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北魏时期彩绘背光研究

2022-11-30 12:32高平传
云冈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圆珠云冈石窟背光

高平传,石 尚

(1.云冈研究院,山西大同 037007;2.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105)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和平初年(460 年)“昙曜白帝,于京师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1](卷114,P3037)所谓“昙曜五窟”即16-20 窟这5 座大型洞窟的开工,是为云冈石窟开凿之始。主体工程完工后,被郦道元《水经注· 水》誉为“真容巨壮,世法所稀”,“雕饰奇伟,冠于一世”。[2](卷13,P1155)

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根据调查可知,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遗存,都是采用雕塑①既包括泥土质地的塑像,也包括岩石质地的雕刻。与壁画②本文认为,壁画除了泥质地仗层上的绘画,石刻窟龛空白壁面的彩绘也属于广义的壁画。在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地为代表的中古中原北方石窟,其所在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取材于石料。开凿完成后自然以彩绘进行装饰。结合的手法进行营建的,造像表面原先都布满了彩绘,云冈石窟也不例外。[3](P38-39)

然而,由于受到自然的风化水侵,石刻造像表面的色彩剥蚀严重;后代历朝的整修,叠压了早期彩绘,这些重修的彩绘随着时间变化又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色彩面貌的现状错综复杂。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石雕形体造型,针对造像表面彩绘的研究尚不充分。③冈田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石窟寺壁画是被理解为……在洞窟内外大面积土墙上根据各种佛教题材进行绘画……虽然原来石雕本身表面都有色彩,石雕周围的壁面上也有壁画,但大部分研究者没有认识到此事实,或在没有观察的状况下,研究对象都限制于石雕本身的图像以及时代和地域样式等”。冈田健:《石窟壁画研究备忘录——丢失的壁画记忆》,载于周天游主编:《再获秋实——第二届曲江壁画论坛文集》,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182-189 页。

云冈石窟的主体开凿于北魏时期,研究北魏时期的彩绘原貌是云冈彩绘研究的基本环节。本文聚焦于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彩绘背光,整理代表性形象遗存,类比风格近似的形象遗存,讨论其大致年代。

一、云冈石窟的背光

造像的背光分为头光(项光)和身光,由分层光晕划分内部层次,坐佛(或化生童子、飞天等)、忍冬、圆珠等填充光圈主体装饰带,火焰为边饰,整体外轮廓成圆形(头光)和舟形(身光),装饰在佛陀、菩萨、罗汉等身后作为背景。④(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中译文两个版本:王雁卿译:《文物季刊》1997年第2期,第95-97页;汪勃译,戴玥、朱延平、筱原典生校:《云冈石窟》第四卷,第5-6页。

云冈石窟尊像背光的表现形式,既有浮雕彩绘,也有平面壁画。长广敏雄、水野清一等在《云冈石窟》考古报告中对彩绘遗存多有记录。①比如对17 窟南壁、11-16 窟(原报告编号11A窟)、12-2 窟(原报告编号12e 窟)等的记录。此后的研究多利用石雕的背光进行分型、分期以排年,②杭侃在《云冈第20 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中将18、19、20 窟的大像火焰纹分为4 式,以期佐证其开凿先后顺序。《文物》1994 年第10 期,第60-61 页。李姃恩:《北朝装饰纹样研究——5、6 世纪中原北方地区石窟装饰纹样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8 月。卢秀文:《云冈石窟背光》,载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 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 年,第675-685 页。金建荣:《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佛像背光研究》,《四川文物》2017 年第1 期,第58-67 页。并未将彩绘背光纳入讨论。

因为受到自然风化和人为重修的双重因素,大部分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彩绘已经漫漶不清,数量较少的遗存尚呈现错综复杂的面貌,研究其分期断代十分困难。本文确定其年代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造型和技法的时代特征推测其绝对年代,二是从重层彩绘的叠压关系③石刻表面的各部分变色、脱落或风化的进程并不平均,重修时期集中的重新描绘和漫长时间中的变化,让重层彩绘呈现出了较壁画地仗层、考古地层更为微观和复杂的彩绘重层。判断各颜料层的相对年代。

二、彩绘背光的遗存类比

综合各类形式,本文将背光装饰分为四个区域(以云冈石窟第13-6 窟主尊背光为例):A.光圈内的主体装饰带(图1-1)④相同一个佛龛会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为行文方便,把它标成一个大编号图A,然后以-1,-2,-3 等表示不同的位置。;B.光圈外的火焰装饰带(图1-2);C.分层界栏上的装饰带(图1-3);D.背光的基底彩色分层(图1-4)。下文依次将北魏云冈彩绘背光按照四区,将相近的种类合并为一条,举例代表性遗存,并进行造型和技法的类比。

图1-1 光圈内的主体装饰带(云冈石窟第13-6窟主尊背光为例)

