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健康文化与和谐发展的应对策略研究

2022-12-01 11:57任兰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技击太极拳武术

任兰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吉林 长春 130022)

“健康是真,平安是福。”健康是世界永恒追求的主体。大到国家安康,蓬勃发展的基础,小到家庭美好和谐,传宗接代,生活快乐的源泉。这些都与健康息息相关。中共中央在《“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表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这是从长远目标和新时期的方向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健康根基。“人民健康才是民族繁荣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强烈体现了党把人民的健康与民族复兴、国家发展放到同一新高度,足以重中之重。2014年开始谋划“太极拳健康工程”以来,这项重要健康工程得到极大的重视。经过初步的探索与落实到实践的初步打造。在“全民健身与十三五规划”中充分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进“太极拳健康工程”,打造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惠民为民的幸福工程,全面维护人民健康。《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健康中国”。以太极拳文化为中心的相关性大小事宜逐渐展开,全面地开展健康工程。

太极拳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中心的健康锻炼,承载着属于中国的“健康太极拳技击形式,健康太极拳运动模式,健康太极拳理念与文化价值”,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民族性的身体内涵,肩负着中国的武术精神,并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有多次被国家出台政策,上升高级层次,充分说明太极拳独特的健康价值。为早日实现十九大说的:“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对当前太极拳的文化进行解读,具体到太极拳对身体,心灵以及社会的作用,深入太极拳健康文化价值的意义。

1、当代太极拳文化所处的窘境

“太极大师”马保国与“业余拳手”王庆民的一场民间比赛引发关注,定王庆民获胜,太极大师再次“落败”。可以看出,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角逐,传统武术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受到极大地冲击。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差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文化危机将更加明显,发展方向的严重偏航。民众对太极拳刻板印象停留在有“太极拳不行”、“太极拳没用”、太极只是一类似体操课之类的思想之中。

1.1、质疑太极拳的本质性问题:弱化太极拳的技击性

“太极大师”马保国在这次切磋中“失误”,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传统太极拳的本质性问题的技击功能遭到很大质疑。导致这样事情的发生是由自身、社会、国家政策的发展等众多原因堆砌的。人民所认识的太极拳主要以增强体质,健身,养生性的功能居多。教育部的教育任务是中小学学习武术太极操、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等套路形式的“教”与“学”的模式,局限化武术表面的“花架子”、“太极表演”以及武术艺术化。而真正的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散打、推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以所谓的花边内容来代表具有武术技击功法,过于肤浅,实现武术的技击本质关键在于实战能力的对抗。加上简化太极拳,这是国家为大众着想,汇编成更易学,易接受的,省略繁杂套路动作与细节,使得太极拳的连绵不断,技击性就存在于细微之处来出敌制胜地。过度简化太极套路的动作,忽略细节,怎能出敌制胜,以此弱化了太极拳的技击性。

1.2、西方消费体育文化的冲击

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状态代表着背后的寓意,关键问题之处不仅有内部自我削弱,还有外来消费体育文化的挤压。西方主推的“体育符号”包装成商品进行消费,抬高体育类的物品市场价,形成一种推销手段,达到挣钱的产业链,这就是现在西方为盈利而专门设计的体育赛事“炫耀式”体育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方式打破民众勤俭持家的好作风,形成了攀比,带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助长消极社会腐败现象。此外还有一个更加负面的作用,即造成贫富差距的拉大、劳动者积极性的丧失”。高消费的体育文化会使所谓的“贵族体育项目”得到高速发展与推崇,被丢弃的则可能停滞,甚至消亡。商战之争引导高消费的体育文化使得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之间竞争加剧,违背了太极拳文化传承的最初目的,沦落为任人买卖“品牌符号”。由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加速进程,外来体育文化嵌入中国内地市场,把中国传统的武术资源推向市场性的消费品牌,弱化太极拳本身的文化价值,太极拳的本质性的文化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1.3、外来武技在中国的市场输出,挤压国内太极拳的发展

武术本身是一种体育的运动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具有自身丰富的内涵,伴随着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不断丰富和发展成熟,具有民族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化形式。武术文化中包含 “天人合一”、“形神具备”、“尊礼重道”等,都是太极拳文化的精髓,是被中华民族所认可的。西方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形式也是独具特色,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此时,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极力进行开放,外来武技(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泰拳)在中国的市场输出,挤压国内太极拳的发展。在众多市区乃至城镇都是外来道馆在弘扬,武馆竟然没有容身之地。现代武术多以表演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僵化了大众对武术的认识,真正的武术技击,攻防、搏斗逐渐消失在人的视野。武术艺术化的融合,只重视武术的审美,曲线的韵味感,但这种艺术化是背离武术真正的武术价值理念的。也是武术申奥多年却迟迟被驳回的真正原因。

