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中的立场与介入*
——第一人称代词we 的历时考察

2022-12-01 09:24陈庆斌
外语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期刊论文指代立场

陈庆斌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1 引言

立场(stance)与介入(engagement)是近年来学术语篇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立场和介入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共同参与构建语篇的人际维度”(Hyland 2005:176)。 在学术语篇的作者立场表达中,自我提及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通过自我提及语在学术语篇中表明自己的身份,承担对命题及论辩的责任,从而增强劝说效果和推销功能(同上2001:223),树立权威身份。 学术语篇中的自我提及语一方面受到学科规范的制约(Hu, Cao 2015),另一方面也受到二语写作者语言水平(徐昉2015)及文化因素(Vassileva 1998)的影响。 以往研究发现,软学科比硬学科使用更多的自我提及语(Hyland 2005; Hyland, Jiang 2018);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中,我国学者自我提及语的使用频率显著低于国际期刊作者的使用频率(陈庆斌2021,李芝 成晓敏2020);我国二语学习者自我提及语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研究发现,与国际学者相比存在使用不足的状况(徐昉2015);也有研究认为,与国际学者相比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王晶晶 吕中舌2017,娄宝翠 王莉2020),此问题仍须要基于更大规模二语学习者语料的相关研究进一步验证。

以往研究发现,第一人称复数代词we 是期刊论文(Hyland, Jiang 2016a:17; 王晶晶 姜峰2019:29)、期刊论文摘要(陈庆斌2021:46)、课程论文(王晶晶 吕中舌2017:92,王晶晶 姜峰2019:29)等学术语篇中表达立场时最高频使用的自我提及语,也是我国本硕博学位论文(徐昉2013)及国际期刊论文(McGrath, Kuteeva 2012; 徐昉2013; Hyland,Jiang 2016b)中读者—作者互动时最高频使用的读者人称介入标记语。 We 兼有作者立场表达及读者介入的双重功能,在学术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专注于we 的研究不多(李晶洁 侯绘丽2018,姜峰 王晶晶2021),更鲜有以期刊论文摘要为语料对中国学者如何使用we 实现作者立场表达和读者介入进行历时考察的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外语类期刊论文摘要为语料,考察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中2001 年至2020 年20 年间we 的历时变化,以期揭示中国学者在使用we 表达作者立场及读者介入时的总体特征和历时变化。

2 分析框架

We 有两种用法:一种将读者排除在外、专门指代作者(exclusive we);另一种将读者包括在内、指代作者和读者(inclusive we)。 前者是以作者为导向(writer-oriented),体现作者—语篇的互动,用以表达作者立场,属于立场标记语(stance markers),如例①和例②;后者以读者为导向(reader-oriented),体现作者—读者互动,属于介入标记语(engagement markers)(Hyland 2005:176 -177),如例③。

① ... we imported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from the West and followed the student-centered mode, ignoring their disadvantages. (FLR070 224)

②...we find that most English nouns are derived from PIE verbal roots.(FLT200201 -2)

③But as we know, there are many other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test performance. (MFL010 409 -2)

例①和例②中,we 为作者自我指称语,例①中we 指代单一作者(single author),属于借代用法(metonymic uses),作者有意降低凸显度(Kuo 1999:125),是一种折中的用法;例②中we 指代该文章的两位作者(或两位以上) (multi-authors),属于真实指代用法(literal uses)(Fløttum et al. 2006:96)。 例③中we 指代作者与读者,为读者介入标记。 本研究使用we1,we2和we3分别代表例①、例②和例③中we 的3 种不同用法。

3 研究问题与方法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探讨2 个问题:(1)we1、we2和we3在我国外语类期刊语言学研究论文摘要中总体分布特征、立场表达和读者介入的修辞策略及其原因;(2)we1、we2和we3的使用频率、立场表达及读者介入的修辞策略在20 年间(2001 -2020 年)的历时变化及其原因。