图1-2 光圈外的火焰装饰带(云冈石窟第13-6窟主尊背光为例)

图1-3 分层界栏上的装饰带(云冈石窟第13-6窟主尊背光为例)

图1-4 背光的基底彩色分层(云冈石窟第13-6窟主尊背光为例)

(一)光圈内的主体装饰带

1.禅定坐佛

禅定坐佛出现在造像背光中,表现佛陀神变化摄出的千佛,在头光和身光中都有出现。云冈石窟彩绘背光中有禅定坐佛的,目前发现有3 个佛龛,皆位于第11-16 窟内。西壁(图2-1)和东壁(图4-1)形制一致,都在身光中。北壁二佛对坐龛排列不同,西侧在身光中(图3-1),东侧(图3-2)在头光中;同时出现在头光和身光的二佛背光,仅此一例,其余多为坐佛与飞天背光的组合。禅定坐佛的形象,都是红色袈裟,袖口为白色,面部和手部可见红色和白色,头光有绿色,身光残留白色,华盖有红色和绿色,莲花座可见白色和红色。二佛并坐东侧一佛头光的东侧,目前可见3尊坐佛,面部朝向不同,自下而上为向内、向外、向内,交叉呼应。

图2-1 云冈石窟第11-16窟西壁主尊彩绘背光化佛

图3-1 云冈石窟第11-16窟北壁并坐二佛西侧的佛陀彩绘背光化佛(西侧局部)

图3-2 云冈石窟第11-16窟北壁并坐二佛东侧的佛陀彩绘背光化佛(东侧局部)

图4-1 云冈石窟第11-16窟东壁主尊彩绘背光化佛(北侧局部)

图5-1 云冈石窟第11-7窟主尊身光化佛

云冈一期⑤本文沿用宿白先生对云冈石窟的分期讨论。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 年,第76-88 页。造像背光已出现禅定坐佛,如第20 窟主尊和东胁侍佛,第18 窟左右胁侍,第5 窟主尊和西胁侍,第6 窟中心塔柱下层各壁主尊。云冈二、三期的中小窟龛中,延续了第一期的表现形式,主尊的背光中也出现禅定坐佛,身光中出现如第11-7 窟主尊(图5-1),头光中出现如第11-17 窟主尊(图6-1)。因此得知彩绘背光禅定坐佛流行年代为北魏时期。

炳灵寺第169 窟的崖洞中保存了5 世纪上半叶的彩绘造像,因第6 号龛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题记而著称,周边龛像的风格多样,时代大致相近。在此发现了彩绘禅定坐佛的背光,以第3 龛主尊(图7)、第22 龛西立佛(图8)和第7 龛南立佛(图9)分别展现了红绿、红蓝(保存墨线)的两种风格。第7龛中,南侧保存较为完整的立佛(图9),头光内侧为莲花,以莲池化佛的纹饰带为主体形象,外围白色细栏中墨绘联珠,其外火焰纹;头光主体装饰带中的禅定坐佛彩绘保存完好,背景为净土莲池,以细墨线勾画出漩涡纹,化佛坐于莲台之上,头顶伞盖,结禅定印,红色通肩袈裟,衣领青色,头发黑色,墨线开脸生动,坐佛之间各绘两朵莲苞;化佛共12 身,以主尊塑像头顶中央正面的坐佛居中,左侧5 尊,右侧6 尊,左右两侧上数第3 尊坐佛头朝向外侧,其余朝向内侧,头朝向的变化也遵循整体对称的原则。

图6-1 云冈石窟第11-17窟主尊头光化佛

麦积山北魏石窟保存了很多主尊塑像的彩绘背光,如第78 龛右壁,第74 龛正壁、右壁,第71 龛正壁(图10),第148 窟正壁,第90 龛正壁(图11),第114窟正壁,第115 窟正壁等,其内皆彩绘禅定坐佛,又有飞天。第90 龛虽经宋代重修,背光仍然是北魏原迹①金维诺认为麦积山第71、90、114、115、118、148 号窟龛皆兴建于北魏文成帝复法(452 年)至太和元年(477 年)期间。金维诺:《麦积山石窟的兴建及其艺术成就》,载于《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文物出版社,1998 年,第169 页。,彩绘分为表里两层。[5](P232)头光左壁的禅定坐佛色彩完好,通肩袈裟结跏趺坐,化佛的头光和背光上有白色的提神线分栏,头光的主体纹饰带,也就是坐佛的背景,是青色的池水,仔细辨认出细墨线勾描的漩涡纹,坐佛之间的空余空间,绘制了白色大朵的三瓣莲花。

图7 炳灵寺第169窟第3龛主尊彩绘背光化佛[4](P76,图3-55)

图8 炳灵寺第169窟第22龛西立佛彩绘背光化佛[4](P201,图3-184)

