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理念的旅游配套服务项目规划设计
——以洋湖湿地洋湖水街为例

2022-12-02 04:40张乐峰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20期
关键词:滨水生态旅游建筑

张乐峰

(中铁建工集团长沙市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26)

1 引言

2016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旅游产业来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指示,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助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理念下的项目开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项目建设在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展现了各个地区独有的根脉、灵魂、风韵以及独特的记忆,本文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理念下洋湖湿地旅游配套服务项目(洋湖水街)规划设计为探讨对象展开具体论述。

2 “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理念概述

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生态旅游是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其本质上既是旅游项目,也是生态工程[1]。生态旅游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直到90年代后期才被引入中国,“生态旅游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它的保护性利用,使游客、当地居民以及旅游经营者都受益,并能使大众受到环境教育的一种旅游形式。”《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发改社会〔2016〕1831号)是生态旅游持续优质发展的重要规范依据,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坚守生态环境底线,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借助生态旅游为生态保护提供经济保障,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2]。(2)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及其发展的重要途径[3]。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和耦合度,两者相近的属性和特征使其共生共荣,文旅融合发展已成大趋势[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文化旅游、扩大休闲娱乐消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中,也提到要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无论在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在市场层面,生态保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凸显[5]。

3 基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理念的洋湖水街规划设计原则

3.1 项目概况

长沙市洋湖湿地旅游区项目位于洋湖垸湿地公园三期,总用地面积为130 177 m2。洋湖湿地旅游配套服务项目(洋湖水街)建筑面积约8.3×104m2,地下停车位数量为905个,旅游大巴车停车位为48个。项目为完善洋湖湿地景区配套服务,提升片区综合品质为目的,是集文化休闲、配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低层建筑综合体。

3.2 基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理念的设计原则

洋湖水街作为洋湖湿地旅游配套服务项目,其主要功能设置是为了完善公园配套设施,设计针对目前洋湖公园自然属性较多,文化内涵不足,全区内缺乏休闲消费场所,难以留住人群,车辆停放不便等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考虑本项目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景点,成为洋湖片区的城市新地标,对项目文化性进行了重点打造,使之成为长沙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环。基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理念的洋湖湿地旅游配套服务项目(洋湖水街)规划设计详细原则如下:

1)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新人文理念。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交通、人与绿化、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绿意盎然,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群。

2)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利用洋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通过绿色建筑技术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配套设施。

3)强调环境与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整合性、特色性。建筑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注重处理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将传统的建筑群体,环境景观,服务配套设施综合考虑,打造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4 “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理念下洋湖水街规划设计要点

4.1 总图规划

本项目总图规划力图体现视野的前瞻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也是对古典村落文化的一种传承。湖南地区大部分古村落的形成,都是源于滨水码头的形成与发展。本项目“一水两岸三岛”的格局也是模拟一个古村里自然形成的过程,首先是水系形成码头,然后码头逐渐发展形成滨水组团,多个滨水组团之间会发展出联系的街巷,待大大小小街巷成熟之后,会产生大的集市和广场,有了经济的基础,自然会有文化的传承,接下来的书院,宗祠等大型文化建筑便运用而生,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镇。

项目整体格局为“一水两岸三岛”。“一水”指引入洋湖水系将本项目分成街区与岛区,“两岸”分别指的是具有水乡古镇特色的街区和具有湿地聚落特色的岛区。街区内有一条主街和一条断断续续的河街组成,主街蜿蜒曲折,串接起3个大型广场,东侧临潭州大道为街铺,西侧为老长沙街巷,街道移步易景,每个广场均为视觉结点,均有一座大型文化建筑,引导视线,增强空间感;河街断断续续,有的连接码头,有的穿过建筑,有的与建筑檐廊相接,有的与建筑默契留白,形成丰富多彩的滨水空间。“三岛”指岛区由演艺岛、游艺岛和民宿岛组成,其中,岛区建筑布局自由,独有江南园林风味,同时与湿地环境相协调,形成离馆别院的风情。

