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培养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及路径

2022-12-03 18:09苏伟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疫中华思政

苏伟英,冯 利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积极肯定,并由此产生出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自豪感和满足感[1]。自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在此社会及政治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大学生从伟大抗疫精神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看清现实,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高职院校应借此契机,努力提高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其文化自信。

1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1.1 社会文化自信的缺失

改革开放后,我们从一个贫穷落后国家开始逐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严重的、非理性的打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将重心放在了经济发展上,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加之受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引导下,人们用西方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缺乏文化自信。

1.2 资本引导下的价值观扭曲

新时代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使大学生获得信息更加便捷,一些被资本引导的媒体趁机利用文化全球化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外来文化往往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评判能力,追新求异的心理使其对西方的语言、节日、饮食、娱乐等盲目模仿,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评判都唯西方之标准是从,这不仅危害到现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扭曲了其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对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如书画、戏曲、古诗词等嗤之以鼻,这严重阻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培育。

1.3 教育机构对文化自信的引导不够

教育机构对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引导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教育体系主要以满足学生阶段性教育为主,涉及文化自信的内容相对较少。特别是应试教育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各高校过于重视技能、就业和回报率,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日渐式微。

第二,高校没有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近几年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说明了思想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但思政教育重点却偏向于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中国文化和文化自信宣传教育的不足以及文化主题活动开展不足的现象。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大多是选修课,部分学生单纯为了学分而学习。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2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2.1 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方向。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的参与者和接班人,应该拥有坚定的理想、执着的信念、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严明的纪律,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大学生存在着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这些不平衡和不充分可以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以解决,如可以通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优秀文化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和仁爱之心。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敬重、热爱中华文化,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个人价值追求和自身综合素质,涵养民族正气。

2.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评判能力

首先,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忧患意识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全面覆盖,手机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相比于学习,更容易沉迷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但对网络信息缺乏有效的甄别和冷静的评判,很容易被网上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影响,再加上对中华文化了解不够,难以形成文化自信。

其次,现在大学生受家庭结构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个性独立,爱张扬,这部分学生提到中华传统文化就觉得是落后、是守旧、是封建。追新求异的心态使其更加青睐被媒体和商家过度炒作的西方文化。

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大力倡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要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提高其对多元文化的评判能力。

2.3 有助于树立校园新风貌

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学生几乎被手机、游戏、外卖占据了整个生活,校园随处可见慵懒的低头族和精神涣散的熬夜族,操场上激情飞扬的青春形象越来越少见,图书馆里勤奋读书的身影也在减少,这不得不引起高校的重视和担忧。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娱乐产业、消费主义、宅文化盛行,受其影响学生逐渐失去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

青少年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最需要引导和栽培[3],高校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校园新风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将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作为案例,拓宽大学生视野,激发其斗志,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厚植其奋斗、自信精神,改变部分学生的拜金主义、拿来主义思想,为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注入新“精神疫苗”。

3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契机与路径

3.1 疫情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契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在抗疫中的表现令人敬佩,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极大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危机并存的,战胜了“危”就创造了“机”[4],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有信心和能力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危”,与此同时也要抓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机”。目前全球抗疫的不同局势,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这使得近年来追捧西方文化、过度崇洋媚外的现象有所淡化,出现了重新认识和崇尚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气象。

因此,高职院校应借此契机,充分利用抗疫中的真实故事,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抗疫精神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抗疫过程中的中国故事铸魂育人,使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和自信心,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并能延续传承华夏文脉,萃取民族精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2 加强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高校思政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必须把握文化发展新常态,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加强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高校思政教育,将文化自信内容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融合,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和文化上都能得到洗礼和提升,如在针对爱国思想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可以引入经典历史人物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营造以“文化自信”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让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形成内容串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既了解历史文化故事,又增强了家国情怀,以此达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3 构建文化自信的教育氛围及环境

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校园环境的打造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5]。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应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首先高校可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体系,组建一批以传承中华文化为目的的社团,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如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民族曲艺展示、非遗文化传承等活动。还可以把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载体充分利用起来,如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展示台等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4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

随着网络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学校应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利用大数据调查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是当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首先,学校应利用视频号、公众号、网站等传播媒介,使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利用小视频、微电影、微博将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特点,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高校应紧贴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经据典,以古鉴今,弘扬抗疫精神,宣讲中国故事,引导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使命感与责任心[6]。

4 结语

疫情时期,高校更应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基础,利用大学生对疫情的关注度,因势利导,激励、引导、教育大学生关注本国文化,大力宣传、弘扬、传承抗疫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使其感受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使其能够始终不渝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高度自豪感、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充分的自信。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大学生,才可能具有积极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量,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7]。

猜你喜欢
抗疫中华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