图9 炳灵寺第169窟第7龛南立佛彩绘背光化佛[4](P124,图3-103)

图10 麦积山第71龛正壁主尊彩绘背光化佛[5](图24)

图11 麦积山第90龛主尊彩绘头光化佛(左侧局部)[5](图37)

2.圆珠

圆珠在头光和身光的主体装饰带中都有出现。云冈石窟第11-16 窟北壁二佛并坐彩绘背光中,西侧坐佛背光(图3-1)中,头光为圆珠(图3-3),身光为坐佛;东侧坐佛背光中,头光为坐佛(图3-2),隐约可见身光为圆珠;左右二佛的头光和背光纹饰中,圆珠和坐佛交替置换,形成对偶关系而有变化。东壁交脚菩萨头光(图4-2)中有圆珠14 颗,每颗圆珠内分为两层,自外而内可见深浅变化,表面绿色为后期重涂补绘。西壁坐佛彩绘头光(图2-2)中的圆珠分为三层,最内侧是深红,中间层白色,最外层浅红。该窟三壁三龛内的佛像背光圆珠装饰带,在圆珠之间的空隙,都绘制了小十字瓣花。

图4-2 云冈石窟第11-16窟东壁主尊彩绘头光圆珠

图2-2 云冈石窟第11-16窟西壁主尊彩绘头光圆珠

图3-3 云冈石窟第11-16窟北壁二佛并坐西侧坐佛彩绘头光圆珠

除了以上第11-16 窟的三龛佛像背光之外,第5-11 窟东壁盝形龛主尊身光(图12),第13-16 窟北壁主尊头光(图13-1),第38-3 窟东壁并坐二佛北侧佛头光(图14-1),这三处窟龛造像背光中皆有彩绘圆珠。第38-3 窟的头光圆珠,外围黑色,中心红色,画法不同于第11-16 窟的背光圆珠。

图12 云冈石窟第5-11窟东壁盝形龛主尊彩绘身光圆珠

图13-1 云冈石窟第13-16窟北壁主尊彩绘头光圆珠

图14-1 云冈石窟第38-3窟东壁并坐二佛北侧佛头光

云冈第12-1 窟的头光(图15)外围为浅浮雕圆珠,每颗圆珠之间间隔三个小点。①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在《第十一至第十三窟外壁窟龛的特征》文中介绍该窟之时,提及该背光中的圆珠与第11-16窟(原报告编号11A窟)的彩绘背光近似,“举身光和圆光的外面饰火焰带的形式较为老套,但假如重圈带这一新要素,而且还增加了联珠带这一十分罕见的新要素。珠纹之间各置三个小联珠纹,与第十一A窟的彩绘背光相同。”《云冈石窟》第10卷,第30页。第12-2 窟头光和身光(图16)中皆有圆珠。第12-1 和第12-2窟为北魏第三期开凿,虽然其背光圆珠为浮雕,仍可知彩绘的背光圆珠与此时代近似,第11-16 窟的彩绘背光应为北魏时期。

图15 云冈石窟第12-1窟主尊头光圆珠

图16 云冈石窟第12-2窟主尊背光圆珠

3.放射状头光

云冈石窟第11-7 窟东(图17-1)、西(图18-1)两壁的交脚菩萨头光,内层为分层的莲花,外围有一圈白色、黑色相间的放射状头光,其外为细密的火焰纹,分层之外还有忍冬尖火焰纹,保留下来的颜色只有黑色。第13-16 窟北壁主尊头光(图13-2),内层为放射状头光,着色和脱落相间,可知原本的色彩也是相间分布,分层之外有圆珠。

图17-1 云冈石窟第11-7窟东壁菩萨彩绘放射状头光

图18-1 云冈石窟第11-7窟西壁菩萨彩绘放射状头光

图13-2 云冈石窟第13-16窟北壁主尊放射状头光

龙门石窟魏字洞修建于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之前,主尊的头光内圈莲瓣之外,为石刻的放射状“光芒一周”。[6](图181)[7](P271-272)炳灵寺野鸡沟第192窟的一铺说法图,主尊头光为放射状的造型(图19),近似于头光中心莲花瓣的平面画法,每瓣方形,中央框蓝,外圈涂黄。依据样式风格,该铺说法图可能为西魏(535-556 年)绘制。

成都万佛寺出土南梁(502-557 年)石雕阿育王造像(图20),其头光为镂空的圆环,禅定坐佛贴金,界栏为细密联珠纹,坐佛装饰带内部,头光中心的外围仍有放射状条带,凸起来的部分贴金,余下的凹刻。麦积山北周(557-581 年)22 窟正壁主尊的头光(图21)外侧,有放射性的条带,白色和黑色相间,这一位置代替了早先的坐佛或圆珠。此外,在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的东魏(534-550 年)、北齐(550-577年)造像中,插屏式造像的头光内,多有此类放射状纹饰。云冈石窟的雕刻头光中没有找到近似的纹样,由于云冈石窟的终止时间已有论断,“终乎正光”(524 年),可知该类头光的出现接近北魏晚期。