2、太极拳健康文化

太极拳文化是追求和谐文化的重要归属,人适应自然,与自然保持高度的协调使我们生存即为“天人合一”的和谐;在社会大环境中去挑战,同样塑造人的健康品质;人与人身体内环境的和谐统一。和谐是时代潮流的标志,太极拳特性无论是从苦苦钻研的太极理论体系到江湖流行的 “四两拨千斤”这样含糊而又神秘的实践性,都是在培养人的健康和谐文化的思想和价值。作为集合着民族传统文化于一身,代表身体运动的太极拳,被受众者流传下来,都是被人所认可与接纳的,这是历史发展下来的选择。随着2020年初新冠病毒的疫情席卷全球,夺杀着无数鲜活的生命,健康成为人存活于世间的重要保证,全球进入“健康世界”,健康生命观的浪潮中。作为及健身、养生、增强体质健康的传统文化太极拳承受国家重任,太极拳健康工程的推进,同样会为太极健康文化增添异彩。

2.1、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周身运动

太极拳是一种“松静为本”、“动静相兼”、“动静结合”的身体运动。是人体肌肉到内脏的整个结构,都要保持紧张与松弛相互转化。人体与大脑神经的紧密相连。太极拳讲究“意动神随”、“手眼相应”、“节节松紧贯穿”,就是“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太极拳并不是简单的表面上身体活动,而是以意为先、节节贯穿的内在运行机制。就像王宗岳太极拳经中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太极拳者在高度集中的静态下行拳时用意不用力,在意气的驱使之下,周身随意念指向而动,表现为内劲通过外形表现的内外相通,节节贯穿的整体运动。“一静无有不静”则为全身状态最佳,达到浑然天成,周身一家的高度集中状态。足够的静才能蓄势待发,强度先机,独占上风。增强自信心,这种价值取向讲究松静为本,返璞归真地无极化,拳谚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达心性上的“默识揣摩”,就是所谓古人“虚壹而静”的境界,这是东方宁静式“沉醉”状态。先前的用意经过后天常年的经验积累下来,到达把意识放大到无限可能的无意识程度。使人到达全身通透状态。从道家角度就是达到宇宙见得本体“得道”。这种太极的外在招式劲力与内在性情融为一体,呈现“一派生机”的得心应手的自然“德行”。作为中国文化的太极拳“贵柔主静”的价值取向与人体运动模型本质上是“本是同根生”的理念。太极拳在保持着技击本质的前提下,结合人体构造运行于气,达于根,这种周身活动的太极拳运动促进健康文化价值的实现。太极拳不仅保持了自身原始的技击防卫特性,还将其功能、价值和指向落实到促进健康与完善体质的维度之中。

2.2、阴阳平衡原理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健康、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和心理健康等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习惯性有规律地去参加太极拳运动是保持或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方式。太极拳运动也对于生理,心理等健康上有极大地促进,成为人们身体素质通向健康的途径,解决疾病的问题更近一步。太极拳可以改善肌力、影响人体各关节的动作策略以及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功能,从而取得促进人体平衡能力的效果。太极拳有促进人体平衡能力维持作用,是因为太极拳本身阴阳相济的平衡原理。表现在行拳过程中的阴阳虚实转换达到平衡和谐的原理。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练习阴阳平衡能力的转换,以免在生活学习中钻牛角尖,不知换思路去发展,说明有更好的曙光在等着。把太极拳里的阴阳虚实动作的联系来提高平衡能力,运用到在生活化的习练,养成懂转换,懂虚实,懂变通,即实用性思维。

