有影响的活动是“保卫大西南宣传周”“桂林文化界扩大动员抗战宣传周音乐会”“千人大合唱”“国旗献金大游行”等。“保卫大西南宣传周”。1939年11月25日,为配合昆仑关大战的宣传,桂林各界保卫大西南运动委员会主办了“保卫大西南音乐周”,此次活动以街头歌咏宣传为主要内容,参加演出的有国防艺术社、抗宣一队等数个团体。11月27日,大会宣传委员会在桂林城中心地带桂西路西南转角处,临时搭建宣传台,专供各歌咏队、宣传团队的歌唱、表演,所有经过的市民都是临时听众、观众。陆华柏亲自指挥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学生合唱团登台演唱《保卫大西南》,实际上成为宣传周的主题歌。《扫荡报》报社自发印刷了《保卫大西南》的歌片10000份,现场免费赠发市民群众,迅速扩大了这首歌的传播,歌曲很快传遍昆仑关前线和大后方。

群众歌咏比赛是推动群众歌咏活动、提高群众歌唱水平和传播抗战歌曲的重要方式。在桂林群众救亡歌咏活动中,歌咏比赛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种类多样。桂林教育厅、桂林中学多次举办歌咏比赛,如“全校歌咏比赛”“班际音乐比赛”“全市歌咏比赛”等。通过歌咏比赛的激励和推动,桂林中学的歌咏团队成为桂林群众歌咏活动的骨干力量。

1939年5月1日至3日,广西省教育厅举行了国民基础学校抗战歌咏比赛会。比赛以学校为单位演唱抗战儿童歌曲。5月7日,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抗战歌咏比赛授奖大会在桂林公共体育场举行,各优胜歌咏队分别演唱了各自得奖的作品,使得这次大会再次成为一次精彩的儿童抗战歌咏大会和宣传抗战的盛会,观众人数近万人之多。此次比赛扩大了抗战歌曲的宣传和影响,提升了儿童对抗战音乐的兴趣,在抗战音乐活动领域具有特殊意义。田汉在5月9日的《扫荡报》(桂林版)发文赞赏:“今日广大军民太需要音乐了,太喜欢艺术了。特别是抗战艺术”,特别是儿童歌咏由于吴伯超等音乐专家、歌咏指导者的努力,在本城已有了可观的成绩。[14]

结语

桂林抗战音乐运动是中国抗战文化运动中声势较大、动员深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方针和文艺政策在桂林文艺界的实施,对推动桂林抗战音乐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桂林抗战音乐文化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文化的组成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桂林音乐界的形成,以及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在桂林抗战音乐运动中的成功实施,是桂林抗战音乐运动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桂林抗战音乐以群众救亡歌咏运动的繁荣发展和抗战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元为特征,展现了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的独特轨迹,是对上海、武汉等地区抗战音乐文化的拓展,其规模浩大、历时长久、影响广泛。

抗日统一战线在桂林音乐界的体现,是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者自觉执行共产党文艺政策和策略,各民主爱国音乐家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桂系有限的民主政策推动下,音乐界有组织并自觉地从事有利于抗战文化宣传的抗战音乐运动。“文协桂林分会”等文艺组织的领导,稳定了文艺界抗日统一阵线,加强了音乐界的团结;桂林“新音乐社”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桂林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的重要依托。在各演剧队、学校文艺团体等文艺团体、音乐组织的党组织领导下,推动了群众歌咏活动的繁荣发展。以《救亡日报》桂林版、《新音乐》 等为主的抗战音乐文化宣传报刊,为桂林抗战音乐运动的正确发展方向作出了引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音乐家聂耳、张曙、冼星海及其音乐作品在桂林抗战音乐中得到宣传和推广,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桂林音乐界依托各类音乐组织和团体,在组织和推动群众性救亡歌咏运动、普及新音乐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时期,桂林专业音乐工作者和各阶层群众都参与了轰轰烈烈的桂林抗战音乐运动,专业音乐工作者们建立了音乐团体,组织和领导桂林的抗战音乐运动;各阶层群众建立了很多群众歌咏组织,积极参与了桂林抗战的歌咏活动。“桂林音乐界之所以能为抗战文化运动作出巨大贡献,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音乐社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15]

抗战时期桂林群众歌咏运动,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民族化、大众化、民主化”的文艺思想。延安新创作的音乐作品通过八路军办事处传至桂林,发表在《新音乐》《每月新歌选》等报纸杂志上,广泛传唱于桂林抗战歌咏活动中。延安抗战歌曲通过桂林抗战歌咏活动的传唱,进而传播至华南抗日前线,使桂林抗战歌咏运动辐射成为中共思想文化向国统区传播的重要纽带。这也是毛泽东思想及延安文艺新风,通过党组织和音乐工作者的传播,在桂林抗战歌咏运动中的体现。新音乐思想文化在桂林抗战歌咏运动中的深化,促进了我国新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探索,以及新音乐的普及。

注释:

[1]林焕平:《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2][5][12][14]李建平:《桂林抗战文艺论》,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22页、第24页、第22页、第22页。

[3]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文化城概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4]程思远:《桂林在抗战时期中的特殊地位》,《学术论坛》1981年第1期,第17页。

[6][7][9]高秋:《新音乐社述略》,《音乐研究》1982年第5期。

[8]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

[10]李建平:《桂林抗战文艺概观》,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11]王小昆:《抗战时期桂林音乐文化活动》,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8年版,第159-165页。

[13]第二编辑室:《广西通志·文化志·广西文化志资料汇编》第五辑,内部资料,1988年,第88页。

[15]刘文俊:《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社团》,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176页。

猜你喜欢
歌咏桂林抗战
高理红
桂林行
秋的歌咏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乐!乘动车,看桂林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滇池」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