图19 炳灵寺野鸡沟第192窟说法图之一主尊彩绘放射状头光(局部)[4](P234,图5-4)

(二)光圈外的火焰装饰带

1.分组火焰纹

云冈石窟第11-16 窟西壁背光外围保存了彩绘的成组火焰纹(图2-3、2-4),目前可辨认间隔1 组的上下2 组遗迹,每组火焰的内侧平滑,上下两侧呈现凹凸变化,外围大约有3 支焰尖,轮廓线勾勒加重,颜色相间分布,其上有白色、绿色颜料的残留。

云冈石窟第6 窟南壁明窗西立佛背光(图22-1、22-2)与之近似,单元分组、颜色相间,三叉火焰尖较细。莫高窟北魏第254 窟中心柱东壁主尊头光(图23),外圈成组三尖火焰纹,残留有深浅白色、蓝色四色相间,蓝色内部有绿色的勾线,据研究属于敦煌北朝第二期洞窟(465-500 年)。[9](P191)可知云冈石窟第11-16 窟背光焰尖呈现波动变化,应为稍晚第三期的特征。

图20 成都西安路出土石雕阿育王像石雕贴金放射状头光(局部)[8](P182)

图21 麦积山第22窟正壁主尊彩绘放射状头光[5](图217)

炳灵寺西秦建弘元年(420 年)第169 窟6 龛主尊背光(图24)上有分组火焰纹,位于头光的正上部,火焰根部的波动变化极长,焰尖相对比较细致,可见绿色、白色等颜色相间分布。麦积山北魏早期石窟的火焰纹,在根部的表现也较为夸张,这可能是河西—陇东北朝早期火焰纹的地方风格。

图2-3 云冈石窟第11-16窟西壁主尊彩绘背光分组火焰纹(北侧局部)

图2-4 云冈石窟第11-16窟西壁主尊彩绘背光分组火焰纹(北侧局部)

图23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中心柱东面主尊彩绘背光火焰纹①http://g2.ltfc.net/view/SUHA/608a61a3aa7c385c8d94345b[2022-08-02]

图22-1 云冈石窟第6窟南壁明窗西侧立佛背光火焰纹(南侧局部)[10](卷4,P316-317,图313)

图22-2 云冈石窟第6窟南壁明窗西侧立佛背光火焰纹(北侧局部)[10](卷4,P316-317,图313)

图24 炳灵寺第169窟第6龛主尊彩绘背光火焰纹[4](P99,图3-78)

2.摩尼宝珠火焰纹

云冈石窟第11-16 窟东壁主尊交脚菩萨背光,身光的外层为单元成组的摩尼宝珠火焰纹(图4-3、4-4),南侧中部被后期用黑色粗线勾勒轮廓的一颗最为明显,单元的下侧分栏较平顺、上侧接近S 形,整体呈菱形,红色底色之上,用白色勾勒火焰纹,中央的摩尼宝珠有朱红和白色的残留。

云冈石窟第17 窟东坐佛大龛主尊头光外围,雕刻了单元式的摩尼宝珠火焰纹,南侧保存较好(图25)。这一圆环状的头光分层中,内外两边刻细界栏,自下而上平行并角度逐渐大的分格,将圆环划分为若干个等边菱形,圆环的分格自下而上从直线向S形过渡;火焰中心的宝珠形状,介于长六边形和椭圆形之间,两端圆形,中央一道竖线,包裹其外的火焰枝爪多端,宝珠的长边轴线与填充满菱形分格的火焰相同,自下而上倾斜角逐渐变大,以佛陀头顶中央的火焰宝珠为中心。

图4-3 云冈石窟第11-16窟东壁主尊身光宝珠火焰纹(南侧局部)

图4-4 云冈石窟第11-16窟东壁主尊身光宝珠火焰纹(南侧局部)

云冈石窟第6 窟中心塔柱一层南壁、北壁西侧佛陀背光、二层西侧立佛头光(图26)外围为宝珠火焰纹。火焰宝珠的每个单元之间分割界栏,一层北壁的色彩完全脱落,可以看到摩尼宝为长六边形,中间刻画的线条(双反Y 形)与外轮廓构成了宝石的四个截面,两端菱形,中部相对两方共享短边的梯形,延续了西域的“水晶结晶状mani”样式。[11](P4-8)第6 窟南壁龛内主尊头光接近桃核形,火焰的枝爪数目很多,焰尖拉丝较长,颤动闪烁的效果惊骇观者;北壁龛西侧头光近似正圆,火焰枝爪的刻画相对规矩,时代较晚。