4.1.1 功能分区

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3部分功能:街区、民俗区、演艺区。街区在项目的东侧,面向潭州大道,建筑面积34 873.6 m2;3个岛分别为剧院加雕塑馆(5 865.5 m2),游艺乐园(4 318.8 m2)和民宿别院(5 785.5 m2)。街区以一条蜿蜒曲折的街道为主干,串接起3个大型广场,街道移步易景,每个视觉结点均有一座核心建筑,引导视线,增强空间感;岛上建筑布局自由,江南园林与湿地环境相协调,形成离馆别院的风情。功能分区示意如图1所示。

4.1.2 竖向设计

设计原则:合理组织道路交通及场地排水,利用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利用场地环境处理雨水。

由于本项目临潭州大道,北高南低,南北高差为1.5 m。潭州大道比场地大约高2.2 m,场地比洋湖湿地常水位高1 m。根据这一场地条件,本项目设计场地也为北高南低,北侧最高为绝对标高35.00 m,南面最低绝对标高为33.00 m。相应的通过台地和缓坡处理在临水面布置绝对标高30.50 m的水街,保证和湿地常水位的亲水性。同时将临水建筑抬高保证防涝要求。3个岛区为自然驳岸,从水向岸缓缓抬高,保证亲水和防涝要求。地下室通过变形缝划分为4个台地,与地面高差相对应。地下室净高满足2.6 m,覆土满足1.5 m。

4.1.3 水体与湿地形态研究

洋湖项目面临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湿地景观设计或者是一个纯粹的古镇复原。在整个设计中,需仔细遵循中国传统的“水—建筑”格局,在每个风水节点需要严格把控,以使之融进洋湖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处理水网架构与建筑布局时仿水乡风貌及湖湘聚落,具体设计落实又将回归到“去人工化”的湿地形态。水网整体规划要点如下:

1)水网分区:依据水体在总平面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承担的功能也需要因地制宜,将水与具体业态或观景游玩的路线进行结合,划分水体功能区,便于后续深化设计。目前将水体大致划分为5个主要功能区:水秀表演区、浅水休闲区、游船观光区、聚落湿地区、城市水体区(见图2)。

2)理水与聚落:水与聚落的关系是本项目设计的母题。水元素的打造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重点梳理几处重要的风水节点,再营造亲人景观。

3)造水的手法:(1)动水(见图3):叠水,瀑布,曲水流觞,喷泉,水车等作为视觉中心,活动中心,吸引注意力,振奋人的精神。水圳,水车等涓涓细流给人滴水石穿,坚持不懈的力量。设计中力求“水动而全园动”。(2)静水(见图4):池塘,井,水街,充分利用静水的倒影造景。给人心静如水的舒适感,静水中的水生动植物又给人生机盎然和自由之乐。(3)雨水(见图5):设计中可以有意地用雨结合风雨桥,连廊,披檐等元素造景,以期呈现“雨落瓦当,水滴青石,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等动人的意境。

4)水体与海绵城市:在项目水网分区中,主街内部的水网系统名为聚落湿地,寓意为将内部街区打造的如同湿地一样,该水网系统从北测引入洋湖水体,利用场地北高南低的特色,重力自然流水,从北往南,贯穿整个主街,最终回归洋湖,同时该水网系统结合了雨水回收,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的措施,更加符合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特性。

4.2 建筑设计

4.2.1 建筑街区和组团设计

1)街区尺度:为了营造原汁原味的传统街区尺度,避免出现满街大体量建筑或者是兵营式布局,本工程街区尺度设计如图6所示。

2)建筑的界面:传统街区的界面非常的丰富多彩,本工程通过底界面、天界面、侧界面的打造来营造视觉的趣味性,建筑界面如图7所示。

3)街区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在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模拟清末民初老长沙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色,如图8所示。