3.2 语料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自建国内外语类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语料库,语料选自10 本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在2001年至2020 年间所刊发的语言学研究论文(不含书评)的英文摘要,时间跨度20 年。 删除论文标题、作者姓名及关键词等,共计收录12,752 篇英文摘要,总形符1,418,958 个,平均每篇摘要长度约111 个形符。 借助AntConc 3.5.9 for windows(Anthony 2020)在语料库中检索we,通过逐行阅读并依据语境信息及作者信息判断其为we1、we2还是we3,删除不符合条件的索引行。 考虑到历年子语料库库容不同, 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频数进行语料比对,采用对数似然值(Loglikelihood)汇报语料差异。 由于同类研究多以每万词为单位,为便于与同类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本研究将标准化单位确定为每万词。

4 结果与讨论

4.1 We 的总体特征

语料检索共发现1769 处符合条件的we,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We 在摘要语料库中的总体分布情况

总体上,we 在期刊论文摘要中出现的频率比较低,20 年语料中仅出现1769 次,其中71.00%属于作者立场标记,29.00%属于读者介入标记。用于表达作者立场的we 有1256 处,其标准化频率约为每万词8.85 次,这一结果显著低于语言学国际期刊论文摘要(24.1 次①)(陈庆斌2021:43)及期刊论文(38. 4 次②)(Hyland, Jiang 2016a:17)。 可见,与国际期刊作者相比,我国学者对自我提及语we 的使用不足,在表达立场时对作者身份的凸显不够。

以往研究也发现,我国学者与国际学者在建构专家身份时采用的修辞策略有所不同,我国学者比国际学者使用更多的加强语来树立权威形象(Hu, Cao 2011),增强劝说效果;国际学者则通过自我提及语来承担对命题的直接责任,凸显个人身份以构建权威身份(陈庆斌2021)。 我国学者常使用第三人称无生命主语(impersonal subject)代表自己,如this paper,this article, this research,the present study 等,这可能受到中文表达习惯的影响,中文学术语篇中作者常常以“本文”“本研究”指代自己,避免直接提及自己,以示谦虚的态度。 学界对在学术语篇中是否凸显自我有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学术语篇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应该回避使用第一人称代词we 和I 等以减少个人色彩(Arnaudet, Barrett 1984:73;Lester 1993:144);另一种观点认为,学术语篇是个人获得学术共同体成员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使用自我提及语有利于增强劝说效果,构建权威身份(Wilkinson 1992, Hyland 2001)。 但前一种观点在我国学界的影响力更大,并且近年来在我国学术英语教学中产生持续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我国外语类期刊论文摘要中主语人称代词we 使用频率较低的现象。 同时,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GB/T 6447 -86)》在注意事项中明确规定“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国家标准局1986),指导和规范学术期刊对论文摘要的编辑加工,由于中文摘要中主语的缺失,期刊编辑在编辑加工英文摘要时会对第一人称代词适当地做出调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我国期刊论文摘要中自我指称语we 的使用频率较低的原因。

语料分析表明,近一半的自我指称语we 采用借代方式,即单一作者使用we 来指代自己,以降低作者凸显度。 这一用法,在我国不同语言水平的二语者中均有发现(文秋芳等2003, 徐昉2014,刘辉2016)。 以往研究发现,在英文摘要语篇中,我国学者的这一用法显著高于国际期刊作者的(陈庆斌2021:46)。 在汉语学术论文中,自我提及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低,且单一作者的论文也会使用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指代自己(吴奇格 潘春雷2010:94)。 实际上,这一用法并非中国学者所独有,斯拉夫语系(如俄语、匈牙利语、捷克和斯拉伐克语)的作者,作为论文的唯一作者时也会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来指代自己,以示谦虚、低调的态度,增加与语篇的距离感(Walková 2019:61, Li 2021)。