莫高窟北魏第277 窟①莫高窟第277 窟的时代约略与云冈第二期相当。宿白通过1963 年莫高窟发现的北魏广阳王慧安刺绣纹饰的对比,认为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的时代,不会早于云冈第一期,而是接近第二期之初,即太和初年(476 年)前后。宿白:《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杂考》,氏著《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 年,第221 页。西壁主尊背光(图27)彩绘而成,桃核状的纵向椭圆头光的外圈是单元式的宝珠火焰纹,单元的内侧和单元之间这三个方向是平顺的短边,火焰尖只位于每个单元的外侧,长度约占每个单元的二分之一,平均每个宝珠单元有三条火焰尖,宝珠的长边与单元火焰的中央分支一致;宝珠的颜色残存黑、白,单元的火焰色彩以青、白、灰(褪变色)、褐(褪变色)四种交替。[12](P582-585)

此外,北魏中期龙门古阳洞(1443 窟)南壁111龛(惠珍造像龛)的外围火焰,其单元构成与宝珠火焰相同,宝珠替换为了坐佛。该龛开凿于正始二年(505 年)之前。[13](第一册《前言》,P1)

图25 云冈石窟第17窟东坐佛大龛主尊彩绘头光宝珠火焰纹(南侧局部)

图26 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二层西壁主尊头光宝珠火焰纹(北侧局部)

3.单叶忍冬纹

云冈石窟第11-7 窟东(图17-2)、西壁(图18-2)的黑色忍冬纹连续勾勒,为连续的半勾状,勾的腹部为空白处,分岔出两支,表现单叶忍冬的花叶。云冈石窟第18 窟西胁侍佛的头光(图28)外围,有雕刻出的大型忍冬纹,其下的分岔清晰可见。可知这种形式能上溯到北魏第一期云冈开凿之初的5 世纪中叶。

云冈石窟第17 窟明窗东壁二佛对坐龛内的头光外层(图29),有单叶忍冬纹,南侧头光中有2 组纹饰较为明显,每组各2 支,下腹部支出一段并不分岔,在上的勾勒边缘线,在下的涂满。炳灵寺第169 窟14龛西侧坐佛的身光(图30)外围,有近似于此的单叶忍冬纹,此类纹饰近似于分组火焰纹和单叶忍冬纹过渡形式,可知其在5 世纪上半叶已出现。

4.细密火焰纹

云冈石窟第12-2 窟东壁龛内主尊(图31-1),分层身光外层有黑色细火焰纹,分支细长,排列紧密,每支有若干小波浪(图31-2),其上残留黑色颜料。云冈石窟第13-6 窟西壁的胁侍菩萨和儒童本生的定光佛(图32),两尊造像的头光外围有细密火焰纹,定光佛的火焰为黑色,胁侍菩萨的火焰为白色、基底为黑色。此窟东壁菩萨也有遗存,火焰纹呈现红色。这类细密的火焰纹,与北魏第一、二期大像的一类火焰纹相似,如第20 窟主尊背光、第6 窟东壁上层立佛背光等。

图27 莫高窟北魏第277窟西壁主尊彩绘背光宝珠火焰纹[12](P582,图版112)

图17-2 云冈石窟第11-7窟东壁主尊头光彩绘忍冬纹(北侧局部)

图18-2 云冈石窟第11-7窟西壁主尊头光彩绘忍冬纹(北侧局部)

图28 云冈石窟第18窟西胁侍佛头光单叶忍冬纹(南侧局部)[10(]卷15,P78,图47)

图29 云冈石窟第17窟明窗东壁二佛对坐龛内佛陀彩绘头光单叶忍冬纹

炳灵寺第169 窟15 龛中央坐佛的身光(图33)外围皆有此类细密的火焰纹,白色火焰、黑色底色,在火焰根部有三角状的小分岔。再者如第6 龛主尊身光、东立佛画像的身光、7 龛立佛的头光和身光外围、9 龛三立佛像的头光和身光外围、14 龛西侧头光等处,皆有细密的火焰纹,火焰主体色彩多为白色。可知这类纹饰在5 世纪上半叶已出现。

(三)分层界栏上的装饰带

1.圆点联珠

细小联珠连点成线,用于头光饰带分层的间隔界栏。云冈石窟第12-2 窟东壁龛内主尊头光细密火焰纹之外,有红色连点成线的小圆联珠(图31-1、32-2)。龛上供养天人头光周围也有此纹(图34),处于头光或身光外围,以点连线。云冈石窟第11-16 窟东壁头光和身光的分栏都是此类连点成线的小圆联珠(图4-5、4-6)。