4)建筑形制多样化:项目建筑形制以清末民居和民国公馆为主体,在重要节点布置洋行,火神庙,镇公所,祠堂等多样化的建筑形制,模拟老街区的真实感,如图9所示。

4.2.2 多层建筑平面设计

本项目的多层配套用房以1~2层建筑为主,局部为3层。均为小体量的传统建筑组团。平面布置1层为临街铺面和门厅,2~3层为其他配套设施用房。建筑平面设计仿造清末老长沙传统建筑特色和多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房间大多围绕院落或天井布置。房间尺寸满足现代建筑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模拟传统建筑的开间和进深尺度。另有一部分建筑仿造民国时期老长沙的建筑,如教堂、公馆等类型。平面多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岛上临水建筑模拟江南水乡的滨水建筑或园林建筑,建筑平面和环境融合,打造景观优异的生态家住空间。

4.2.3 雕塑馆和剧院建筑

雕塑馆和剧院建筑和其他建筑组团不同,为现代风格的大体量公共建筑,由雕塑馆和剧院以及一些辅助功能组成。建筑面积6 039.1 m2。为3层的多层建筑。利用高差,建筑的1层和2层均能满足人员的疏散要求,建筑1层周边设置环形消防车道。东侧通过架空层和街区地下室联通。雕塑馆和剧院建筑通过防火墙完全分隔开。建筑1层为雕塑馆架空层门厅,雕塑馆报告厅,工作室,两层通高的主展大厅;剧院的舞台,辅助用房以及观众厅。2层为雕塑馆的专题展厅,主题大厅,艺术沙龙等功能,剧院的2层通高门厅,观众厅,以及辅助用房。3层为剧院的观众厅楼座以及其他配套用房。

4.2.4 地下室设计

总建筑面积:30 606.9 m2,层高为4~6.3 m,总停车位895位,人防建筑面积1 590 m2。 通过变形缝分隔为4个不同标高的车库,每个车库高差为0.5 m。地库设置有3个双车道的出入口。每个防火分区设置有两个人行疏散楼梯,在人流量最大的两个位置设置两个电梯厅和4台电梯。建筑构件耐火等级为一级。

4.2.5 节能设计

1)本工程总体布局充分考虑长沙地区的气候特色,朝向尽量满足南北向布置,使各单体建筑拥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2)适当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建筑外形尽可能规整,避免不必要的凸凹变化。

3)加强门窗、外墙、屋顶和地面的保温,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使用双层中空玻璃门窗,用自保温加气混凝土等新型保温节能墙体材料;防火性能达到A级。

4)屋面保温采用厚60 mm的挤塑聚苯板,防火性能达到B1级。

5)采用仿木色铝合金框Low-E 6 mm+12 mm+6 mm中空玻璃窗。提高建筑物的门窗气密性,选用密封性能好的门窗并加密封条,用密封材料填实穿墙管线连接处裂隙。

4.2.6 绿色建筑

本项目立足于环境保护,同时也是为了打造特有的空间特色,在很多建筑外立面中采用了回收的旧砖、旧瓦以及一些旧门窗,在编制充满回忆录的街道里,始终不忘节能减排,为生态与绿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 结语

基于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理念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逐渐推广开来,洋湖水街作为洋湖湿地旅游配套服务项目,为有效保证项目生态性、提高文化性,在整个规划设计中全面贯彻“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理念,主要设计成果如下:

1)建筑与场地之间生态友好:本项目位于洋湖湿地公园中,充分利用了洋湖水体,形成了多个水网分区,同时也打造了内部水圳系统,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结合紧密。

2)建筑布局合理,文化氛围浓厚:本项目模拟的是一个滨水古镇,由水及岸,自然生长的过程,首先是利用码头文化,形成滨水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形成联系街巷;然后街巷成熟之后,会产生大的集市和广场;然后街巷成熟之后,会产生大的集市和广场。

3)空间塑造给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活力带来积极影响:本项目有一条滨水的河街,塑造了丰富的滨水空间,河街时而穿过建筑,时而穿过拱桥,时而形成小广场,时而形式滨水码头,时而连接岛区,时而与洋湖地库连接,空间变化丰富。

4)实现节能环保,生态修复:本项目回收并利用了很多老旧材料,实现了绿色生态,节能减排;利用了传统建筑不少特性,实现了绿色生态,节能减排。

猜你喜欢
滨水生态旅游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建筑的“芯”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