陈式太极拳在走劲路时,对于阴阳相济的平衡,从上下、内外、左右、前后、先后、虚实、开合、刚柔、顺逆和快慢几个方面达到与对手的互惠关系。如身体在上下方向行拳时,主要体现轻沉兼备的拳理,即逢上必下,有升有沉,稳定重心,维护平衡。对于学习太极拳的习练者,练习过程从初学时感知太极拳的阴阳平衡,在不断虚实转换中感知太极之变,然后维持定性动作的平衡,为之打破行万物质之变得阴阳平衡。这个过程一直都是循环往复的精进平衡的“势”,使其在套路练习,组合练习中能够表达身体上的平衡,处理好起承转合,时快时慢动作趋势。拳经有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出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须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可以改善肌力、影响人体各关节的动作策略以及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功能,从而取得促进人体平衡能力的效果。太极拳有促进人体平衡能力维持作用是因为太极拳本身阴阳相济的平衡原理。表现在行拳过程中的阴阳,“虚实转换”达到平衡和谐的原理。可以减少老年人摔倒的几率,提高其抗摔能力。太极拳的阴阳平衡,维持和谐的本质对维持身体健康,稳定人体平衡能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2.3、术道融合为之上上策

太极拳以拳悟道、以拳蓄德,具备对内“修身养性”的个体修行成就与对外“济世利他”的社会责任的双重精神价值。“术道”在古言之:则为才艺之道。《礼记乡饮酒义》:“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郑玄注:“术,犹艺也。”孔颖达疏:“言古人学才艺之道也。”现在“术与道”各有专攻。无论是由西方自然式发展。具有辩证事物对与错的“术”,还是发展五千多年经验式中国的“道”都是带着各自的审视角度成长起来的,相对彼此有差异。中国太极拳精彩的文化内涵是通过自身经验体悟的,也就是大师所传承下来的体悟法,赋予了别样的人生感悟。以实践为主体所获得的理论经验与科学指导下,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实验式之间各有利弊。传统太极拳有中国体验式流传下来居多,而西方体育的“术”式发展。强势的占领者,世界体育对传统武术的创新已迫在眉睫。“术”式实验引领的标准是科学的,是可检验出结果。强大攻势却阻碍了中国传统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发展,违背了文化的整体观。阻碍了太极拳文化的发展。因此当代武术文化研究需要“术与道”两者皆有,相互融合,才是上上策。

3、太极拳文化和谐发展的应对策略

3.1、创新传统,保持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连绵不断,与积极研究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关系密切。中国五千多年就有百家争鸣的传统,各个门派,互相切磋,相互交融,有助于调动思想的冲击与碰撞,勇于发展加速武术文化创新。作为传统文化代表武术,不应该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偏于一隅固步自封,应秉持着志向远大而又能脚踏实地的落实武术文化,真正认识我们传统武术的价值。文明发展史历程证明越是对外开放的文明,越是积极应对挑战的文明,竞争能力越强,越有生命力。打开自我封闭且自傲的开心门,接受多元化体育科学理论是强大的文化自信的表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的接班人、太极拳文化的继承者,应有解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武术文化的心理准备,与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于传统武术,充分尊重其主体价值的前提下,进行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3.2、提高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资源与审美观

由于体育全球化的进展,武术必须有区别于其它文化的体育追求,并赋予中国自己独有的中国武术文化体系,展示经典的东方身体文化优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美是武术的灵魂,是武术的化身,武术更是一种美的艺术。武术运动美并不是仅仅追求外在“形体”上的刚柔顿挫之美,而是净化心灵的内在美与打磨过的外在美的协调统一。更倾向于人体自身的内涵对艺术化的崇高追求。在继承传统审美思想的前提下,正视它,审视它,挖掘太极拳健康文化的真正价值,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发展。另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校武术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效率,以武术为先,将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时代精神,生活方式运用到武术所谓运动形式和教学过程中,纳入各类院校课堂,让武术在培养中华儿女的后继人才时,受到全面的武术教学资源,加强武术教育事业发展。

3.3、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和而不同、同中求异”达至多样化的和谐统一。传统武术面对西方体育的强势来袭,猝不及防而又不能坐以待毙,及时做出调整十分困难。武术拳种繁杂,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印证其中的文化价值,对其取舍,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技术层面上,必须有运用“术”的科学原理与方法进行分析。完善武术的技术体系。借鉴西方体育训练的优秀模式,探寻出适合武术自身发展的武术体系与锻炼形式,定制现代化的武术评价标准,既要保持武术的本质其技击性,又要方便易行加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

4、总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中国华夏民族承担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历年来侠义之士都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家国平天下之事首当其冲,两者兼容也。此刻放在肩头的民族责任感和拳爱国之心。是怀揣着健康身体,感受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价值,带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追求体育竞争的公平,承载时代精神;弘扬太极健康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助力武术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就是我们为之传承的太极拳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技击太极拳武术
中华武术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