炳灵寺第169 窟10 龛(420 年前后)主尊壁画佛像(图35),背光外围有圆珠纹;第23 龛(420 年前后)东南侧第一尊坐佛背光,红绿背光分层,外围细小火焰纹,在分层上装饰细小的联珠。云冈石窟第6 窟中心塔柱东侧(图36)、西侧(图37)底层主龛内的火焰背光分栏上,有雕刻的圆点联珠。莫高窟西魏第249窟主尊背光(图38)中,火焰的分栏中皆有此类圆点联珠分栏。

图30 炳灵寺第169窟第14龛西侧坐佛彩绘身光外围单叶忍冬纹[4](P170,图3-149)

图31-1 云冈石窟第12-2窟东壁龛内主尊彩绘背光细密火焰纹

图31-2 云冈石窟第12-2窟东壁龛内主尊彩绘背光细密火焰纹(南侧局部)

图32 云冈石窟第13-6窟西壁尊像彩绘头光细密火焰纹

图33 炳灵寺第169窟第15龛中央坐佛彩绘身光外围细密火焰纹[4](P170,图3-149)

图34 云冈石窟第12-2窟东壁龛上天人彩绘头光外围圆点联珠

2.椭圆联珠

在界栏的底色上,连续的椭圆珠构成纹饰带,以灰白色外勾一圈,相隔一珠,圈内一点,“虚实相间”。除了背光(外沿和内沿楞上)石刻界栏楞上的,还分布在龛楣下沿、龛柱之上,属于建筑的彩画装饰。云冈石窟第13-18 窟北壁(图39)、西壁主尊背光石雕的背光界栏,第11-17 窟正壁主尊头光和身光界栏,第13-6 窟头光、身光的界栏等处都是此类。

云冈石窟第11-16 窟西壁背光分栏深红色打底,表面有圆珠纹饰,圆珠中心点点,颜色相间,有黑色和白色(原本可能为绿色)颜料残留;在每两颗圆珠之间的空隙,各有蓝色的两个小点(图2-5、2-6、2-7)。这种利用小图案进行填空的方式,同样见于头光的坐佛、圆珠主体装饰带上,在其空隙处填补小圆珠或莲花苞。

图4-6 云冈石窟第11-16窟东壁主尊背光分栏圆点联珠(北侧局部)

图36 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一层东壁主尊背光分栏圆点联珠(南侧局部)[10](卷3,P154-155,图182)

图38 莫高窟西魏第249窟主尊彩绘背光分栏圆点联珠(西侧局部)①http://g2.ltfc.net/view/SUHA/608a61a3aa7c385c8d943457[2022-08-02]

图37 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一层西壁主尊背光分栏圆点联珠[4](卷3,P59,图63)

图39 云冈石窟第13-18窟北壁主尊背光分栏椭圆连珠

图2-5 云冈石窟第11-16窟西壁主尊彩绘背光联珠(北侧局部)

图2-6 云冈石窟第11-16窟西壁主尊彩绘背光联珠

炳灵寺第169 窟23 龛东数第2 尊坐佛身光(图40-1)中,分栏为底色白色,以黑色绘制椭圆联珠,联珠中间点一点,此一条带留白较多。第4 龛中央坐佛的背光界栏上即是此类,中心圆圈绿、红交替。云冈石窟第12-1 窟主尊头光中的联珠纹饰近似。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304 龛(慧成造像龛)(太和二十二年,498 年)[13](《附录·内容说明》,P35;《碑刻题记录文》,P55)背光(图41)可见联珠内部的雕刻。南壁111 龛(惠珍造像龛)[6](图144)(正始二年,505 年之前),[7](P276)头光的分层界栏上皆为联珠纹,细致地雕刻而出。因此,本文认为彩绘联珠皆出自北魏绘制。

3.“对叶枝条”纹

图2-7 云冈石窟第11-16窟西壁主尊彩绘背光联珠(北侧局部)

图40-1 炳灵寺第169窟23龛东数第2尊坐佛身光分栏联珠[4](P137,图3-193)

云冈石窟第11-16 窟东壁交脚菩萨的头光(图4-7)和身光之中,有“对叶枝条”纹,饰带中央绘一条细线,内外两侧有略为参差、大体对称的叶子。这道枝叶饰带位于头光圆珠装饰带的内侧、身光坐佛装饰带的外侧,其纹饰残存白色。北魏树叶的画法为,枝脉中轴,树叶相对,可见于司马金龙(卒于太和八年,484 年)墓出土的列女古贤图漆屏风《如履薄冰》一节,翠绿的枝条柔顺蜿蜒,树叶错落。①该漆屏各段长约80、宽约20 厘米,1966 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原始社会至南北朝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年,第157 页,图一〇〇(之二局部),《图版说明》第57 页。莫高窟北魏(494-525)②樊锦诗等将此窟定于北魏中期(465-500年)。该窟南壁因缘故事画中出现汉服官员像,据此该铺连续的因缘故事画应绘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壬寅革衣服之制”后;该窟明窗叠压了北魏第三期(525年前-545年后)风格的绘画,因此该画应早于孝昌元年(525年)东阳王治敦煌时。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东京平凡社,1982 年,第190-191 页。第257 窟西壁北侧《须摩提女因缘》局部中池水旁有一株树,枝叶较为繁密,惟颜料脱落,只残存白色。③http://g2.ltfc.net/view/SUHA/608a61a3aa7c385c8d943470[2022-08-02]炳灵寺北周(557-581)第6 窟南壁下部壁,猕猴鸟雀在山石树木之间嬉游,枝条上的树叶以中心左右对称,也是这类画法。[14](图107)