用于表达立场的we 中,有632 处属于真实指代的用法,约占用于作者立场表达的50.31%,用以凸显作者身份,明确表明评价及观点的来源,承担对命题内容的直接责任。 其中we1占总量的35.27%,we2占总量的35.73%,可见真实指代约占自我提及语we 的一半,标准化频率为4.45 次。

用于与读者进行互动的we3共有513 处,占总量的29.00%,其标准化频数为3.62 次。 期刊论文摘要中,介入标记主要用于与读者互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对语篇的参与感。 结果表明,期刊论文摘要中介入标记语we3的使用频率略高于国际期刊论文的(3.23 次③)。 We3主要分布于期刊论文摘要的背景语步和结论语步,以引领读者参与语篇意义的构建。

4.2 We 的历时变化

20 年间我国学者使用we 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即中国学者越来越谨慎地使用人称代词we来表达立场并与读者互动,见图1。

图1 立场与介入的历时变化

4.21 立场:we1和we2的历时变化

在我国期刊论文摘要中,用于表达立场的we(包括we1和we2)的使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标准化频率从2001 年的12.28 次每万词下降到2020 年的9. 36 次每万词,20 年间降幅达到23.78%。 这一结果与Hyland 和Jiang 的发现基本一致:近50 年间,应用语言学国际期刊论文中用于立场表达的自我提及语we(包括本文中的we1和we2)的使用频率下降趋势显著,50 年间下降幅度达31%(Hyland, Jiang 2016a:17)。 期刊论文摘要被视为“论文内容的缩影”,我国学者在期刊论文摘要中也越来越谨慎地表达作者主观显性立场,以期增强观点表达及命题评价的客观性。

在立场表达中,we1和we2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见图2和表2),即借代用法we1在20 年间使用频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真实指代we2则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由图2可知,we1在2001 年至2012 年(除2008 年外)是我国学者期刊论文摘要中作者立场表达的主要策略,自2013 年开始,特别是2015 年至2020 年间,we1的频率大幅下降,we2逐渐成为期刊论文摘要中自我提及语的主要方式,自我指称语we的使用策略与国际学者的更为趋同,表明我国学者 凸显自我身份的策略与国际学者的日益趋同。

图2 立场:we1 与we2 的历时分布

表2 We1 和we2在2001 年和2020 年使用频率的对比

由表2可知,we1在20 年间的使用频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we1在2001 年子语料库中的标准化频数为9.43 次,显著高于2020 年子语料库的1.97 次(对数似然值=41.24,显著值=0.000***),这可以印证Hyland 和Jiang(2019:204)的发现:we 指代单一作者的情况在1965 年至2015 年间的期刊论文中显著下降,且到2015 年完全消失。 We2在20 年间使用频率显著上升,标准化频率从2001 年的2.85上升到2020 年的7.39(对数似然值=14.50,显著值=0.000***),上升幅度为159.30%。

2001 年至2020 年间,我国语言学期刊论文摘要中借代用法的we1与真实指代的we2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这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一是,母语汉语对我国学者英语学术语篇中人称代词使用的影响在持续弱化,我国学者使用自我提及语表达立场时越来越趋向于英语母语者的修辞策略,具体表现为借代用法的we1大幅下降,真实指代的we2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随着我国语言学研究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学者及期刊编辑对英语学术语篇中人称代词功能的认识发生转变。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获得海外学习机会和国际发表机会,对学术语篇中自我提及语功能的认识发生转变。 三是,实证主义思潮对国内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的持续影响,其带来的客观结果是国内外语类期刊中单一作者独立完成研究的论文数量在减少,多名作者合作发表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的方法,呈现出科学化的倾向,更复杂的实验设计、更新的技术和更大规模的语料等变化使工作量激增,个人很难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因此语言学研究越来越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来完成,多名作者协作、共同发表研究成果成为一种趋势,也意味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日益迅速、竞争越来越激烈(Hyland, Jiang 2019:13 -14)。 为进一步说明此问题,从2001 年及2020 年两个子语料库中分别随机抽取30 篇摘要对作者信息进行统计,发现2001 年独立作者的论文数量为25 篇,占总量的83.33%,两人合作的论文为5 篇,仅占总量的16.67%;2020 年多人合作则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发表方式,数量达到20 篇,占总量的66. 67%。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20 年间we1和we2相反的历时变化特征。