佛像背光中出现“对叶枝条纹”可能演变自禅定佛陀头光之后的树冠。④头光外援绘制枝叶的形式,在犍陀罗地区即有出现,如贵霜晚期(4 世纪前后)布特卡拉(Butkara)三号遗址E 龛石刻佛三尊像,M.Nasim Khan,Studying Buddhist Sculptures in Context(I):The Case of a Buddha Figure from But Kara III,Gandhāra,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RIRIAB)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8 Vol.XXII(2019),Pl.13,Fig.9.延续在藏地佛教美术中,夏鲁寺二层前殿北廊南壁东侧下部,听释迦说法的弟子像,马蹄形头光外缘绘制枝条,单层对枝如“胜利桂冠”,该壁画由古相·扎巴坚赞父子主持绘制于14 世纪上半叶。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佛教寺院壁画艺术》(汉、藏、英三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3页图256。背光有枝叶饰带的佛像壁画,见诸2000 年3 月清理出的于阗策勒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 号佛寺,其西墙南立佛背光(图42)的最外圈为枝叶饰带,白色树叶饱满,枝条纤细,此饰带内侧还有花纲饰带,该佛寺建造时代可能为6-7 世纪。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 年,第293~333 页,线描图见于第300 页,图一二。

图41 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304号(慧成)造像龛火焰背光分栏联珠[6](图161)

图4-7 云冈石窟第11-16窟东壁主尊彩绘头光“对叶枝条纹”(南侧局部)

这种枝叶饰带作为边框界限,见于更早的萨珊波斯壁画,伊朗南部设拉子市的达拉布(Dārāb)哈吉阿巴德(Hājīābād)的庄园别墅(Manor House)发掘于1978 年,该遗址建于沙普尔二世(Šâpur II,309-379 年)治期,王者头像的圆框分界,就是这种树叶枝条纹。②Massoud Azarnoush,The Sasanian Manor House at Hājīābād,Iran.Monografie di Mesopotamia 3,Florence:Le Lettere,1994,pp.174-175.大同市博物馆藏的一件1970 年出土于大同南郊的粟特银碗(图43),根据团窠肖像和植物纹判断其为5 世纪粟特人携入的鎏金银器。[15][16](P154-155)碗的口径直径约8.5厘米,外沿上有一圈线刻的树叶纹样,中央叶脉笔直,两侧叶片对称。粟特人代表的中亚世俗艺术传统,应是受到萨珊波斯的影响。

图42 于阗策勒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西墙南立佛背光③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00页,图一二。

图44 云冈石窟第16窟窟门西壁盝形龛交脚菩萨彩绘背光分层

波斯装饰系统中的枝叶饰带与犍陀罗带有佛陀禅定树冠相结合,诞生了枝叶饰带的背光造型,这种“对叶枝条”纹背光自西域传入,与中原、南朝的枝条树叶画法相互对照。

(四)背光的轮廓和分层

1.背光分层(多色细栏)

图43 大同市博物馆藏团窠肖像植物纹粟特鎏金银碗[16](P154,图63)

图6-2 云冈石窟第11-17窟主尊背光分层

图45 麦积山第155窟左壁主尊彩绘背光分层[5](图64)

图46 云冈石窟第39窟西壁上层龛主尊彩绘红色舟形背光

图14-2 云冈石窟第38-3窟二佛并坐龛彩绘舟形背光

云冈石窟北魏造像的几乎所有背光都表现分层。第16 窟窟门西壁盝形龛主尊分层背光(图44),红色打底,其头光、背光分为多层,相间涂绘了白色、绿色、红色等,还能清晰看到描绘的细线。第11-17 窟主尊头光和身光有分层的雕刻(图6-2),位于坐佛、飞天的主体装饰带内侧,多层的分栏表面残留有多色的彩绘。麦积山第155 窟左壁主尊背光多色分层(图45),该窟约建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至太和元年(452-477 年)。[17](P169)

2.舟形背光

云冈石窟第39 窟西壁上层龛内,涂绘红色舟形背光(图46),深红线绘制头光、身光分层墨线,外围火焰纹依稀可见。第38-3 窟二佛并坐龛,舟形背光(图14-2),圆形头光分层,内有大圆珠,每珠圆圈外圈深色、内里红色,分层外围是火焰纹。

舟形背光在云冈石窟雕刻背光中也有出现。云冈第2 窟西壁第三层南一龛二佛并坐舟形背光(图47),该窟属于云冈北魏第二期(471-494 年)。第11-17 窟主尊背光也是舟形轮廓,其内刻制分栏和各纹饰。因此云冈第39 窟背光可能是一件未完成的北魏彩绘背光。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至孝明帝时期(493-528 年),[7](P275)主尊背光(图48),残存了舟形的红色彩绘,与云冈石窟现存的舟形彩绘背光为同一时期。

3.背光分层(红绿双色、未完成)

图47 云冈石窟第2窟西壁第三层南一龛二佛并坐龛彩绘舟形背光[10](卷1,P102-103,图82)

图48 龙门石窟古阳洞主尊彩绘红色舟形背光

图49 云冈石窟第19窟东耳洞西壁南侧佛龛彩绘背光分层

图40-2 炳灵寺西秦第169窟23龛东南侧第1尊坐佛彩绘背光分层[4](P206-207,图3-189)

云冈石窟第19 窟东耳洞西壁南侧佛龛(图49),背光只以粗红线画了分层,残存红色、绿色,为岩石表层第一层色彩,其上有辽金黑色的打破颜料层。炳灵寺西秦第169 窟第23 龛东南侧第一尊坐佛背光(图40-2),红绿背光分层,外围细小火焰纹,在分层上装饰细小的联珠纹,该龛所在的第169 窟中有建弘元年(420 年)题记,该龛属于一类早期的风格,时代应在5 世纪上半叶。第16 号龛立佛背光也是类似的红绿分层。因此,云冈石窟第19 窟上述背光,其纹饰尚未绘制,可能是一件未完成的北魏彩绘背光。

三、结论

根据调查所见,云冈石窟的彩绘背光遗存见于第5-11 窟、第11-7 窟、第11-16 窟、第12-2 窟、第13-16 窟、第16 窟窟门和明窗两侧的佛龛、第17窟明窗东壁二佛对坐龛、第19 窟东耳洞西壁南侧佛龛、第38-3 窟、第39 窟西壁上层龛等处。宿白①宿白指出云冈“石窟的绝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后期雕造的”,他按照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将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分为三期。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载于氏著《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76-88页。、冈村秀典②冈村秀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各期细分为三个小期,修正了宿白对第一、二期大窟开凿的部分论点。(日)冈村秀典著,徐小淑译:《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6-49页。、熊坂聪美③熊坂聪美精细研究了云冈石窟的中小窟龛。熊坂聡美:《雲岡石窟中小窟龕の展開》,京都法藏馆,2022年。等先行研究已将云冈北魏时期的窟龛分为三期,彩绘的背光所在窟龛集中在北魏第三期,即贵族和民众开凿的中小型窟龛中。

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彩绘背光,轮廓形状和纹饰组合展现了时代特征。其位于窟龛内主尊的身后,头光在内、身光在后,皆有分层。背光的分层有多色的细栏分层,也有红、绿双色的粗栏分层,头光轮廓为圆形,身光轮廓为舟形。光圈内的主体装饰带中,绘制圆珠或坐佛的头光,在空隙之间点绘花苞或小点。云冈北魏雕刻的二佛并坐背光中,皆为坐佛和飞天的组合,彩绘背光中发现了一例头光坐佛和身光坐佛穿插呼应的组合,这是云冈石窟背光纹样组合中的一个特例。

饰带外还有放射状的头光。火焰纹有细密排列的,也有单元成组的,成组的火焰纹原本颜色穿插变化,还发现了一例彩绘的摩尼宝珠火焰纹。外侧装饰带中,除了火焰,还有彩绘的忍冬纹饰,以及介于忍冬纹和火焰纹之间的过渡形式。北魏时期的纹饰丰富,分层界栏上大量绘制圆珠、联珠,此外还发现有“对叶枝条”纹的案例。

从最为繁复的纹饰组合,到头光和身光最基本的分层,彩绘背光的遗存能与云冈北魏石雕相印证,从而得知其时代同样上至北魏。进而比较炳灵寺西秦169窟、麦积山、莫高窟等北魏彩绘背光,进一步确认其形体和色彩。北魏的匠师运用这些基础的纹饰元素,组合出了千变万化的背光图样,形成了“庄严”窟龛丰富的艺术语言。

猜你喜欢
圆珠云冈石窟背光
平衡时刻
论紫砂“圆珠壶”的圆润之美和文化特征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一种用于LCD的高功率LED侧式背光系统设计
关于超薄LED背光模组设计探讨
造不好圆珠,中国的问题在哪儿?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让笔尖上的“圆珠”不再进口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云冈石窟中的交脚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