4.22 介入:we3的历时变化

We3主要用于与读者互动,其20 年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使用频率从2001 年的6.40 次下降到2020 年的1.08 次(对数似然值=32.82,显著值=0.000***),下降幅度达83.13%,见表3。

表3 We3 在2001 年和2020 年使用频率的对比

Hyland 和Jiang 选择3 个时间节点(1965 年、1985 年和2015 年)观测介入标记语在期刊论文中的使用频率50 年间的历时变化,结果发现以we(即本文中的we3)为代表的第一人称复数形式(包括we3,our 和us)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在3个时间节点的使用频率分别为每万词4.4 次、2.7次和2.6 次(Hyland, Jiang 2016b:34)。 可见,以we3为代表的读者人称的减少是学术语篇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以往研究发现,我国英语专业学生介入语we 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国际期刊作者的(徐昉2014:92),过度使用读者介入语会使语篇呈现口语化的特征(文秋芳等2003:270),这一用法在早期论文摘要中也存在,如例④。

④When we enter 21 century, wefind a transition of polite use of Japanese language. (FLA011 205)

例④出自2001 年子语料库,为摘要的首句,属于背景语步,此处的we 指代范围较广,包括作者和读者在内的整个学科(李晶洁 候绘丽2018:42),其结构常为“we3+实义动词”,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共鸣和关注,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近年来,“we3+实义动词”的占比逐渐下降,we3右侧的搭配以情态动词为主,如can, should,must 等,如例⑤。 例⑤出自2020 年子语料库,为摘要末句,属于结论语步,此处的we 在语义上仅指代本文读者,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结论上,内容更为聚焦。

⑤We can see from the diachronic changes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ary values and cultures. (FLT200503)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在于,近年来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研究领域内部的进一步细分,研究内容越来越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语言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客观上促使读者受众进一步细分,读者的专业化程度也随之更高,作者与读者共享更多的专业知识,作者引起读者共鸣、调动读者参与语篇的需求因而降低,期刊论文摘要的信息功能进一步加强,作者—读者互动性持续减弱,摘要中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呈现出科学化的特点。

5 结束语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它一方面便于读者检索及查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作者推广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研究被学术共同体接纳和认可。 它是学术共同体成员间筛选信息、过滤信息、交换信息最为经济便捷的途径。 期刊论文摘要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术体裁的特殊性,其学术语言反映作者、期刊编辑及学科共同体对摘要体裁及学科知识建构规约性的共识。 本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在学术论文摘要中we 的使用频率不高,且2001 年至2020 年间用于立场表达和读者介入的we 均呈现显著下降。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者在立场表达中倾向减轻或回避对命题内容承担直接责任,因而身份凸显度不足。 如何在期刊论文摘要中通过显性方式凸显作者身份从而构建权威身份对未来我国学术英语教学及提升我国外语界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注释

①文中(陈庆斌2021:43)数值为241 次/10 万词,此处24.1 次/万词为经过换算所得。

②文中(Hyland, Jiang 2016a:17)应用语言学期刊论文在3 个时间节点1965 年、1985 年及2015 年,标准化频率分别为每万词42.8 次、42.9 次及29.5 次,此处的38.4次为以上3 个数值的平均值。

③文中(Hyland, Jiang 2016b:33)应用语言学期刊论文在3 个时间节点1965 年、1985 年及2015 年,标准化频率分别为每万词4.4 次、2.7 次及2.6 次,此处的3.23 次为以上3 个数值的平均值。

猜你喜欢
期刊论文指代立场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中文科技期刊论文LaTeX模板的研究与实践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相关性研究
三、期刊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